水果剝皮後果肉同空氣接觸變成了褐色,時間越長顏色越深,這主要是由於大部分水果中含有一種叫“鞣酸”的植物酸導致的。這種酸一旦遇著鐵質,就會引起化學反應,生成鞣酸亞鐵。鞣酸亞鐵的化學性質很不穩定,當它與空氣中的氧分子化合時,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種性能穩定的鞣酸高鐵鹽,而這種鞣酸高鐵鹽通常是呈顆粒狀態的,很容易使水果變成褐色。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水果的肉質細胞內普遍含有活性較強的多酚氧化酶,像蘋果、梨這類水果剝皮或碰傷後,就會變成棕褐色,這是多酚氧化酶作用的結果。

水果剝皮後變色出現的微量鞣酸亞鐵,食用後對人體並無影響。如果你想防止變色,可把剝皮後的水果放在涼開水中浸泡一會兒,即可如願。指南草指南之謎

如果你到廣闊的內蒙古大草原旅遊,那裏美麗的草原景色迷住了你,你不幸迷了路,正在那兒放牧的蒙族牧民一定會告訴你:“隻要看看‘指南草’所指的方向就知道路了。”

“指南草”是人們對內蒙古草原上生長的一種叫野萵苣的植物的俗稱。一般來說,它的葉子基本上垂直地排列在莖的兩側,而且葉子與地麵垂直,呈南北向排列。

為什麼“指南草”會指南呢?

原來在內蒙古草原上,草原遼闊,沒有高大樹木,人煙稀少,一到夏天,驕陽火辣辣地烤著草原上的草皮,特別是中午時分,草原上更為炎熱,水分蒸發也更快。在這種特定的生態環境中,野萵苣練就了一種適應環境的本領:它的葉子長成與地麵垂直的方向,而且排列呈南北向。這種葉片布置的方式有兩個好處:一是中午時,亦即陽光最為強烈時,可最大程度地減少陽光直射的麵積,減少水分的蒸發;二是有利於吸收早晚的太陽斜射光,增強光合作用。科學家們考察發現,越是幹燥的地方,其生長著的“指南草”指示的方向也越準確。其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內蒙古草原除了野萵苣可以指示方向外,蒙古菊、草地麻頭花等植物也能指示方向。

有趣的是,地球上不但有以上所說的會指示南北方向的植物,在非洲南部的大沙漠裏還生長著一種僅指示北向的植物,人們稱它為“指北草”。

“指北草”生長在赤道以南,總是接受從北麵射來的陽光,花朵總是朝北生長;可它的花莖堅硬,花朵不能像向日葵的花盤那樣隨太陽轉動,因此總是指向北麵。

在非洲東海岸的馬達加斯加島上,還有一種“指南樹”,它的樹幹上長著一排排細小的針葉,不論這種樹生長在高山還是平原,那針葉總是像指南針似的永遠指向南方。

在草原或沙漠上旅遊,如果了解了這些能夠指示方向的植物的習性,就不會迷路了。植物耐寒之謎

當嚴寒到來,許多動物都加厚了它們的“皮袍子”,深居簡出,或者幹脆鑽到溫暖的地下深處去“睡覺”的時候,不少植物卻依舊精神抖擻地屹然不動,若無其事地伸出它那綠油油的葉子,好像並沒有“感覺”到嚴寒的來臨。

難道植物當真“麻木不仁”,對寒冷完全無動於衷嗎?不!過度的寒冷一樣可以將植物“凍死”。比如,當植物細胞中的水分一旦結成冰晶後,植物的許多生理活動就會無法進行。更要命的是,冰晶會將細胞壁脹破,使植物遭致“殺身之禍”。經過霜凍的青菜、蘿卜吃起來不是又甜又軟嗎?甜是因為它們將一部分澱粉轉化成了糖,而軟就是細胞組織已被破壞的緣故。

不過要使植物體內的水分結凍,並不太容易。比如嬌嫩的白菜,要在-15℃才會結冰,蘿卜等可以經受-20℃而不結冰,許多常綠樹木,甚至在攝氏零下四五十度還依然不會結冰,秘密何在呢?

如果說,粗大的樹木可以用寒氣不易侵入來解釋,那麼,細小的樹枝和樹葉、嬌嫩的蔬萊何以也不易結冰呢?白菜、蘿卜、香薯等遇上寒冷時,會將貯存的部分澱粉轉化為糖分,植物體內的水中溶有糖後,水就不易結冰,這也確是事實。但如果我們仔細一算,就知道這並不是植物耐寒的主要理由。要知道,1千克水中溶解180克葡萄糖後,水的結冰溫度才會下降1.86℃,即使這些糖溶液濃到像糖漿一樣,也隻能使結冰溫度下降七至八度。可見這其中一定另有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