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

石雨來自哪裏

1906年3月的一天,荷蘭探險家德樂特勒西特·庫羅汀迪克結束了長途旅行後,風塵仆仆地回到基地。深夜,當他正躺在睡袋裏休息時,突然一聲物體撞擊地板的聲響把他驚醒。他起身一看,發現有一顆從未見過的黑色小石子掉落在地板上。過了一會兒,隻聽得“叭”的一聲,又掉下來一顆小石子。小石子好像是穿透屋頂掉下來的。庫羅汀迪克讓人出去觀察,發現房子上並沒有人,周圍也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情況,然而,小石子仍然像下雨一樣不停地從屋頂上掉落下來。

第二天天亮,庫羅汀迪克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屋頂內外,奇怪的是,看不到一點石子穿插透過的痕跡。可是到了晚上,黑色的小石子又下雨般地穿過屋頂落下來。庫羅汀迪克又驚異又納悶。為了弄明真相,他把幾顆小石子當作標本收集起。回到荷蘭以後,庫羅汀迪克把這些標本交給了專家。專家們對這些從未見過的石子也感到莫名其妙。

這種能穿過屋頂而又不留任何痕跡的“石雨”究竟是什麼東西,又從何而來呢?至今還沒有人能解開這個謎。冬暖夏涼的地帶

也許你知道有冬季從地下冒出熱氣的地方,也許你聽說過有夏季從地下冒出冷氣的地方,那麼,你是否知道集夏冒冷氣、冬冒熱氣於一身的地帶呢?這一非常罕見的地帶就在我國遼寧省東部的桓仁縣,總長約15公裏,從桓仁縣沙尖子鎮船營溝向西南延伸到寬甸縣的牛蹄山麓。

據有關報道,還在上個世紀末的一個夏天,桓仁縣沙尖子鎮的農民任洪福在堆砌房北頭的護坡時,偶然注意到扒開表土的岩石空隙裏,不斷冒出陣陣寒氣,感到非常驚訝。當時任家就在冒氣強烈的這段護坡底角,用石塊壘成了長寬各約半米,深不到1米的小洞。至今這個小洞所表現出冬熱夏涼的特點,仍然令人不解。

盛夏裏,洞內溫度僅-2℃,石縫為-15℃,在洞口放雞蛋就會凍破了殼,洞內放杯水變成冰塊,雨水泄入石縫凍成縷縷冰柱,人們站在洞口六七米外,隻一兩分鍾就凍得發抖。據說,1946年的夏天,一個國民黨軍官將大汗淋漓的戰馬拴在洞口附近的樹樁上,第二天早晨,這匹馬已凍倒在地上不能動彈了。近幾年來,每逢夏季,任家都利用這口天然小凍庫為街上的飯店、醫院、獸醫站等單位儲存魚、肉、疫苗、菌種等,冷凍效果十分理想。

然而立秋以後,周圍地溫不斷轉冷,而這裏的地溫反而由冷趨暖。到了嚴冬臘月,野外冰封雪凍,寒風凜冽,各種草木都紛紛枯萎凋零。但在地溫異常帶卻是熱氣騰騰,溫暖如春。凡是山崗上冒氣的地方,整個冬春始終存不住冰雪,特別是任家屋後,種下的蔬菜葉壯莖粗,青草茵茵。1986年,任家在冒氣點上平整了一小塊土地,上麵蓋上塑料棚,栽種大蔥和蒜,割了兩次蒜苗。據測,棚內氣溫保持在17℃,地溫保持在15℃。

自1984年8月,桓仁發現異常地溫帶的消息在《本溪日報》、《遼寧日報》披露以來,國家地震局、冶金部、遼寧省、本溪市和桓仁縣的地質部門及新華社等新聞單位,曾多次派人來這裏進行實地考察,進行一係列的儀器測試,並就其成因開展學術討論,至今尚未定論。有人認為這裏地下有龐大的儲氣構造和特殊的保溫層,使地下可以儲存大量的空氣,而且使地下的溫度變化比地麵慢得多。冬季,冷空氣不斷進入儲氣構造,可以一直保溫到夏季才慢慢放出來;而夏季進入的熱空氣又至冬季才慢慢釋放出來。也有人說,由於特殊的地質條件,這裏的地下可能有一冷一熱兩條重疊的儲氣帶,始終在同時釋放冷熱氣流。遇到寒冷季節時,冷氣不為人發覺,而熱氣惹人注目遇到暑熱季節時則寒氣變得明顯。還有人猜測,大概這裏地下的龐大儲氣帶上有一些方向不同且會自動開閉的天然閥門,冬天呼進冷氣,放出熱氣,夏天吸進熱氣,放出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