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迷宮七星岩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有一座舉世聞名的旅遊城市——桂林。桂林附近有如簇的奇峰,有如帶的江水,更有如夢如幻的石灰岩溶洞。中國有句俗話:“桂林山水甲天下”,這話一點也不假。
今天我們是專程到桂林來探索這裏的地下迷宮——石灰岩溶洞的秘密。
離開桂林城向東,跨過清澈的漓江和小東江,就到了七星岩公園的大門口。七星岩實際是七座規模不大的石灰岩孤丘,每個孤丘高不過百餘米,從高空向下望,就像七顆璀璨的北鬥七星撒落在人間。
七星岩公園裏有一個規模宏大,彼此勾連,變幻莫測的洞穴群,也叫七星岩。凡是到桂林來的旅遊者都要到七星岩來,看看這個全國聞名的溶洞,而科學工作者所關心的是這個溶洞群會告訴我們多少科學的知識。
七星岩的主要旅遊路線在中層,是由總長達814米的狹窄的甬道與8個大廳彼此首尾相連組成的。甬道比較低矮,有的地方僅可容一人通過,而大廳則顯得十分宏大、寬敞,有的洞底有三四十米見方,頂高可達27米。
桂林附近分布著大片的、質地比較純淨、岩層相對比較平緩的石灰岩地層。這是七星溶洞形成的物質基礎。由於地殼的變動,使桂林石灰岩內部產生大量的裂隙,地下水沿著這些裂隙進入岩層,並沿著層間不停地溶蝕著周圍的岩石,最後形成一條條細長的甬道,而在與岩石裂隙相交的地方,就形成一個個體態更大的廳堂。
走進洞口不遠,你可能立刻被眼前出現的似真似幻的美景所打動。在五顏六色的燈光照射下,吊在洞頂的,立在地麵上的,或者附著在洞壁上的形形色色的碳酸鈣沉積物,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像動物,再經過導遊小姐的一番繪聲繪色地講解,這些形象無不惟妙惟肖,好像有了生命。
也許你們並未注意到,在你的前上方不遠的岩壁上,有一處平坦的平台,導遊小姐會興致勃勃地告訴你,那叫“老君台”,是當年太上老君曾經呆過的地方。太上老君是神話中的可愛的老頭,是人們編造出來的人物。其實,那個平台不是別的,而是上一層溶洞的遺跡,後來由於地殼變動,下層溶洞的頂板崩塌下來,上下溶洞聯成一體。我們還會看到,這兩層溶洞的垂直的距離大約在十米左右。
我們再往前走,到了一個數十米長的“白玉長郎”,這是因為這段甬道兩側岩壁比較光滑潔白而得到這個美麗的名字。如果我們在這段長廊裏,用腳在地上用力踩一下,你會聽到甕聲甕氣的“咚”“咚”聲。這說明在你的腳下不遠的地方,是第三層洞穴。第三層洞穴的水平標高與今天桂林的地下水麵相當,有豐富的地下水充滿在這層洞穴中,所以也叫“水洞”。在水洞裏,地下水對石灰岩的溶蝕作用不停地進行著。桂林的水洞還不能向遊人開放,可是在我國其他一些地方,比如江蘇省宜興的善卷洞,遊人就可以到最下一層的水洞裏乘船賞景。
從對七星岩的一般情況介紹與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石灰岩溶洞結構的一般特征:
第一,石灰岩溶洞一般是由細長的甬道與高大寬敞的廳堂相連而成。
第二,大部分的溶洞中都有各種碳酸鈣沉積物存在。我們根據它們的形態差別進一步劃分為:從洞頂垂下來的,叫石鍾乳,是從溶洞頂浸下來含鈣質的水,經過長期沉積而成;立在地上的,叫石筍;一般情況下,石鍾乳與石筍上下相對,當石鍾乳不停地向下生長,地上的石筍不停地向上生長,發展的最終結果是石鍾乳與石筍連接起來,形成一根頂天立地的石柱。
第三,從溶洞的整體看,一個發育比較完善的溶洞群通常都有若幹層次,每層間的垂直距離不等,有的可相互通連,組成一個龐大的溶洞體係。七星岩溶洞為上下三層,每層的間距各十米左右,而且上下相連,已經發現的溶洞總長度超過2000米。
對於溶洞分層原因,科學家們提出一個地殼的間歇性抬升假說。科學家認為,最上層的溶洞時代最早,最下層的溶洞時代最新。最上層溶洞形成的時候,位置與今天的地麵以下地下水位相當,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了這一層溶洞。接著地殼抬升,一直上升到十米左右,地殼趨於穩定,此時第一層已經脫離了水麵,溶蝕作用停止,碳酸鈣沉積產生,與此同時,第二層溶洞開始發育,形成第二層溶洞;再後來又一次地殼抬升,第三層溶洞開始發育並形成今天的水洞與地下暗河。總之,七星岩三層溶洞反映出當地的地殼曾經出現過三次間歇性抬升。如果桂林地區的地殼還要不停地抬升下去的話,七星岩還會產生第四層溶洞,第五層溶洞……
七星岩溶洞完全是地下水在我們看不見的地下雕塑而成的,真是鬼斧神工,它是地下物質運動的一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