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學的奠基人波義耳(2 / 3)

這兩派的觀點,雖說法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為煉金術士們提供了“理論”依據。今天聽來這些十分可笑的錯誤觀點,在波義耳時代,卻是極為盛行的。

代表波義耳的懷疑派化學家,以大量的實驗事實駁斥了他們的觀點。波義耳舉出了黃金的例子。他說:黃金不怕火燒,經過烈火也未見黃金分解,更沒分解出硫、汞和鹽,也不可能含有土、水、氣和火。但黃金可以跟其他金屬形成合金,也可以用王水溶解,溶解後再經處理,底層就會沉澱出一層金粉,其數量和性質跟原來溶解的黃金一樣。這說明黃金無論經過什麼化學反應,黃金的微粒是不變的。他還舉出水銀的實驗、銅的實驗來說明這個觀點。

懷疑派化學家在這裏還批駁了“火能使複雜物質分解為元素”的說法。他說:砂子和堿混合熔化,會生成透明的玻璃,但玻璃不會再被火分解成原來的物質或更簡單的物質。在他列舉出許多事實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化學家從來也沒有證明,化合物能通過化學分析正好分解出三種可以當作元素的特定物質。”他斷言,物質的形成是複雜的,“四元素說”、“三元素說”都是錯誤的,就像一個人隻認識三四個密碼,卻要破譯一本用大量密碼寫成的書,這是不可能的。

從大量實驗事實出發,他給元素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說:“我指的元素,應當是不由其他任何物質所構成的原始的、簡單的、純淨的物質”,“是具有確定性質的、實在的、可覺察到的實物,是用一般化學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簡單的實物。”

從現代觀點看,他說的元素就是單質。盡管如此,在當時,波義耳關於元素的論證,有力地批判了煉金術士們陳舊的、唯心的元素觀,使化學研究走向了科學的道路。

繼1661年《懷疑派化學家》這一名著發表之後,第二年,他又發表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波義耳定律”。

波義耳定律的發現

波義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實驗化學家,還是一位出色的實驗物理學家。在物理學方麵,使他最感興趣的,是氣體的研究。

首先,他注意到氣體有彈性,即可被壓縮,液體蒸發時,蒸汽會彌散在整個空間。這使他得出一個合理的推論,那就是氣體是由保持一定距離的小微粒組成的。氣體有彈性,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可大可小。

他還用一個抽掉空氣的圓筒,第一次證明一塊鉛和一根羽毛在沒有空氣阻力時會同時著地。這正是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一切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速度相等,而與物體重量無關。

當他知道葛利克製成了研究氣體的設備空氣抽氣機後,便在助手虎克的協助下,自行設計製成了效率更高的抽氣泵。這種抽氣泵得到的真空,被叫做“波義耳真空”。

利用自製的抽氣泵,波義耳多次做了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有關的實驗。在波義耳之前,意大利的科學家托賽利,於1643年就做過空氣有壓力的實驗,但未能發現氣體體積與壓力之間的定量關係。波義耳就是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深入探究這樣的問題。

他的實驗清楚而有趣地表明: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是成反比的。當壓力增大一倍,體積就減少一半;當壓力減少一半,體積又增大一倍。這是他用多種方法、多次實驗,通過細心測量得出的結論。不論在壓力高於大氣壓,還是壓力低於大氣壓的情況下,都是如此。這就是著名的波義耳定律,它是1662年物理學上的重大發現。1676年,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也發表了一篇論文,說明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的定量關係。所以,這一定律也稱波義耳-馬略特定律。

在波義耳定律發表的第二年,即1663年,世界知名的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了。波義耳被一致選舉為該會會員。這時的波義耳名聲愈來愈大,到處受到尊敬。不少公司請他任職,甚至還經常應邀入宮。但是,這一切榮耀絲毫也沒有引起波義耳的關注,他所全力關注的還是科學事業。這時正是他創造力的極盛時期,一篇接一篇的科學論著,不斷發表出來。

1664年,他發表了《關於顏色的試驗和思考》;1665年,《酸堿假設的思考》問世;後來,還出版了《礦泉水的自然史簡編》。這些都是波義耳在分析化學方麵的重大貢獻。

紫羅蘭變色引發的思考

一天,在波義耳的實驗室裏,一束深紫色的、非常漂亮的紫羅蘭忽然冒起煙來。走近一看,原來是做實驗用的濃鹽酸濺到花上了。波義耳立即拿起花束,放在水裏清洗。結果,魔術般的奇跡發生了!紫羅蘭變成紅色,成了“紅羅蘭”。

這一偶然發現,卻引起了波義耳的認真思考:紫羅蘭若遇到其他的酸溶液,會不會也有這種現象呢?如果不是紫羅蘭而是其他有色植物呢?如果有色植物遇到的不是酸,而是酸的對立物——堿,又會有什麼結果呢?

波義耳解決這一連串問題的惟一辦法,就是實驗。於是,他讓助手們離開實驗室,去花園、去田野搜集各種有色植物。當助手們回來的時候,實驗室幾乎變成一座花房。這裏不僅有上好的紫羅蘭,還有玫瑰、櫻草、洋紅、石蕊、薑黃、蘇木、五倍子等等。波義耳和他的助手們先把這些有色植物的漿汁浸漬出來,再將浸液分別與酸、堿作用。有的隻在酸作用下變色,有的則遇堿才改變顏色。最有趣的是,紫色的石蕊浸液遇酸變紅,遇堿則變藍。這樣一來,不就可以用這些植物浸液來辨認什麼是酸,什麼是堿了嗎?這些浸液就是酸堿指示劑。為了使用方便,波義耳還想出了用吸收浸液後又烤幹的紙,來檢驗酸堿的辦法。至今還在使用的石蕊試紙,就是當年波義耳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