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得到更大的電流,他們花了兩天的時間製作了一種新的“送話器”代替了原來的裝置。但經過試驗,效果仍不理想,在“受話器”一邊隻有微弱的“口茲口茲”聲,不知是聲音微弱難辨,還是線路本身存在的幹擾聲。
又是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貝爾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先生,您聽!”沃特森在背後呼喚著,貝爾轉過頭,困惑地望著助手。沃特森用手指著窗外,神色驚喜地重複道:“先生,您聽!”
窗外,隱隱傳來一陣“吉他”的曲調,那叮叮咚咚的音響,像山泉般在夜空裏蕩漾。貝爾側耳凝神,聽著,聽著,豁然醒悟。他跳起來朝青年技師猛擊一拳:“有啦!有啦!沃特森,你真行呀!”
原來,他們的送、受話器靈敏度太低,所以聲音微弱,難以辨別,吉他的共鳴啟發了聰明的年輕人。貝爾馬上設計了一個助音箱的草圖。他們急盼成功,一時找不到材料,就把床板拆了下來。兩人一齊動手,連夜趕製。待木箱做好,發明家一連兩天兩夜沒有合眼,到第三天傍晚,終於改裝竣工。當時正值夏令,天氣炎熱,貝爾和沃特森渾身汗水淋淋,臉上卻顯露著興奮之色。兩人心裏都感覺到:成敗在此一舉!
他們架好了導線。貝爾在實驗室裏,將門緊閉,沃特森在隔著幾個房間的另一端,把受話器緊貼耳際。準備就緒,貝爾對著送話器呼喚起來:“聽見了嗎?沃特森。”
沃特森屏聲靜息地聽著,受話器裏的聲音開始細如遊絲,旋即清晰嘹亮。沃特森喜不自禁,急呼貝爾的名字:“貝爾!我聽見了!聽見了!”這時,兩人欣喜若狂,互相大喊起來。
貝爾和沃特森不約而同地推開大門,向對方奔去。兩個戰友中途在走廊上相遇,熱淚盈眶,一呼先生,一呼沃特森,互相擁抱起來。曆史記下了這難忘的時刻,正是1875年6月2日日落之時。晚霞滿天,夕照如畫,景色十分壯麗。當時貝爾年方28歲,沃特森20歲。兩個敢作敢為的青年,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把電話變成了現實。他們勇於創新的精神,直到現在還為人們所讚揚。
當天夜裏,貝爾懷著激動的心情給媽媽寫信說:“今天對我來說是個重大日子。我們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我覺得把電線架設到房子裏的日子就要來臨,朋友們將不必離開家就可以互相交談啦……”
出色的宣傳家
貝爾趁熱打鐵,對樣機又作了進一步的改良。經過半年的努力,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供實用的電話機。1876年2月,貝爾的發明申請了專利,編號174465。
青年發明家本以為電話機必為世人爭購使用。但是,他想得過於樂觀,社會習慣勢力對每一項新事物、新發明,開始都是持懷疑態度的,電話機也不例外。事實很快使貝爾明白:發明電話隻是成功的一半,而且是一小半。要使電話為社會承認,還需他們作一番艱苦奮鬥。
幾個月後,適逢費城舉行美國建國百年紀念博覽會。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貝爾和沃特森專程趕到,在會上表演用導線通話。遊客中不論男女老少都很好奇,圍觀的人絡繹不絕,大為稱道。其實,人們為電話機喝彩,不過把它看成新奇的玩具,覺得有趣,誰也沒有把它當做實用之物,在博覽會主持人的眼裏,貝爾和沃特森仿佛是兩個雜耍演員。一則因公眾囿於舊習,尚無電話通信的概念;二則也因為他們展示的機子,通話距離隻有一箭之遙。對於電話機遠距離通話的可能性,不論發明家如何解釋,人們隻是不信。這次博覽會,貝爾的電話機初見世麵,卻並未遇到知音。貝爾痛感要推廣電話,不但要提高機器性能,還須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宣傳。他大概是美國第一個認識到科普宣傳重要性的發明家。
兩人回到波士頓,對電話機再加改進,並利用各種場合,宣傳電話機的原理和應用前景。
又是兩年過去了,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紐約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試驗,兩地相距300千米。
試驗高潮,是用電話轉播民歌。按原計劃,貝爾和沃特森處各聘一名歌手,但到那時候,沃特森處的歌手還遲遲未到。貝爾急中生智,在電話裏急令沃特森出馬頂替。當時有數百名女學生前來參觀,其中有位金發女孩自告奮勇,幫助青年技師操作電話機。沃特森從來沒有當眾唱過歌,特別是當著一群妙齡少女的麵,實在尷尬。小夥子滿麵通紅,鼓足勇氣,放聲高歌。電話裏頓時傳出對方的歡呼和掌聲。試驗獲得意外的成功。
第二天,波士頓一家報紙用頭條新聞報道了這次試驗,並發表評論道:“這項發明,總有一天可能使長途電信業務完全改觀!”
為了擴大影響,推廣電話,貝爾和沃特森又在美國各大城市東奔西走,巡回表演。他們是發明家,同時也是不屈不撓的科普宣傳家。沒有他們的大力宣傳,電話的普及談何容易!發明創造不為世人所理解而被埋沒的例子,在曆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在貝爾發明電話之前幾年,有一位名叫勤斯的德國學者也曾製成一個類似的裝置,可以傳送樂音,但因宣傳不力,以至一直湮沒無聞。這說明,科普宣傳之功,有時並不亞於發明本身。
貝爾他們不辭辛勞,四處奔走,獲得了許多人的讚揚和同情。可是他們所有的活動都是自費搞的,沒有多久,發明家已是千金耗盡,兩袖清風。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貝爾寧願賣掉發明專利權,也要把電話的普及宣傳堅持下去。他們去和當時一家最大的電報公司接洽,期望獲得支持,然而公司怕冒風險,不願購買這項專利。這時兩位朋友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時也是貝爾一生中的最低點。
作為發明家,貝爾堅信電話終會普及,他不惜為此獻出畢生精力。沒有經費,實驗不得不中斷,他們就一麵募捐,一麵講演。這種披荊斬棘的精神,贏得了許多人的尊敬和援助。
其中有一位名叫休巴頓的爵士,由於他的兩個孩子的耳聾症曾得到貝爾父親醫治,一直感激在心。這時他見貝爾因經濟困難而壯誌難酬,很受感動,就解囊相助,捐贈了一筆巨款,作為推廣電話的費用。於是貝爾電話公司終於成立,這時距電話的發明已過了5年。
在電話發明5周年的紀念日裏,貝爾和沃特森望著布滿全城的電話線,無限感慨。
貝爾眼裏閃著火花,深情地說:“這電話的鳴叫聲真像一支頌歌啊!”
“這頌歌永遠不會停止。”年輕的技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