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的構造與變遷1(3 / 3)

岩漿岩又叫火成岩,是組成地殼的基本岩石,它是由岩漿活動形成的。岩漿活動有兩種,一種是岩漿從火山口噴出地表,然後冷卻凝固變成岩石,這樣形成的岩石叫噴出岩。大陸地殼中最常見的噴出岩就是玄武岩。“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裏一位身穿黑袍站在龜蛇背上的神,因玄武岩的顏色也是黑黝黝的,所以地質學家給它起了這個古怪的名稱。另一種是岩漿從地球深處沿地殼裂縫處緩緩浸入而不猛烈噴出地表,然後在周圍岩石的冷卻擠壓之下固結成岩石,這樣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地殼中最常見的侵入岩就是花崗岩。花崗岩的顏色非常美麗,呈粉紅色,其中還均勻地散布著黑色的雲母晶體。它不透水,能保持水分,而且還含有豐富的鉀、鈉等礦物,因此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土壤特別肥沃。我國風景秀麗的黃山、華山和衡山,都是由花崗岩組成的。

沉積岩是地殼最上部的岩石,它是由億萬年前的岩石和礦物經水、風或冰川的搬運、衝刷堆積而成的。常見的砂岩、頁岩和石灰岩都是沉積岩。煤和石油是一種特殊的沉積岩。層層疊疊的結構,是沉積岩最顯著的特征。地殼中的沉積岩分布很廣,但在印度和非洲大陸卻很少。

岩漿岩和沉積岩在受到高溫、高壓或外部各種化學溶液的作用時,其內部結構要重新組合,礦物也會發生重結晶現象,這樣便形成了變質岩。地殼中變質岩的分布很廣,而且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許多礦床,如鐵、金、石墨、石棉、滑石等都和它有密切關係。

岩石也是一種自然資源,現在多用於建築業,有待我們去開發利用。

天然的地質史書——地層

地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歲了。地質學家發現,鋪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岩層,是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

翻開這本碩大無比的大書,地質學家找到了許多隱埋其中的特別文字和圖畫——化石。在大書的前幾頁上,是人類祖先古猿的化石;再翻下去,又發現了許多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及魚類的化石;最後幾頁,找到了一些藻類和原始細菌的殘骸。

地層包括各個不同地質年代所形成的沉積岩、變質岩和岩漿岩。地層形成的曆史有先有後,一般說來,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後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上部的岩層形成的年代越短。在地層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也不停地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進化發展。當某一時期的生物死亡後,就被掩埋在土壤之中,經過地質曆史的變遷,它們以化石的形式保留在原來的地層中。於是,不同時期的地層便有不同的化石相對應,這樣,地質學家就可根據化石的種類、形態來判斷地層的新老關係,區分出各種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結構。比方說,在今天的大海裏生存著許多海生動物,每種海生動物對生活環境(如溫度、光照、水深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我們今天在遠離海洋的太行山某一地層中發現了與現代類同的海生動物的化石及海洋沉積物,那麼可以肯定,在那久遠的過去,這裏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並可由此推斷出當時海洋的一些大致情況。事實也正是如此,我國北宋時代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述了他當年考察太行山和浙江雁蕩山時,都在山地的崖壁間發現了許多卵石和螺蚌殼化石,從而證明這些地方古時候曾被大海所淹沒。

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不論在陸地還是水中,地層中的堆積物的性質和組織結構都不盡相同,它代表著不同地質年代的自然地理狀態。因此,地層是記錄地球發展狀況的曆史書。地質學家通過地質年代表把它記錄下來。這個地質年代表,由國際地質學會於1881年正式通過,以後又經過不斷修訂補充,一直沿用到現在。據科學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層已有40~45億年曆史。

特殊的地層文字——化石

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石頭大書”,夾藏在不同地層裏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著它生存活動的曆史和地層的年齡。化石是劃分地質年代的重要依據,也是人類開啟地球迷宮的一把“鑰匙”。

在有些五光十色的大理石上,鑲嵌著許多美麗精致的花紋圖案,有的像水中的波浪,有的像樹木的年輪。這些花紋圖案就是一種原始植物形成的化石,是七八億年前一種水生藻類的遺體。這種由生物遺體形成的化石叫做遺體化石。它包括動物的骨胳、牙齒、貝殼及植物的莖幹、花葉、種子等。

除了生物遺體化石外,還有遺物化石和遺跡化石,如動物的糞便、蛋,古人使用過的工具,以及動物行走時留下的痕跡等。

1963年,在我國新疆地區首次發現了一種叫準噶爾翼龍的大型爬行動物化石,距今已有一億多年的曆史。這種個體巨大的翼龍與恐龍一樣,屬於已絕跡的古代爬行類動物。不過,翼龍有兩支長達2米左右的前肢,展開時能夠飛翔。它的眼睛又圓又大,視力非常敏銳,當它展翅在廣闊的內海和湖南上飛翔盤旋時,能敏捷地捕食魚類和其他動物。準噶爾翼龍化石的發現,證明了在一億多年前,我國新疆的戈壁荒灘地區,原來曾是植物繁茂、碧波蕩漾的湖區。

1964年,我國登山隊員在8000多米的西藏希夏邦馬峰上,發掘到一種巨大的海生動物魚龍的化石,距今已有2億多年曆史。魚龍是一種生活在大洋中的巨型動物,體長10多米,凶猛而善遊。這一發現,再次有力地證明了在2億多年前的中生代時,整個喜馬拉雅山區都是一片蒼茫遼闊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