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的脾氣3
地球的黑飄帶
在地球演化的曆史長河中,地震是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從46億年前地球形成並出現地質構造運動開始,就有地震發生。而人類對地震的認識隻有幾千年的曆史,使用近代地震儀器觀測記錄地震則僅僅100年,究竟地球上發生過多少次地震,有多少人死於非命,有多少財富付諸東流,恐怕是永遠揭不開的謎。
1981年,美國地震學家統計分析了全世界近80年發生的地震,得出每年全球平均發生各級地震的次數大致為:包括零級地震在內,全世界每年平均發生地震500萬次左右,每年死於地震災難的人數平均為1萬人左右。
地球上不是到處都發生大地震,大地震隻發生在地質構造活動很強烈的地區,特別是地球岩石層圈不牢固的地帶。
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認識到,地球固體外層厚70~100公裏左右的這一層,是緊緊包圍著地球的堅固的岩石層,但它不像天衣無縫的蛋殼那樣完整,而是由許多巨大的岩塊——地球岩石板塊緊密拚接在一起構成的。板塊大小不等,構成全球岩石層圈的六大板塊是:歐亞大陸板塊、美洲大陸板塊、非洲大陸板塊、大洋洲(印度)板塊、南極洲板塊和完全是海洋的太平洋板塊。各大板塊又由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例如,我國大部分版圖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中的東南亞板塊,從中還可以再劃分出更小的東南亞半島板塊、中國東部板塊、中國西部板塊和西伯利亞板塊等等。我國東臨太平洋板塊中的菲律賓板塊,西接歐亞大陸板塊中的土耳其板塊,南連大洋洲板塊中的印度半島板塊。各板塊不但大小不一,它們各自的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都不一樣,在板塊交接帶附近就形成了高聳的山脈、海底山嶺,深邃的海溝、峽穀和水平錯動的巨大深斷層帶,這些地方就是大地震的策源地。大地震沿海嶺、海溝和水平大斷層帶等的巢穴分布,形成鮮明的大地震帶——地球的黑色飄帶。
九十多年來,各國地震台共觀測到全世界7級以上的大地震兩千多次,它們主要集中發生在以下三個地震帶上:
第一,太平洋周圍地震帶:地震沿太平洋周圍的島弧。海溝和水平大斷層帶分布,即沿南北美洲西海岸,經美國阿拉斯加海岸、阿留申群島至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轉向千島群島到日本,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向南經馬裏亞納群島至伊裏安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我國台灣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至伊裏安島,兩支彙合後經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底群島、湯加至南太平洋的新西蘭。
這一地震帶的地震活動最強烈,全球76%的地震能量從這裏釋放出來。幾乎全部深源地震都發生在這裏,因此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屢遭大地震的襲擊和浩劫。
第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歐亞)地震帶:西起大西洋中的亞速爾群島,向東經地中海及其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臘、北非沿岸國家,再向東經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庫曼、塔吉克、印度北部、我國西部和西南地區,經過緬甸至印尼與太平洋周圍地震帶相彙。
這一地震帶的地震活動雖不如太平洋周圍地震帶那麼強烈,特大地震不多,地震釋放的能量隻占全球地震能量的22%,但它橫貫人口眾多的歐亞大陸,震源一般都不深,往往造成嚴重災害,其重要性和危害性與太平洋周圍震帶相比都毫不遜色。
第三,海嶺地震帶:沿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綿延幾萬公裏的海底山嶺分布。
這一地震帶的大地震雖然數量不多,震級不特別高,震源也不深,但它們完全沿狹長的海嶺和水平大斷層分布,對於研究地球岩石層圈的構造和板塊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台灣位於太平洋周圍地震帶上,新疆南部、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則位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上,是科學家公認的我國著名的大地震巢穴。
使地球顫栗的高級地震
地震破壞的輕重程度用烈度來表示,而地震能量的大小則根據地震儀觀測記錄的地震波的強弱程度來計算,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震級。
1960年5月21日(星期六)早晨6點多鍾,南美洲智利阿勞科半島南端太平洋深海溝,突然發生一次79級強烈破壞性地震,居民們剛起床不久就被震得昏頭轉向,房倒屋塌,死傷甚眾,幸存者慌忙逃離殘破的房舍,半小時後又發生一次同樣強烈的地震。第二天是個災難更為深重的星期天,快到下午3點又發生一次更大的地震,11分鍾後使地球發抖的特大地震驚天動地地發生了。智利從南到北600公裏海岸的城鎮變成廢墟,沿海土地下沉一兩米,地下沙水冒出地麵淹沒大片土地,再加上接踵而來的暴雨造成的河水泛濫、平靜了五十多年的普惠火山持續幾個星期的噴發、大海嘯的反複洗劫和不斷發生的強烈餘震,使智利人民和太平洋沿岸各國人民陷於嚴重的震災和水患之中。一個月內共發生225次強烈地震,其中10次超過7級,3次超過8級,最大一次地震達到95級,這是世界上震級最高、強烈地震次數最多的大地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