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古希臘海底城的寶藏
在利比亞班加西北200公裏的東部海域,有一座古希臘建設的阿波羅尼亞港。現在這座港灣城市大部分已被海水吞沒。
阿波羅尼亞港是古希臘最大的殖民地之一,公元前631年建成,公元前90年左右,成為羅馬統治下的北非糧食的重要輸出港,在當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以N·C弗萊明克為首的劍橋大學考古調查團,為探明這座古代港灣城市規模、設施等,於1958、1959年對這一被海水淹沒的遺址進行了調查。他們利用平板測量的原理,在塑膠繪圖版上繪出了由於地殼下沉或海水上漲而半埋於海底的這一港灣的第一張實測圖。由實測圖了解到,在水深4米左右的海底,有船體、碼頭、倉庫、了望台、圍牆等極為複雜的港灣設施,港口由幾個島嶼和山丘形成一個橢圓形的海灣,海灣與地中海之間由一條狹窄的水路相連結。
港口分為內、外兩港,內港修建了城堡,其上設置了了望台,周圍以圍牆護衛,特意修建的狹窄的水路等設施,具有抵禦敵船入侵加強防衛的意義。阿波羅尼亞發現的遺物之一是石錨。這是船錨最原始的形式。
1967年,發現了希臘的海底城市埃拉弗尼索斯(毛萊半島南端)。第二年,弗萊明克進行了調查。從海底發現了邁錫尼時代的街道、房屋群、石棺以及古希臘青銅時代的缽等遺物。由此分析,這一城市在古希臘青銅時代初期即已建成,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海底城市。
最近一次發現的水下古代城市是,1980年在蘇聯的裏海東北部的曼庫伊西拉克發現的傳說中被海水淹沒的繁榮的古代城市遺跡。蘇聯的考古學家們在這一海底(裏海北端的古裏耶夫市東南150公裏)發掘的結果,發現了中亞地區傳統的粘土製成的陶器及住址、玻璃裝飾品、鑄造物等。這一城市似乎就是14世紀時與中亞地區進行貿易活動的商人在地圖上標出的“拉埃迪”。這一發現提供了目前正在後退的裏海海岸線在遙遠的古代急速變化的珍貴資料。
既然海底埋藏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那麼被湮滅的珍寶就可想而知了。水底岩洞的奇幻世界
1991年9月1日,3名業餘潛水員在法國南部海岸卡西斯小海灣附近遇難。為尋找這些失蹤者,當地潛水學校校長亨利·科斯凱繞過重重礁石,終於在水下37米處一條岩石隧道內發現了死者。
科斯凱對這條水下隧道並不陌生,早在1985年,他就在潛水時發現過,但他沒有意識到這條隧道的重要性。沒想到一個半月之後,這條水下隧道得到了法國文化部長的高度評價。他說科斯凱所發現的是“一座具有重大意義的曆史豐碑”。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科斯凱將在水下發現岩石隧道的秘密透露給了考古學家讓·庫坦後,引起了讓·庫坦的濃厚興趣。他當即決定與科斯凱一起冒險再次潛入水下,探索這一水下隧道的秘密。他們倆先小心翼翼地遊過一條37米長、僅1米寬的管道。由於淤泥不時泛起,攪得海水像豌豆湯一樣又稠又渾。然後,他們又穿過一條150米長、直徑2米的隧道,接著擠進一個窄洞,最後才進入一個4米高的石屋。
借助自帶燈的燈光,他們看到了一個童話般的奇幻世界:石屋四壁有石器時代的雕刻,有同時期人們所繪的各種馬。這些馬有的僅能看到露出水麵的頭部和背部,而浸在水中的則已被毀壞。
科斯凱和庫坦不甘心這些發現,又摸索著從石屋遊入另一岩洞。岩洞高約30米,直徑為50~60米,呈拱形。借助燈光,科斯凱發現洞內天花板上飾有色彩斑斕的鍾乳石。洞內四壁所繪動物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就連從事考古工作多年的庫坦也承認,他以前從未見過年代如此久遠、繪製如此精美的繪畫。據他估計,此岩洞內之繪畫大約形成於1.2萬~2萬年前。科斯凱把這個水下岩洞稱之為“水下大教堂”。
據初步考證,岩洞內的這些畫是遠古時代藝術家以動物脂肪和礦物色為原料,用動物毛製作的畫筆繪在岩石上的,其中有鹿、馬、鳥,也有北山羊和歐洲野牛等。最令庫坦驚異的是,這裏的歐洲野牛頭部畫法不同於石器時代的岩石繪畫,那時一般隻畫牛頭的側麵,而這裏的牛頭竟繪出3/4的麵部。庫坦說,這種畫法在舊石器時代也是異常罕見的。
庫坦推測,遠古時代畫家們在此岩洞內繪畫時,岩洞尚位於海拔80米處。在以後的歲月中,地中海海水不斷上漲,終於堵塞了通往此洞的入口。因此這個岩洞一直沒有被人發現,洞內之物至今保存得完好無損。
科斯凱和庫坦潛入岩洞內後,從岩洞中帶回一些繪畫的顏色樣品。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裏昂根據他們所搜集到的2克顏色微粒,用先進儀器確定出這些繪畫的年代。
專家們認為,這個奇跡般地保存下來的水下岩洞是古代祭祀場所,它或許比法國西南部著名的拉斯高岩洞更為重要、更有價值。
拉斯高岩洞也是偶然被發現的:1940年9月,一群孩子尋找一條逃跑的狗,無意闖入這個後來被學者譽為冰河時代的凡爾賽宮的岩洞。通過驗證,科學家們確定此洞已曆時1.6萬年。岩石上的馬、鹿、公牛等動物繪畫,其色澤之光亮令人難以置信,使專家學者驚歎不已。考古學家在拉斯高還發現了用動物毛製作的畫筆,用這種筆可塗抹20多種不同顏料。此外,還發現了一種管狀骨頭,當時人們便是通過這種管狀骨頭將粉末狀顏色微粒噴吹在岩石底層上的。拉斯高岩洞的發現曾轟動一時。海底王陵探寶
在韓國慶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大王岩海底,有按帝王的遺囑建造的大王岩海底王陵。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底王陵,是日本天武朝時期營造的,到最近其位置仍然不明。
這座王陵發現的原因,是由於1959年發掘了為文武王修建的感恩寺遺址。這次調查確認了金堂地基的特殊建築形式。傳說文武王死後埋葬在海上的大岩石中,以後每夜化為龍來感恩寺以鎮壓東海的倭寇,因而推測這裏就是龍穴遺址。其後對東海海上大王岩進行了調查,於1967年發現了利用岩礁的低窪處營造的陵墓(火葬之後的骨灰裝入石棺,沉入海底)。對這一王陵的正式調查還沒有結束,棺的上麵覆蓋有巨大的自然石棺蓋(水深1米)。
據說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到底。上麵覆蓋的巨石更增添了整體上的莊重和神秘感。盡管如此,在海底尋求冥界還是有充足理由的。也就是說,既然龍是水神,龍宮才是死後靈魂應該去的地方。這種葬式首先就是以這種觀念為前提的。
文武王生前的勢力極大,因而推測棺內有數量巨大的財寶作為隨葬品。各國的古代史學家從學術角度出發無疑對此十分關心,即使是一般人也夢想得到這些財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