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太陽起源之謎
災變學說:這個學說的首創者是法國的布封。20世紀前50年,有一些人相繼提出太陽係起源於災變。這個學說認為太陽是先形成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一顆恒星(或彗星)從太陽附近經過(或撞到太陽上),它把太陽上的物質吸引出(或撞出)一部分。這部分物質後來就形成了行星。根據這個學說,行星物質和太陽物質應源於一體。它們有“血緣”關係,或者說太陽和行星是母子關係。他們都把太陽係起源歸結為一次偶然撞擊事件,而不是從演化的必然規律去進行客觀的探討,因為銀河係中行星係是比較普遍的,太陽係絕不應是惟一的行星係。隻有從演化的角度去探求才有普遍意義。就撞擊來說,小天體如果撞擊到太陽上,它的質量大小,不可能把太陽上的物質撞出來,小天體必被太陽吞噬掉。1994年彗星撞擊木星就是極鮮明的例證。21塊殘骸對木星發起連續的攻擊,在木星表麵僅引起一點小小漣漪,被消化掉的是彗星。如果說恒星與太陽相撞,這種機率就更小了。因此,曾提出災變學說的一些人,後來也自動放棄了原有的觀點。
星雲說:這種觀點首先由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提出來,幾十年以後,法國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又獨立提出了這一問題。他們認為,整個太陽係的物質都是由同一個原始星雲形成的,星雲的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陽,星雲的外圍部分形成了行星。然而康德和拉普拉斯也有著明顯差別,康德認為太陽係是由冷的塵埃星雲的進化性演變,先形成太陽,後形成行星。拉普拉斯則相反,認為原始星雲是氣態的,且十分灼熱,因其迅速旋轉,先分離成圓環,圓環凝聚後形成行星,太陽的形成要比行星晚些。盡管他們之間有這樣大的差別,但是他們大前提是一致的,因此人們便把他們捏在一起,稱“康德——拉普拉斯假說”。
俘獲學說:這個學說認為太陽在星際空間運動中,遇到了一團星際物質。太陽靠自己的引力把這團星際物質捕獲了。後來,這些物質在太陽引力作用下加速運動。類似在雪地裏滾雪球一樣,由小變大,逐漸形成了行星。根據這個學說,太陽也是先形成的。但是,行星物質不是從太陽上分出來的,而是太陽捕獲來的。它們與太陽物質沒有“血緣”關係,隻是“收養”關係。
盡管各種假說都有充分的觀測、計算和理論根據,也都有致命的不足,所以一直也沒有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假說。太陽係在等待著新的假說。太陽正在熄滅嗎
“太陽將於1999年熄滅!”——這是美國一位天文學家的聳人聽聞預言,它公開發表在美國1994年5月17日的《世界新聞周刊》雜誌上。與此同時,美國另一位著名天文學家裏查德·勃雷斯博士作出與之雷同的天文預測:照亮我們天空的金色太陽不久將變得默然無光並逐漸熄滅,因為太陽已“壽終正寢”,太陽這個天然大火爐中的大部分“燃料”已消耗殆盡。看來,距太陽熄滅隻剩下4年時間了,一旦失去太陽。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勢必全部滅亡。這一令人恐慌的預言在世界科學界中引起強大震撼,許多國家的科學家正在對上述兩位天文學家的這一預測結果進行驗證。
最近,勃雷斯博士對太陽出現的衰變現象又作出近期詳盡報告:目前,太陽表麵光球層的溫度正在急劇下降,通常,太陽光球層的溫度約為6000℃,而去年,這一溫度卻降至5200℃,眼下,這一溫度值仍在繼續下降,與此同時,太陽的氣體成分也在發生變化,而且太陽內部核反應的強度和次數正在衰減。不久,俄羅斯天文學家宣布:他們也觀測到太陽所發生的這一衰變現象。俄羅斯天文學家認為,倘若太陽仍以目前的速度“變冷”,離太陽熄滅的世界末日也隻有4年時間。
勃雷斯博士這一震驚世界的新發現,是基於他最近5年來對日食觀測和研究所積累的全部資料作出的。他對太陽的平時溫度進行了測量,並把這一溫度值同太陽發生日食時的溫度變化值加以比較,從而得出結論。去年,他在對太陽的觀測和研究中發現,所記錄下的太陽溫度出現多次下降趨勢。1995年7月間,太陽表麵層發生的變化僅用肉眼就能明顯地觀察到。目前,太陽光逐漸減弱,其日冕溫度同1992年相比下降了20萬度。
勃雷斯博士對太陽發生衰變的新發現引起世界天文學家的極大關注,他們正在加緊觀測和研究,以進一步驗證他據此提出的關於太陽正在熄滅的假說。
許多學者卻對此見解不一,他們認為,目前出現的太陽表麵溫度下降的變化可能隻是一種暫時現象,勃雷斯博士所發現的這一太陽溫度的下降趨勢是令人不安的危險信號,還是太陽溫度的一種正常波動,還尚未得到最後確認和證實。
不過,一些俄羅斯科學家認為,今天和不遠的將來,地球人類不會麵臨太陽對地球的輻射量減少、冰河期來臨乃至世界末日等嚴酷問題。到達地球大氣表層的太陽輻射流是較穩定的,其輻射量為1370瓦/米2,到達地球大氣表層的這一太陽輻射值被科學家們稱作“太陽常值”,當然,假如發現太陽的這一常值變化為01~02%,就會對地球氣候產生一定影響。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自誕生之日起,一直靠太陽的光和熱來維持生息,繁衍後代。有了太陽則象征著光明和希望,失去太陽則意味著黑暗和末日。
那麼,太陽是否真的會熄滅?科學家們的回答是肯定的。隻要太陽上的“燃料”燃燒殆盡,太陽自然會熄滅,隻是時間問題。
據天文學家的研究和計算,太陽上蘊藏著大約1027噸氫“燃料”。太陽之所以能源源不斷地發光發熱,是因為太陽上的氫在高溫高壓條件下能不斷發生熱核反應的結果。氫的熱核反應過程是:先由4個氫原子聚合後生成2個氘原子。再由1個氘原子和1個氫原子聚合成1個氚原子,然後再由2個氚原子聚合成1個氦原子,同時分裂出2個氫原子。氫的這一核反應過程需要長達140億年時間。
科學家們斷言,盡管將來有一天太陽上的氫燃料全部燃盡,太陽也不會一下子熄滅。當太陽上的氫燃料殆盡後,它便開始收縮,中心溫度將由目前的2000萬℃升高到1億℃。屆時,將發生另一種核反應:由3個擬原子轉化成1個碳原子,於是,又有大量的光和熱被釋放到太空中。這一核反應過程約需幾十億年時間。
僅這兩種核反應過程就需要200億年時間。據此計算,太陽隻有500億年,人們也不必擔憂,我們的太陽為了解除地球生靈子孫後代的後顧之憂,早已為自己物色好一個讓人類放心的可靠“接班人”——木星。一旦太陽隕熄,木星將像太陽一樣,忠心耿耿地繼續為人類服務。
據天文學家的最新發現和研究證實,木星是一顆氫“燃料”異常豐富的液態氫星球。木星的溫度在不斷升高,其中心溫度目前已高達28萬℃。木星內部正在醞釀著像太陽上發生的那種核反應。許多跡象表明,木星雖已被列入行星之列,卻正在向恒星演化。科學家們預言,木星再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後將變成第二個太陽。太陽的壽命
我們距抬頭可見的太陽,足有15億千米。如果一個嬰兒乘坐時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車駛往太陽,到達時他已經白發蒼蒼,因為需要整整86年。
太陽,每天賜給我們光明,並且從很遠的地方給我們送來溫暖,因為有了它地球才充滿生機。可以說,太陽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太陽是銀河係裏離我們最近的恒星,這顆最近的恒星相距我們15億千米,這樣長的距離,如果是時速1400千米的超音速飛機,也要連續飛12年才能到太陽;如果乘坐時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車,需要花86年時間,也就是說,一個嬰兒坐上這趟列車的話,到太陽時也隻能安度晚年了;如果是步行,即使日夜兼程,也要走上4000年。光速是很快的,每秒即30萬千米,可以繞地球七周半,但是光從太陽那裏照射到地球也需要8分19秒。
如此遙遠的太陽,對地球這顆行星來說卻是近遠適中的;如果近若金星,表麵溫度灼熱驚人,海洋都會蒸發得滴水不剩;如果近如冥王星,隻是一片凍僵的世界,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現在的地球,不可能有生命的出現,不可能有生機盎然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