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遙遠的距離簡直無法想像,但天文學家的職責就是準確地計算、測量出宇宙的大小和範圍。
假如天文學家可以找到一支“標準蠟燭”,也就是某個類星體,它有穩定亮度,特別顯眼,遠隔半個宇宙也能夠看見,那麼這個問題便不再是謎。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家公認整個宇宙可通用的“標準蠟燭”還沒有找到。因此,天文學家運用這一基本方法時通常采取一種分步方式,這就是設立一係列“標準蠟燭”,每一步的作用就是測定下一步。
近幾年,遠紅外線觀測造父變星、行星狀星雲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約翰·托裏的成片星係,3種不同的“標準蠟燭”使大多數人認為宇宙並不古老,僅有110-120億年。
但是,並不能肯定這就是正確答案,至少有另外3個天文學家小組得出了不同的結果。其中的一個小組是以哈佛大學天文學係主任羅伯特·柯什納為首,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宇宙並不古老,可能有150億年。
但傑奎琳·休特及她的學生們,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埃德·特納,都測定宇宙有240億年。
總而言之,到現在為止,宇宙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具體統一的答案,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恒星是如何產生的
恒星是如何產生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存在兩種假說:一種是超密說,它是由前蘇聯著名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在1955年提出的“超密說”。他認為,恒星是由一種神秘的“星前物質”爆炸而形成的。具體地講,這種星前物質體積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質人們還不清楚。不過,多數科學家都不接受這種觀點。
與“超密說”不同的是“彌漫說”,其主旨是認為恒星是由低密度的星際物質構成。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的“星雲假說”。
星際物質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氣體和細小的塵埃物質,它們在宇宙中各處構成了龐大的像雲一樣的集團、這些物質密度很小,每立方千米隻有10-8-10-4克,主要成分是氫(90%)和氦(10%),它們的溫度為-200℃~-100℃。
從觀測來看,星雲分為兩種:被附近恒星照亮的星雲和暗星雲。它們的形狀有網狀、麵包圈狀等,最有名的是獵戶座的“暗灣”,其形狀像一匹披散著鬃毛的黑馬的馬頭,因此也叫“馬頭星雲”,而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說它更像迪斯尼動畫片中的“大灰狼”的頭部和肩部。
星雲是構成恒星的物質,但真正構成恒星的物質非常大,構成太陽這樣的恒星需要一個方圓900億千米的星雲團。
從星雲聚為恒星分為快收縮階段和慢收縮階段。前者曆經幾十萬年,後者曆經數千萬年。星雲快收縮後半徑僅為原來的百分之一,平均密度提高1億億倍,最後形成一個“星胚”。這是一個又濃又黑的雲團,中心為一密集核。此後進入慢收縮,也叫原恒星階段。這時星胚溫度不斷升高,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閃爍身形,以示其存在,並步入幼年階段。但這時發光尚不隱定,仍被彌漫的星雲物質所包圍著,並向外界拋射物質。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恒星的起源問題會有更深刻的認識。行星會撞地球嗎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對別的星球是否會撞擊地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一事懷有深深的憂慮,直到現在,這種憂慮仍沒有完全消除。
1968年初,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巴特拉教授預言,1968年6月15日伊卡魯斯小行星稍許偏離軌道就會進入地球,它將會以每秒9公裏的速度把大城市撞得粉碎。美國加州大學的理傑遜博士支持這一觀點,認為其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們計算,如果伊卡魯斯行星與地球相撞,它可以在陸地上造成直徑為1000公裏的大坑穴;如果掉在海中,造成的海浪將高達600米,數千個城市和村鎮被淹沒;即使它掠過地麵,所造成的損失也不亞於一次大地震或龍卷風的災害,甚至會引起火山爆發。這一預言震驚了全世界並引起了世人的極大恐慌。
但前蘇聯科學家指出,此計算有誤,相撞的可能性為零。果然,1968年6月15日,伊卡魯斯與地球“擦肩而過”。
1978年,一位天文學家的計算結果表明,“地理小行星”於1995年將與地球相撞。但中國天文學家的計算表明,1995年“地理小行星”距地球有四五百萬公裏之遙,大可不必擔心。後來證明果真如此。
科學研究表明,太陽係中,小行星有5200顆,多數在木星和火星間穿行,其中有200餘顆可能會進入地球軌道。此外,還有一些彗星接近地球,這些天體稱作近地類天體。計算表明,直徑為1.5公裏的小行星進入大氣層的機會約30年一次,而直徑為9米的小行星擊中地球,破壞力不亞於一顆原子彈,而直徑為1.5公裏的小行星擊中地球,破壞力相當於10萬顆百萬噸級炸彈的威力。
然而,迄今為止,人類還未曾目睹過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那麼,小行星真的會撞擊地球嗎?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小行星起源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