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8年春天,在烏克蘭的波爾塔瓦城,天空中布滿了淡淡的白雲。上午11時前後,太陽左右兩旁又各有一個太陽出現。同時出現的還有水平光環,並逐漸彙成一個長條。接著又出現一個新的彩色光環,圍繞著太陽,同水平光環和兩個太陽相交。

在我國的峨眉山和西安,分別在1932年和1933年也出現過三日貫天的現象,而在我國的泰山和黑龍江綏化市還分別見過兩個太陽和五個太陽的奇景。

不過,三日淩空的現象較為常見,二、五日淩空卻很少見到。

氣象學家告訴我們,這種三日同輝是太陽光在大氣中玩的一種把戲。原來,天空中出現一塊半透明的薄雲,裏麵有許多飄浮在空中的六角形柱狀的冰晶體。它像一段六角形的繪圖鉛筆,整整齊齊,豎直地排列在空中。

當太陽光射在這一根根六角形冰柱上,就會發生很有規律的折射現象。從冰柱出來的三條光線都射到人的眼睛中,中間那條太陽光線,是由中間位置的太陽直接射來的,是真正的太陽;旁邊兩條光線,是太陽光經過六角形晶柱折射而來的。這樣,在人們的感覺中,左右兩旁的兩個太陽,實際上是太陽的虛像,也稱“假日”。

平時飄浮在空中的六角形冰柱常常是不規則排列的,所以反映不出太陽的影像,而六角形冰柱有規則排列在天空中的情況極少出現,因此,這種三日同輝的大氣光像就非常地罕見了。日月同輝

每逢陰曆十月初一的淩晨,浙江南北湖畔的高陽山上,總是蜂擁著數千人,等著觀賞“日月同升”的奇景。

淩晨5時,人們聚集在187米高的峰頂上,麵對茫茫東海,焦急地等待著奇景的出現。半小時後,奇景終於出現了,隻見一輪紅日從水天相連處噴薄而出,稍後,與紅日日輪一般大小的淡黃色“月球”,在紅日旁邊冉冉升起,紅黃兩輪同時緩緩跳動著,持續約5分鍾。此時此刻,東方的天空披上了一片絢麗的彩霞,道道金光射向浩瀚的東海,如鏡的海麵經晨風輕拂,猶如鋪上了無數錦緞的彩帶,向遠處伸張,蔚為壯觀。

每年出現“日月同升”奇景的時間最短的隻有5分鍾,最長的達31分鍾,一般的為15分鍾左右。出現的景象每年也不盡相同。有時,一輪紅日先從地平線上升起,而後一個黑影躍出,並且在紅日左右,上下跳動,不久,紅日光芒四射,黑影隨之消失;有時,太陽與“月球”合為一體,重疊同時升起,太陽圓麵稍大於“月球”圓麵,因而便在太陽麵周圍露出一個明亮的光環,像是日環食;有時,“月球”搶先升起,太陽隨後露出臉,形成太陽托著“月球”一起躍動的景象。

對於這種“日月同升”奇景,目前,人們還沒有一個完滿的科學解釋,有的天文學家這樣解釋:這裏背山麵海,沒有任何物體遮擋,而且鷹窠頂山峰與水天相接處,基本上保持平射線角度。由於天文因素,太陽到了陰曆十月初一便會浮到東南方向,而這天正好月球移到太陽旁邊,因而形成“日月同升”的現象。

有的氣象學家則認為:“日月同升”是一種“地麵閃爍”現象,是由於當時近地麵大氣密度的急劇變化引起的。由於南北湖的自然條件比較特殊,冷暖氣流對流頻繁,使空氣的密度不停地變化著。太陽在不同密度的空氣中傳播,會產生各種異常的折射現象。這時候看上去太陽仿佛像小鬆鼠蹦跳不息似的,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在天邊跳動著。黑夜彩虹

1984年9月11日,那天正是農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這天晚上一輪玉盤似的滿月嵌在墨藍色天幕上,皎潔的月光像水似地瀉向大地。晚上8時多,我國遼寧省新金縣城關普蘭鎮正逢陣雨初霽,居民們在庭院裏興致勃勃地邊吃月餅邊賞中秋月。這時,人們驚奇地發現,在西方半空中出現了一條光帶,像是一座彩橋從南伸向北方。由於是在夜間出現的,光帶的色彩不太分明,但是,仍然可以分辨出上層的淡紅色和下層的淡綠色。大約經過五六分鍾,隨著雲層的移動,光帶逐漸消失了,這一奇異的大氣光象的起因是什麼呢?原來那天晚上月光如洗,又正巧碰到剛剛下過陣雨,因此確認這一大氣光象是被氣象工作者稱為月虹的景象。

在美國約克郡斯普郭城,1987年的一個月夜,一輪巨大的滿月高懸中天,猶如一個磨光的銀盤,光華四射,天宇清澄,群星黯然無光。就在這月色溶溶的夜晚,墨藍色的天壁上,突然出現了一道彩虹。不少人為此驚慌失措,紛紛議論說是外星人發來的信號,預示他們即將乘坐“飛碟”光臨地球。

彩虹滿天通常是白天雨後出現的,但是,在夜間,隻要有明亮的月光,大氣中又有適當的水滴,月光在大氣中的雨滴上經過折射和反射,同樣可以形成彩虹——月虹。因為月光也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所以月虹的色彩同樣也是由紅、橙、黃、綠、藍、靛和紫七種可見的單色光組成的。不過,由於月光比太陽光弱得多,因而形成的月虹自然也暗得多。正因為月光較弱,所以多數的月虹都呈現白色。像遼寧省新金縣和美國約克郡這次出現的能分辨出色彩的月虹,為數是不多的。“發燒”花

人們在北極地區看到臭菘花在冰雪中盛開,詫異之餘,不禁疑竇叢生:這些花為什麼會在那麼冷的地方開放?

20世紀80年代初,瑞典倫德大學三位植物學家為了解開這個有趣的謎而奔赴北極。經過調查,他們發現臭菘花盛開的原因是因為花朵內部能保持比寒冷的外界溫度高得多的恒溫。花兒為什麼能“發燒”?三位瑞典科學家認為這跟它們追逐太陽有關。他們將生活在北極地區的仙女木花花萼用細鐵絲固定,以阻止其“行動”,然後再在花上放一個帶細鐵絲探針的測溫裝置。旭日東升,氣溫升高時,被細鐵絲固定的花朵內部溫度要比未固定的低,因為未固定的花朵能隨著太陽的運動而一直麵朝太陽。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花兒向陽能積累熱量,有利於果實和種子的成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植物學家沃爾則認為,極地花朵“發燒”是因為脂肪轉化成碳水化合物釋放熱量所致。他觀察到極地植物臭菘,在連續兩星期的開花期間,漏鬥狀的佛焰苞把花中央的肉穗花序“捂”得嚴嚴實實,內部的溫度竟然保持在22℃,用向陽理論顯然難以解釋。經測定,沃爾發現臭菘體內存在一種叫乙醛酸體的特殊結構,它的內部是生物化學反應的最佳場所。當植物體內的脂肪轉變成碳水化合物時,花兒就“發燒”了。可不久,沃爾發現在另一種叫喜林芋的“發燒”花兒內部並不存在脂肪轉化為碳水化合物的過程。喜林芋“發燒”是靠花兒內部雄性不育部分的“發熱細胞”。沃爾因此以為,花兒“發燒”是為加速花香的散發,從而更好地招引昆蟲傳粉。在寒氣逼人的北極地區,一朵朵“發燒”的花就像一間間暖房引誘昆蟲前來寄宿,從而借助昆蟲完成傳粉。但美國植物學家羅傑和克努森卻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們認為,這些花兒“發燒”不僅為了招引昆蟲。更重要的是為了延長自身的生殖時間,隻有這樣,才能從容不迫地開花結果,延續後代。

花兒為什麼“發燒”?至今尚無統一的說法。大多數人認為,在沒有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資料前,斷然下結論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