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動物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動物。脊索動物具有三大特點: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咽鰓裂。這三大特點是以上無脊椎動物所不具備的。現存脊索動物大約有41萬種,根據脊索存在的情況,人們將脊索動物門分成三個亞門:尾索動物亞門,如海鞘;頭索動物亞門,如文昌魚;脊椎動物亞門,如魚、蛙、龜、雀、大象等等。脊椎動物都具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它們的個體一般比較大,是人類動物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根據它們的生活環境、外形特征、內部結構,人們又將它們分成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其中哺乳綱為脊索動物中最高等的類群。
單細胞動物
當生命進化到真核細胞以後,便有了動物和植物之分。最早的動物叫原生動物,是最低等的一類動物,它的個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盡管如此,它還是一個完整的生命活體,擁有作為一個動物應具備的主要生活機能,如新陳代謝、刺激感應、運動和繁殖等,它的體內有了原始的分化,各具一定功能,形成了類器官。原生動物身體微小,一般在250微米以下,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本門動物分布廣泛,既有絕滅的,也有生活在現代的;既可以生活在水裏、土裏,也可以生活在動、植物身體裏,根據運動“器官”的有無,本門動物一般可以劃分為鞭毛蟲綱、纖毛蟲綱、孢子蟲綱和肉足綱。下麵看看其中的幾個代表動物:
1眼蟲身體呈梭形能分出前後來,前端有一根鞭毛,靠其攪動能在水中遊泳,它最明顯的特征是有一個能感光的“眼點”,故名眼蟲。它有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尋找泥裏的有機物為食;另一種依靠自己體內有葉綠素,和植物一樣可進行光合作用為自己製造食物。後一種生活方式反映了在某些環境下它是植物,這說明在原始最低等動物中,動、植物之間的界線還並不明顯。
2有孔蟲自我保護方麵要比眼蟲好,體內分泌粘液粘住沙粒,在體表形成一個硬殼,殼口伸出許多絲狀的肉足即偽足,當觸到一塊食物,偽足就包圍住送進“口”吃掉,偽足還能排出廢物、使蟲體移動。有孔蟲通常有兩種生殖方式,在發育過程中交替進行,即世代交替。無性生殖是由成熟的有孔蟲向外放出大量的配子母體,配子母體成熟後又大量放出帶鞭毛能遊動的配子,有性生殖是兩個配子結合成合子,合子再發育,長大成為新的有孔蟲。
3紡錘蟲是一種已經絕滅的動物,生活在大約100米深的熱帶或亞熱帶海底。它有鈣質殼,殼體隨著蟲子的長大不斷增多,並隨著它的演化而不斷增大,從發現的化石來看,最小的它不足1毫米,而大者可達到20~30毫米。它最早出現在早石炭世晚期,早二迭世時極盛,不僅數量豐富且種類繁多,構造也變得複雜,但到了二迭紀末期就全部絕滅了。此類動物分布時間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十分廣泛,更因其體形小,在二迭紀地層劃分上已成為十分重要的標準化石。
單細胞的動物之所以被稱為原生動物,意思是指它們生來就具備了各部分分化和必備的生活機能。當生命進化到多細胞動物後就稱後生動物,即謂卵細胞要經過胚胎發育變形階段後才能出生的動物。後生動物範圍很廣,它包括二胚層、三胚層、原口動物、後口動物……隨著生命的進化階段,這些動物都將一一講到。
多細胞動物
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是兩胚層動物、即它們身體是由兩層細胞組成的。一是表皮細胞層,一是襟細胞層(它位於體壁內麵),兩層細胞之間填以膠狀物質稱中膠層。這類動物分為三個門,即海綿動物門、古杯動物門和腔腸動物門。
1海綿動物門從距今6億年的寒武紀以前開始出現並一直延續到現代,它的細胞雖分化為二層但無器官和組織。海綿體壁多孔為入水孔,體腔是空的,上端開口為出水口,水從入孔流進體內,海綿吸收水中有機質後再由出口排出體外。海綿多為群體生活,彼此用膠質連接,生活在海底,專家稱為底棲生活,難怪從海裏采出的海綿都是一塊塊的,用力一捏水就流了出來,放進水裏又吸滿水。海綿體有骨骼支撐,按其大小分別叫骨針和骨絲,隻有骨針才能形成化石,有的地層中可以形成幾公分厚的海綿骨針灰岩,但總的來說海綿造岩的能力很弱,這與它體內不保存無機質(如矽、鈣等元素)有關。
2古杯動物是一種絕滅了的海底動物,形狀如同酒杯,其生活方式和新陳代謝作用基本與海綿類相同,但它是個體動物,一般生活在藍綠藻當中,最合適的生長環境是在水深20~30米的海底。它從早寒武世開始出現,到了中寒武世就絕滅了。因它對生活環境要求很嚴,不能在海水渾濁的地方生長,故不用它作為劃分對比地層的標準化石。
3腔腸動物盡管它也是二胚層動物,但要比前二門動物高等,即開始有了神經細胞和原始肌肉細胞的分工並具消化腔,所以叫它腔腸動物。它的身體多為輻射對稱,在消化腔口處有一圈或多圈觸手,本門動物自寒武紀後期出現至現代,種類繁多,化石豐富,海蜇皮,就是一種大型的腔腸動物。
從以上三門的動物特征上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它們都是二胚層動物,但在進化上也有先進和落後之分,尤其是在胚胎發育中,海綿動物表現為,小細胞內陷形成內層,大細胞留在外麵形成外層細胞,這與其他多細胞動物胚胎發育恰好相反。以後出現的更高級的動物沒有哪一類是由海綿動物門中分化出來的,說明這類動物在生物演化是一個側支,又稱側生動物。海綿動物不可能再進化了,古杯門已絕滅,那麼向後傳遞生命進化的接力棒就落在了腔腸動物門中,它傳遞的速度很快,在奧陶紀時就傳給了三胚層動物,從那時開始,生命進化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美麗的腔腸動物珊瑚
現代的珊瑚蟲,生活在熱帶的海洋裏,過獨生或群體固著的生活。單體的珊瑚(如常見的海葵),圓柱體狀,一端固著於他物,另一端環繞中央的口孔,長有很多觸手。珊瑚體的外層細胞能分泌出石灰質(碳酸鈣)骨骼,分泌的快慢又與太陽光強弱有關,白天分泌得多,夜晚分泌得少,甚至不分泌。季節的變化也影響著這種分泌的速率。這樣,生活著的珊瑚蟲,在那晝夜交替、四季循環的漫長曆史中,在自己的體壁上留下了一道道粗細不同的生長環紋。有人研究過:從一個最粗的(或最細的)環紋到相鄰的另一個最粗的(或最細的)環紋之間,即相當於植物的一個年輪,有365條環紋,這個數目正好和一年的天數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