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曆史學家唐德剛先生到西安講學,稱呼在座的其他教授為“老板”,台下有許多聽眾沒聽懂這個詞。20多年以後的今天,這個詞的英文“BOSS”轉成廣東話音譯的“波士”,已經為大家耳熟能詳,並且成為東方衛視、第一財經頻道一檔熱門欄目的名字。

《波士堂》節目單上出現的名字,和《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日報》上頻繁出現的名字差不多,都是各個行業裏的明星企業家:有上世紀50年代生人的劉永好、董明珠、牛根生,60年代生人的張躍、周成建和徐少春,70年代生人的江南春等等,聽說“波士堂”正準備邀請泡泡網的CEO李想,這是80年代生人。

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這些企業老板出現在傳媒麵前時,大多數時候都習慣了一種十分臉譜化的形象:成功者、財富擁有者、公司形象代言人。他們總是小心翼翼,盡量讓自己的形象與公司風格保持某種一致,隨時展現非常正麵、妥帖、理性的一種人格,當然,其實是一種非常單一的人格。

但是出現在《波士堂》這個娛樂節目中,老板們就表現得與在財經傳媒上截然不同,他們都有非常豐富甚至另類的一麵,比如牛根生“我認定她將是我的嶽母”,董明珠“藏起想哭的心”,劉永好“愛吃飼料”,張躍“對著鏡子畫自己的肌肉”,江南春“在現場朗誦情詩”……在輕鬆的環境中,他們坦然麵對自己的生活和經曆,甚至會真情流露。來到《波士堂》的老板不再是一個企業符號、一個宣傳工具,而是一個個體、一個社會的人。通過嘉賓、主持人、觀察員各種真實個性的交鋒,老板們的生活和工作世界變得有趣、生動起來。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被工作霸占了全部的人生,將是匆忙而沒有質量的,隻有辛勞生活,沒有品質生活。事業也不是老板的全部,事實上,他們擁有豐富的愛好,比如劉永好喜歡滑雪;徐少春喜歡赤腳打籃球;和徐少春有一樣球類愛好的唐駿,同時還喜歡跳探戈,吹薩克斯;嚴介和喜歡玩石鎖;張躍則喜歡操縱航模以300多公裏的時速垂直往下砸,然後在離地一米的地方提起來。他們還擁有豐富的感情:牛根生對養父的感恩之心;董明珠對兒子的舐犢情深;鄭永剛跟慈母學到嚴守規矩;江南春對大學戀人舊情難忘;徐少春在事隔17年之後,和夫人再次拍婚紗照……

老板並非隻有“老板著臉”的一麵。豐富的感情和思想,方方麵麵個性的疊加,才是一個人完整的人格。企業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老板(企業家)的人格經過放大、投射和固化而形成,因此,一個擁有完整人格的老板,他所管理和影響的企業才是健康、完整、充滿生命力的——就像古代雅典執政官佩裏克裏斯所說的:“我們愛美,但有所節度;我們尊重知識,但不沉溺;我們追求財富,但這為了是追求超越,而非想做愚蠢的炫耀。”

《波士堂》的策劃人楊暉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年輕女士,此前曾在湖南衛視策劃多個深受電視觀眾喜愛的節目。關於《波士堂》,她的理想是做成一個真正的、純粹的脫口秀節目,並通過這種娛樂形式“尋找中國企業家的人文精神,尋找商業文化背後的大人格。這就是我們的理想”。電視節目要追求收視率,為了收視率,很多“高”、“大”、“全”的東西都要娛樂起來,這幾年中國電視的發展過程讓我們看到,有的時候,好的娛樂能讓觀眾獲益更多。

說到脫口秀,就少不了提到一個名字:奧普拉·溫弗瑞,她從一個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成長起來,今天已經是最富有的美國人之一,並且被《福布斯》雜誌“2007年名人權利榜”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名人。《波士堂》剛剛起步,但我也希望楊暉和她的夥伴們,能以奧普拉為標杆,執著追求自己的電視理想,成就電視文化的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