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啟泰:我們知道1989年5月23日,杉杉成立了,您樹立了中國第一個服裝品牌。袁鳴,對此當時你的印象是什麼?(袁鳴:我的印象就是當時的一句廣告語:不要太瀟灑。這個語法當時聽起來挺奇怪,什麼叫“不要太瀟灑”?)
鄭永剛:當時是這樣。我們的工廠大院裏麵有三棵杉樹,我感覺杉杉念起來特別爽口,就這樣去注冊了。當時我們企業的裝備和技術雖然達到國際水平,但隻是完全給美國、歐洲各國的服裝做加工。有一次在從深圳到廣州的火車上,我對麵坐著兩個穿舊西裝的年輕人,看上去覺得很瀟灑。這件事留給我非常深的印象。它就給我一個啟發,我們的西裝工藝和技術是沒問題的,關鍵就是沒有自己的牌子。所以那趟出差回來以後,我就提出來我們要爭創中國西服第一名牌。
鄭永剛:我們要做時尚品牌,它需要給人強烈的印象,在媒體上有很強的衝擊力。我那時候在上海國際飯店請電視台和報社的一批記者編輯吃了一頓飯,這句話就是這麼侃出來的。當時上海正流行一句方言,叫做“儂不要太什麼什麼”。我們那句廣告語整句話叫:杉杉西服,不要太瀟灑。它和大眾消費者能夠直接溝通、吻合,這個就爽口了,而且在當時非常風行。
袁 鳴:這句話真的是很好,“不要太瀟灑”,這幾乎成了那個年代的口頭禪。不過我當時有一個疑惑,鄭總說出來也不怕您生氣。除了廣告語,我第一次對杉杉西服本身的印象,是我有一次出國的時候,見著一隊國內某個內陸省份來的代表團,每個人身上穿了一件杉杉西服。為什麼我一下就知道是杉杉西服呢,因為他們的袖子上都還留有繡著“杉杉西服”的袖標。(曹啟泰:舍不得剪了。)所以那時候杉杉西服雖然很瀟灑,但看起來是根本不懂時尚文化的一種穿著方式。跟您剛才說的,想引領時尚潮流,其實有很大距離。
鄭永剛:袁鳴講得很對,以前內地的一些人士穿西裝就是這樣的習慣,為了表明我穿的是中國名牌——杉杉西服。當時很多人對於西服時尚的概念,根本就八字沒有一撇。
袁 鳴:鄭先生看了肯定偷著樂,都免費替我做廣告了。(曹啟泰:到後來那個袖標上的字會越繡越大,反正大家不剪。)那倒沒有。後來就不是鄉鎮企業家代表團穿了,現在連民工都穿了,在袖口還是繡著那幾個字,不過不是杉杉,叫什麼彬彬西服。看起來還挺像,是別人模仿的。
鄭永剛:實際上改革開放以後,開始有一段短缺經濟,物資還比較匱乏,那時人們追求的隻是穿新衣,而不是追求時尚,追求個性化。但到了現在,無論什麼人穿衣服,都不再僅僅是一個防寒保暖的概念了,它變成了一個時尚的概念,一種生活方式的概念了。當時的杉杉西服,可以說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王新元:我也親身經曆了這個過程,我認為杉杉當時對整個中國服裝業的品牌的推廣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提高了民族的自豪感,這就是杉杉的貢獻,它的意義有時候往往要大於它的品牌本身。
為何要大規模引進洋品牌
曹啟泰:1999年,杉杉總部從寧波遷到了上海,開始了多品牌、國際化的一個大的戰略轉移。杉杉的服裝品牌從當年大家印象都很清楚的杉杉西服,變成現在林林總總22個品牌,對外界來說,這是一個太大的變化。
袁 鳴: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去寧波,鄭總的發祥地。在寧波最繁華街區的那個廣場,我就特別想看看“杉杉西服”這幾個大字,但沒找到,讓我很遺憾。在那裏,店麵最大,裝修最豪華,人來人往最熱鬧的那家服裝商店叫“雅戈爾西服”。我挺替鄭總難過,因為你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服裝業的老大。後來我看了一份資料,到今天您無論是利稅還是市場占有份額都已經被雅戈爾遠遠地扔在後麵了。那麼這時候您覺得杉杉多品牌、國際化的戰略,是不是走錯了?
鄭永剛:首先得感謝袁鳴能夠這麼關心杉杉。但是杉杉沒有走錯。為什麼呢?從規模和利潤來講,雅戈爾服裝就是它的整個集團,而服裝隻是杉杉控股集團的一小塊。兩者的大小是不可比的。
鄭永剛:而單從服裝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走的這條路實際上是中國服裝業將來戰略發展上必然要走的第二步。我更多地還是考慮到整個市場和消費者個性化的變化。杉杉作為中國服裝行業領頭羊的企業,這時它需要抓住的是什麼呢?是中高端和高端的客戶。比如說中國服裝業有一件非常遺憾的事,在上海的恒隆廣場、美美百貨這些高檔服裝店裏根本沒有中國品牌。作為服裝界的人,我覺得非常痛心。那怎麼辦?我們就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所以我要不斷地引進國際品牌。
鄭永剛:我有一個觀點:不認同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就會邊緣化。國外的品牌,必須進入到中國市場來。比如荷蘭的一家啤酒企業,通過在中國市場發展以後,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企業。好多認同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都成了時代的寵兒。但國際的服裝品牌要大量進入中國,它會水土不服,基本上都會虧損,所以一定要本土化。於是我們找到了這個機會。像卡帝樂鱷魚、邦尼威登、意大利老船長等等這些國際品牌,現在都是由我們控股,在中國市場製造銷售。現在我們在恒隆廣場、錦江迪生都有杉杉自己製造的國際品牌,這是我多少年的一個夢想。我現在非常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