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的生存之謎
大熊貓繁殖能力低
人們都知道,可愛的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但是大熊貓繁殖困難,麵臨滅絕的危險。
從1937年至今,我國出口的大熊貓已有39隻,存活到現在的隻有14隻。怎樣提升大熊貓的繁殖能力,這一直困擾著人們。
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隻有日本的“蘭蘭”懷過一次孕,墨西哥的“迎迎”產過一次崽。這是什麼原因呢?
美國華盛頓動物園主任裏德博士認為,由於大熊貓的生殖器官發育得不健全,因此不能順利地進行交配。生殖器官的先天性缺陷,可能是導致大熊貓瀕臨滅種的主要原因。還有人發現,雄性大熊貓不發情或很少發情,這也可能是導致它們繁殖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大熊貓的食物習性
除此之外,大熊貓奇特的食物習性也令人不解。它們吃東西很挑剔,隻吃很少的幾種竹子,並且不吃老竹,不吃開花結籽的竹,隻吃竹子的中段,竹筍隻吃筍肉,但若被其他動物碰過,它們絕對不吃。可有時也吃草、樹皮、朽木、沙土、石塊、鐵、山羊肉、野獸屍體等。
它們的活動範圍又很小,隻局限在海拔3000米左右。如果大熊貓生活範圍內的竹子枯死,它們寧肯餓死,也不到別的地方去覓食,這實在讓人費解。
大熊貓的人工飼養
1963年9月14日,第一隻人工圈養的大熊貓在北京動物園誕生。那時,何光昕作為北京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值了兩個月的夜班。
他回憶說,那時環境要絕對安靜,除個別投食的飼養員,任何人不得接近大熊貓母子。真是比伺候“萬歲爺”還小心百倍。
但是,大熊貓畢竟與黑熊和小熊貓不一樣,它們應該有自己的行為學。不弄清楚熊貓媽媽的行為規律,就無法提高幼仔成活率。大膽接近熊貓媽媽,把丟棄的幼仔拾去人工喂養,又引發不少難題:
例如,育幼箱需要保持多高的溫度,給它們喂什麼奶?工作人員沿用人工哺育老虎、獅子幼仔的經驗,因陋就簡,釘個木箱,在木箱裏安上個燈泡,保持3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結果幼仔冷得不行,兩三天就被凍死了。
拓展閱讀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我國有關部門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隻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在秦嶺山區,除黑白色大熊貓外,還發現過棕色、白色大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