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象的主要食物
以岩石為食物的象
非洲成年象體重一般在4噸以上,大的可將近10噸。研究表明,非洲象有兩種: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常見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論雌、雄象都有長而彎的象牙,性情極其暴躁,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
和亞洲象一樣,非洲象也用它們的鼻子來聞、吃、交流、控製物體、洗澡和喝水。非洲象鼻子的前端有兩個像手指一樣的突出物來幫助它們控製物體。東非國家肯尼亞的艾爾剛山區,是非洲象經常出入的地方,那裏有很多奇怪的岩洞,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基塔姆山洞。令當地人驚訝的是在每年幹旱的季節裏,常常看到非洲象成群結隊地走進山洞。大象們緩慢地穿過狹窄的通道,來到陰暗潮濕的大洞裏,用長長的象牙,在洞壁上挖鑿一塊又一塊岩石,接著又用自己的大鼻子卷起岩石,一塊一塊地吞到肚子裏。吞完岩石以後,它們在山洞裏稍微休息了一會兒,領隊的非洲象就發出集合的信號,象群又排著隊走出山洞。
非洲象吞岩石之因
非洲象吞吃岩石的怪事兒傳開以後,動物學家們感到十分驚奇。非洲象是吃植物的,怎麼會吞吃起岩石?這讓人迷惑不解。
後來,動物學家們專程來到肯尼亞的艾爾剛山區,進行了考察和研究,這才真相大白。原來在非洲象吃的植物裏,硝酸鈉鹽的含量太少,而在這些山洞的岩石中,這種礦物質的含量卻很高,差不多是這個地區植物含鹽量的一百多倍。非洲象吞吃岩石,就是為了補充食物中缺乏的這種鹽分。在幹旱季節裏,身軀龐大的非洲象會大量出汗和分泌唾液,身體裏的鹽分消耗特別大,因此需要補充的鹽分也就更多了。這個解釋比較科學,大多數動物學家都接受和認同了這個說法。
神奇山洞形成之說
非洲象經常出入的神奇山洞是怎樣形成的?對於這個有趣的問題,不同學科的專家們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有的地質學家認為,這些山洞是早期火山爆發的時候,由噴射的氣泡形成的。可是經過深入考察,從山洞的巨大空間和不規則的形狀來看,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們又推翻了自己原來的判斷。一些考古學家開始提出,這些山洞可能是當地土著居民挖掘的,可是一查有關的文獻資料,這些土著居民的祖先當時還很落後,根本就沒有挖掘這麼大山洞的工具。因此,這個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動物學家的新解釋
非洲象在艾爾剛山區已經生活了二百多萬年了,如果它們每星期挖掘一次岩石,像基塔姆那樣大的山洞,隻要10萬年就可以挖成了。所以,這些山洞很可能是非洲象挖的,為了補充食物中缺乏的鹽分,它們世世代代地挖呀、吞呀,最後挖成了這些神奇的山洞。但這隻是一種推理性的解釋,還沒有人真正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地質學家、考古學家還將進一步研究、探討。
神奇的交流方式
英國一所大學研究人員在位於肯尼亞的國家公園錄製了一些非洲大象母親用來進行聯係的低頻的呼聲,這些聲音是大象用來確認個體時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大象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在記錄下哪些大象經常碰麵,哪些互不交往後,研究人員把這些叫聲放給27個大象群體聽並觀察它們的反應。
如果它們認識這發出叫聲的大象,它們就會回應,如果不認識的話,它們要麼幹脆忽略,要麼隻是聽而沒有任何反應。
研究表明,它們能夠分辨來自其他14個大象群體所發出的聲音,研究人員認為,每頭非洲大象能辨認其他100多頭大象發出的叫聲。1985年,美國紐約州康乃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佩思在觀察一群大象時,忽然覺得空氣中有一種間歇性的震動。佩思又發現,這種震動正好與一頭大象前額上眉的顫動相吻合。
後來,佩思和同事一起,用先進的超聲波記錄儀器證實了她的猜想:她先前感覺到的震動,是低頻聲波引起的,這種聲波人類聽不到,用磁帶可以記錄下來。研究人員還發現雌象可以隔著混凝土牆壁與雄象交流呢!
拓展閱讀
曆史上,非洲象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由於人類侵犯和農業用地不斷擴張,它們的活動範圍比起100年前明顯縮小。它們的食物主要包括草、草根、樹芽、灌木、樹皮、水果和蔬菜等。它們每天要喝30~50加侖的水。非洲象的平均年齡在65~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