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風作浪的海蛇(1 / 1)

興風作浪的海蛇

多次發現海蛇

1947年12月,一艘從紐約開往卡塔赫納的希臘定期遠洋輪傳來一驚人的消息:“撞死了一條不為人知的海洋動物。”初步估計可能是海蛇。

該遠洋輪的船長在紐約說:“當怪物還在視線以內的時候它就被撞死了,周圍的海水被染成了紅色。怪物的頭寬0.76米,粗0.66米,長約1.52米。圓柱形的身體的直徑達1.52米;頸直徑有0.43米;外皮呈褐色,無毛。

以後,在肯尼亞、朝鮮、加拉帕戈斯群島、地中海等水域,先後都出現過這種目擊奇聞。

1959年12月1日,德班的一群漁民突然扔下漁網中斷了捕魚,張皇失措地將船駛向岸邊。原來,他們在海裏遇到了一群從未見過的海洋動物。有一條船上的目擊者後來說,約有20條10米至15米長的怪物,他一生中從未見過類似的動物。

1964年5月14日,“新貝德福號”捕魚船的漁民,在馬薩諸塞海灣又遇到了同樣的事情。準備捕鯨的漁民驚奇地發現,他們見到的不是鯨,而是一條15米長為人所不知的動物。該動物把鱷魚般的頭抬離水麵4米至5米。

1966年7月,美國人布萊特和裏奇埃為創造新紀錄劃船穿過大西洋。當他們劃到大西洋中心時,發生了一起奇異的遭遇。夜裏2時左右,隻見波光粼粼的海浪中出現了一個發亮的長帶,這條長帶衝開浪峰從水裏抬起一個從未見過的動物的頭,一雙突出的眼睛閃爍著綠光,冷冷地盯著發呆的兩個人,它慢慢地遊動著,轉動著長頸上的頭。

海底藏怪物之因

海洋較少地經受非生物因素的交替,不僅對季節的變化不敏感,而且在幾個地質時代內,溫度、含鹽度、溶解在水中的各種物質的含量的變化同陸地上發生的變化相比較是極其微弱的。

無怪乎在上一個世紀中葉就出現過這樣一種觀點:認為海洋是一切生物避難所中最安全的處所,那裏可能躲藏著前幾個地質時代的有代表性的動物。

1864年,人們從540米深處捕獲到活的海百合,過幾年又抓到鮮紅色的海膽。可在那時以前,人們隻見到過這些生物的化石,其年齡已有15000萬年。1939年,人們又發現了矛尾魚活化石。

科學家們的猜測

人們目擊的這些動物,究竟是一種還是幾種呢?根據古生物資料對長頸動物的描述來判斷,讓人首先想到的就是15米長的蛇頸龍。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它們由陸上生物演化而來,再回到海洋中生活。

蛇頸龍生活在三疊紀到白堊紀晚期,於白堊紀末滅絕。

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著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蛇頸龍的頭雖然很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它們以捕魚為生。白堊紀時代的蛇頸龍身體非常龐大,一般長達11米至15米,有的還達到18米以上。它們的四肢已演化為適於劃水的肉質鰭腳,這種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自如往來,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產卵繁殖後代。長頸型蛇頸龍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極長,像一條蛇,身體寬扁,鰭腳猶如4支很大的劃船的槳,長頸伸縮自如,可以攫取較遠處的食物。

科學家猜測,假若它們是早已滅絕的蛇頸龍,那麼,它們即使還有少量活著,數量也不會太多,而且,它們隻能生活在深海區或不是經常用網捕魚的海域,突然在這裏出現一定是偶然。

科學家認為,由於它們的聽覺和視覺都很發達,行動顯得非常小心,所以,它們善於夜間活動,並能避開船隻和捕撈工具,被人們所看到的,可能是其中年老或體弱的。它們在習性上已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生理上也變得遲鈍,再加上已有部分功能喪失,才被人們發現。這也是科學家認為蛇頸龍可能有少量能夠活到現在的主要依據。

拓展閱讀

海蛇也稱“青環海蛇”和“斑海蛇”,是生活在海洋裏的爬行動物,有毒。一般長1.5米至2米。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黃色或橄欖色。全身具黑色環帶,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