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奇才放線菌(2 / 2)

不過,人們已經發現了在放線菌的細胞中,有一種叫質粒的結構與抗生素的產生有密切關係。因此,不少人認為,各種抗生素的產生是由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質粒決定的。

質粒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大腸杆菌中發現的,它能夠決定細菌的“性別”。後來,人們發現它的作用不僅在於此,它與痢疾杆菌的抗藥性有關,與大腸杆菌產生的一種毒素也有著關係。

到了20世紀60年代,人們又發現質粒決定著放線菌抗生素的產生。如果我們設法把質粒從細胞中除去,那麼,痢疾杆菌就會失去抗藥性,大腸杆菌將不再分泌毒素,放線菌也不再產生抗生素了。

幾種抗生素質粒是染色體外的遺傳因素,它可以進行自我複製,能代代相傳,並控製著細胞的一些特性。

質粒還有一種特有的性格,它不像其他的一些細胞結構那樣安心在一個崗位上工作,它經常跳槽。當兩個細胞接觸時,它可以從一個細胞跳到另一個細胞中去,也可以被噬菌體帶著“走親戚”。

質粒轉移到新的細胞,可以使新的細胞具有質粒所控製的特性。如果能將產生抗生素的質粒轉移,不僅可以使原來不會產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產生抗生素,而且還可以人工製造出能產生幾種抗生素的新的微生物來。

在抗生素出現之前,磺胺藥劑有一個短暫的全盛時期,但由於菌體對磺胺產生了耐藥性,而且,這種耐藥性不僅能夠遺傳,而且還具有廣譜性。抗生素一經發現和應用後,很快取代了磺胺藥。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藥物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測定抗生素的抗菌譜

抗生素能治療疾病,但具體的某種抗生素到底能治療哪種疾病呢?這就需要進行抑菌試驗,測定抗生素的抗菌譜。這項工作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

先把抗生素塗抹在供致病菌生長的固體培養基上,然後分別接種上各種活的致病菌,在一定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培養,觀察致病菌類的生長繁殖情況,推斷出這種抗生素對哪些致病菌有抑製作用,再通過其他方法配合考察、研究,便能確定這種抗生素是否可以用來治療這種致病菌所引起的疾病。

抗生素的使用給人類的健康提供了保障,但是,如果劑量使用不當,就會給人類帶來這樣或那樣的麻煩。劑量不足,不但達不到殺菌目的,反而會使致病菌產生耐藥性;劑量過大又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甚至威脅生命。

有時,即使是在正常劑量範圍內,也會使有些人產生可怕的過敏反應,若搶救不及時,也會導致死亡。在注射青黴素時,必須先做“皮試”,就是為了避免過敏反應。

據報載,一位女士由於害怕疼痛,注射青黴素時央求該醫生免去皮試,並聲稱自己以前做過皮試,無任何過敏反應。因是熟人,醫生勉強同意。不料,注射後,該女士突然出現一係列過敏反應,雖經及時搶救,但仍舊一命嗚呼,唉!為了免去一疼,竟然連性命都丟掉了。

慶大黴素、鏈黴素、妥布黴素和卡那黴素等都屬於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其抗菌譜主要針對革蘭氏陰性杆菌,常用於感染性腹瀉,如急性腸炎、急性菌痢等。尤其是慶大黴素,因其價格低廉,療效好,臨床應用範圍之廣可與青黴素媲美。

但是,這類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也很可怕,它能導致耳聾、腎毒性造成的腎功能衰竭。所以,使用此類抗生素,一定要在醫生的監護下進行,如果有可能,應在血藥濃度監測下用藥,這樣,就可以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件發生。

拓展閱讀

放線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主要以孢子或菌絲狀態存在於土壤、空氣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機物豐富、呈中性或微堿性的土壤中數量最多。有些細菌和真菌都可以劃歸為放線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