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的眾多謎團(1 / 2)

金字塔的眾多謎團

匪夷所思的建築工程

埃及金字塔散布在尼羅河下遊的西岸,大約有80多座。它們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裏穆斯”,意思是“高”。因為從四麵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金”宇,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它為“金字塔”。

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是最大的金字塔大約建造於公元前2700多年。其建築用石如果用載重7噸的卡車來裝載,需要97.8萬輛,如果把這些卡車一輛接一輛連接起來,總長度是6200千米。

哈佛拉金字塔是第二大金字塔,塔旁雄踞著一尊巨大的人麵獅身像。據說,公元前2610年,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哈佛拉,巡視了自己快要竣工的陵墓,發現采石場還有一塊棄置的巨石,於是就命令石匠,按照自己的臉型雕刻了這座石像。

1798年,拿破侖占領埃及時,曾下令用重炮轟擊獅身像,結果隻轟斷了幾根胡須。拿破侖曾估算,如果把胡夫、哈佛拉、孟考夫拉三座相鄰的金字塔的石塊集中,可以砌成一道高3米,厚1米的石牆,把整個法國圈圍起來。

可是這麼多的石塊是從哪裏采的呢?據考證,一般石料可能是就近取材,而用於外層的上等白石灰石,則取之於尼羅河東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場。內部墓室的花崗岩,則取之於800多千米外的阿斯旺。采石、運輸、下河、上岸,不僅需要大批的運輸人力,還需要一批相當規模的工程師、施工員和管理人員,加上一支有足夠鎮壓能力的軍隊。而且他們的吃穿住,又要有一支龐大的後勤人員來保障。

據估計,支持這樣浩繁的建築工程需要5000萬人口的國力,而一般認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總人口也不會超過2000萬人。何況,已經發現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像希羅多德在《曆史》中所說的,30年完成一座,總計也需2400年,埃及能承受得了這樣長久的消耗嗎?

巨石的運輸之謎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運輸問題。因為那時的埃及沒有馬和車,馬和車是公元前16世紀,也就是胡夫大金字塔建成後的1000年,才從國外引進的。所以即使有足夠的人力,也無法把這2.5噸至160噸的巨石運送到工地。

有人認為是用撬板圓木滾運法。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當時埃及的主要樹木是棕櫚,無論是數量、生長速度,還是木質硬度,都遠遠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而進口木材幾乎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認為是水運法。1980年,埃及吉薩古跡督察長哈瓦斯進行岩心取樣,挖到30多米深時,發現了一個至少15米深的岩壁,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時開鑿的港口。後來,又發現了連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沒有滑輪、絞車等起重設備,把這些巨型石塊搬上卸下,而且水麵和岩岸至少有15米以上的落差,這比陸地撬運還難。

陸運和水運都不行,難道他們空運不成?法國工業化學家從化學和微觀的角度對金字塔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這些石塊並不是渾然一體的,而是石灰、岩石、貝殼等物質的黏合物。因為使用的黏合劑有很強的凝固力,所以人們幾乎無法分辨出它到底是天然石塊,還是人工石塊。這理論似乎可以恰當地解決運輸困難的問題。

但是這種傑出的黏合劑,不僅在古籍中沒有記載,這位化學家用了現代化的手段,也沒能分析出來。因此,運輸問題,依然是一個不解之謎。

神秘的建築方法

據說金字塔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是曆史上第一個超越時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他們在沒有水平儀,沒有動力設備,沒有現代化測量手段的情況下,把一塊巨大的凸形岩石平整成為52900平方米的塔基,並完成了塔基的勘測和施工,讓後人感到非常的驚訝和疑惑。

為了確保金字塔萬古長存,設計者還不用一根木料、一顆鐵釘,因為木質易腐,鐵質易鏽,都是堅固的隱患。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卻拚合得天衣無縫,甚至連最薄的刀片也插不進去。

怎樣把石塊一層層壘上去,更是一個引人猜想的神秘課題。

有人說是運用一種木製船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將巨石逐步舉高,一層一層壘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幾噸、幾十噸乃至l00多噸的支架、繩索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