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於“核爆炸”的古城(2 / 2)

《摩河波羅多》是古印度的一部偉大的梵語史詩,彙集了許多談論曆史和神話的長篇敘事詩。有許多資料非常精確,令人覺得作者是依據第一手材料來撰寫這部敘事詩的。

作者懷著十分厭惡的心情描寫神的一種武器,能把所有身著盔甲的武士全部殺死。過後那些幸存者必須把身上的衣服脫掉跳進河裏,把渾身上下以及他們接觸過的東西全部清洗幹淨。作者解釋說,因為這種武器能使頭發和指甲脫落。他悲歎道,一切生物一碰上這種武器就會變得憔悴孱弱。

在同一卷裏,有一段也許是最早的關於投放氫彈的記述,說到古爾迦從一架威力無比的維摩拿,即飛車上往三角城扔下一枚炸彈。文中所使用的字眼猶如摘自比基尼島第一枚氫彈爆炸的現場記錄:熾熱的煙霧,高強度比太陽強1000倍,騰空而起迸發出無比耀眼的光芒,把城市化為灰燼,其威力之大足以把胎兒扼殺於母腹之中。在印度,這種武器被叫做“婆羅門的武器”或“雷神的火焰”,在南美被叫做“馬修瑪麗”,在凱爾特人的神話裏則被稱為“閃電彈”。在凱爾特人的神話裏,這種閃電彈根據爆炸時能夠殺傷的人數,而有不同的名稱。能殺100人的叫“百人彈”,能殺500人的叫“五百人彈”,能殺1000人的叫“千人彈”。

在另外一部叫《拉馬亞那》的敘事詩中描寫了幾十萬大軍瞬間被化為灰燼的情景,詩中說當時這些軍隊是在蘭卡被毀滅的,而蘭卡正是印度人對馬享佐達摩古城的稱呼,這更加證明馬享佐達摩是被毀於一場大爆炸之中。

在印度遠古文獻中,有“卡爾帕”的概念,它相當於42.32億年。又有“卡希達”的概念,它相當於1億分之3秒。這兩個時間概念曾使很多研究者摸不著頭腦,然而核物理學家明白,在自然界中,要用億年或百分之幾秒的時間來量度的,隻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分解率。

既然古印度人掌握了這些概念,那麼他們就應該擁有量度核物質和次核物質的技術,進而說明他們能製造核武器。因而可以相信人類曾有過若幹次文明,並且已熟知原子能,由於對原子技術的誤用導致了文明的毀滅。

毀於核爆炸的世界各地建築

目前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出關於史前核大戰的證據,如秘魯發現了一座石壁上的岩石呈現玻璃化狀,這需要極高的溫度才能造成,而這座古壁附近沒有任何隕石坑,可以肯定不是隕石所造成的。經過考古判斷,哈特薩古城是因為受到原因不明的異常高溫而毀滅的。

在古巴比倫王國的遺址,有一座至今仍有46米高的古塔廢墟,許多考古學家發現這座塔上也有人工造成的高溫痕跡。1928年,有兩位德國礦工在巴西發現了一座烏黑光滑的玻璃山,是典型的托立提尼物質。科學家們認為,能在瞬間形成這麼高的溫度,在地球上也隻有熱核武器的爆炸具有此能力。

雖然印度河上遊的哈拉巴遺址和印度河下遊的馬享佐達摩遺址相距600千米,但出土文物非常近似,經印度考古學家對該地為數眾多的出土物進行放射性碳-14測定,得知這個印度古文明應該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並且在公元前1500年消失。目前該地區一片荒蕪,寸草不生,鳥獸絕跡。

拓展閱讀

哈特拉古城,位於伊拉克西北部的尼尼微省摩蘇爾市。哈特拉城約建於公元前2世紀,當地居民崇奉太陽神,因此哈特拉城也曾被稱為“太陽城”。城市中心建有太陽廟,廟門正麵飾有美杜莎的石雕頭像。哈特拉古城呈圓形,環城建有雙層城牆,城牆上還建有城堡和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