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吳哥城
1861年,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珍奇蝴蝶的標本來到法國領地印度支那半島的高棉,當他從隨從口裏得知密林深處有一座大城堡時,心中即泛起一種好奇心,決定繼續前進,一探究竟。
他和四名隨從在這蠻荒的叢林搜尋了五天,什麼也沒發現,正當他們要返回時,五座石塔忽然呈現在他們眼前,尤以中央那座最高、最宏偉。五座塔尖映在夕陽裏,閃閃發光。
穆奧驚叫著奔向前去,盡情觀賞著這座埋藏在叢林中的古城,這就是聞名的吳哥城,古名祿兀。
吳哥城占地麵積東西長1040米,南北長820米,堪稱一座雄偉莊嚴的城市,幾百座大膽設計的寶塔林立,周圍有寬200米的灌溉溝渠,好像一條“護城河”,守衛著吳哥城。
建築物上刻有許多仙女、大象和其他浮雕,尤以172個人的“首級像”顯得壯觀雄偉。在這座古城中有寺廟、宮殿、圖書館、浴場、紀念塔及回廊等,表明當年在此興建都市的民族必定是個文化頗為發達,並有高超建築技術的民族,因為這裏是世界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吳哥地區最主要的寺廟建築吳哥窟,由蘇耶跋摩二世於1113年至1150年間建造。吳哥窟是一座獻給毗濕奴神的須彌山寺,也是當時的國寺。吳哥窟打破了傳統設計,以五塔和三層回廊構成,外有灌水的壕溝作為鹹海,牆麵浮雕神話故事為蘇耶跋摩二世個人的皇室生活。
吳哥窟占地廣闊,宏偉壯麗,牆麵雕刻生動自然,為高棉古典藝術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築。
穆奧雖然想揭開古城的秘密,但卻因染患熱帶熱病過世,後經法國科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探索研究發現,原來在12世紀,吉蔑人就開始在叢林中興建吳哥城,並於13世紀達到盛世。1431年,吳哥城受到暹羅的攻陷,財物被大肆洗劫,城裏的居民以及牲畜都不翼而飛了。
1586年方濟各會修士和旅行家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均有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
1860年1月,法國學者亨利·穆奧在森林中發現吳哥遺跡,並出版此趟旅行記錄,世人開始對吳哥產生興趣。1863年法國殖民地政權建立,學者慕名而來挖掘叢林中的吳哥遺址,1866年,法國殖民政府開始進行係統研究,19年後編定一份吳哥王室年表。
二次世界大戰後,柬埔寨王國獨立,雖然持續對吳哥進行維護,但在20世紀後半期,柬埔寨出現政治和軍事動亂,越戰、赤柬、內亂等,使得吳哥廟宇群也遭到破壞和竊盜。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國際修繕團隊進駐吳哥遺址群。
拓展閱讀
法國考古學家路易·德拉波從1866年開始對吳哥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的科學考察,他將大約七十件吳哥窟的雕刻和建築物帶回法蘭西,並在1880年還出版了專著《柬埔寨遊記——高棉的建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