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的雄獅
獅門大橋小檔案
位置:加拿大、卑詩省、布拉德內灣
建橋時間:於1937年3月31日動工,1938年11月14日啟用
主要數據:全長1517.3米,連同北引道則為1823米,主跨為472米,橋塔高度為111米,距離海麵高度則為61米
獅門大橋,位於加拿大卑詩省內的一條懸索吊橋,橫越布拉德內灣,連接溫哥華市中心及北岸市鎮(北溫市,北溫區和西溫區)。大橋隸屬卑詩省1A級99號公路,是大溫地區內的一條重要交通動脈,亦是溫市的主要地標之一。它的名字來源於橋北岸山脈中的雙獅峰。獅門大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懸索橋之一,設計者是設計舊金山金門大橋的建築師。
身強體壯的雄獅
溫哥華獅門大橋,是大西洋港交通網的眾多路線之一,大橋原來是吉尼斯家族的家庭財產,後來被加拿大政府收歸為國有資產,已經成為聯係北溫哥華地區和西溫哥華地區的主要交通樞紐。但是70年的發展使得獅門大橋早已無法滿足交通運輸的需要,交通部門將原來的兩車道改為三車道,用信號燈控製其上午雙車道進城而下午雙車道出城,對緩解交通擁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大橋仍然是交通擁堵的瓶頸地區。
加拿大人對自然和曆史建築的保護意識非常的強烈,任何對獅門大橋改建或擴建的計劃都會引來一致的抗議,甚至在旁邊另修一座大橋的計劃也不能出台,因為新橋會影響獅門大橋原有的景觀,獅門大橋是當年的英國國王剪彩通車的大橋,這在加拿大已經是重要的文物級建築。
獅門大橋的這三條行車線,中央行車線可轉換方向以迎合交通流量的變化。由於行車線和行人通道過於狹窄,當局於2000年開始更換橋麵。每條行車線由3米擴闊至3.6米;行人通道則由1.2米擴闊至2.7米。工程於2001年完工。吉尼斯家族在1938年投資700萬加元建造。設計使用壽命50年,現在已超過24年。
獅門大橋北岸的富人區依山傍海,環境十分優美。為了配合綠化,橋上座椅的顏色由原來的紅色而改為了綠色。
溫哥華的交通縮影
溫哥華的夜晚也是繁忙的,站在遠處眺望獅門大橋,猶如一條火龍,以其雄偉氣勢和獨特風格在一瞬間就會印入人們的腦海中。
這座名震北美的懸索大橋,因為與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是同一設計師和同一造型,而被稱為小金門橋,其輕盈、優美的設計,宛如一條長虹橫跨在溫哥華巴拉德灣海峽出口,連接著西溫哥華和北溫哥華地區,是繁忙的港口城市溫哥華的標誌性建築。
獅門大橋是1938年吉尼斯家族投資600萬加元建造的,後被溫哥華政府購買。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發展,使獅門大橋的日交通量負載超過了百分之四十,由於從北溫哥華海岸進入西溫哥華城隻有兩條通道,為緩解上下班、進出城汽車堵塞的狀況,交通部門調整路標,縮小車道寬度,將原設計為兩車道的橋麵改成了三車道,同時采取了變線管理方式。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西溫哥華和北溫哥華地區的交通問題,該市政府曾經想改造,擴寬獅門大橋橋麵,或建造新橋,或建造海底隧道。但是這些構想遭到大多數市民,特別是綠色組織的反對。因為這些改建必須要砍伐兩岸的樹木和占用大片綠地,溫哥華的市民認為這些都是他們的共同財富,不能失去。正因為如此,溫哥華被譽為森林中的城市,城市中的森林。最終,通過多年的商議,終於決定擴寬橋麵以緩解交通壓力。
近70年過去了,已超過24年設計使用壽命的獅門大橋依然風度翩翩,隻身橫跨在巴拉德灣海峽出口。因地製宜的管理手段和良好的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補充,形成了西溫哥華和北溫哥華兩地區暢通的交通,為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獅門大橋可謂功不可沒。
拓展閱讀
在20世紀30年代,為了開發北溫哥華和西溫哥華,以釀酒聞名的吉尼斯家族在1938年投資600萬加元建造了這座橋。主要為了開發他們於1931年以7萬元購自西溫哥華的4700英畝土地,及後期在西溫哥華建造的一個很大的購物中心——公園皇家商城和很多住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