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黃喉噪鶥之謎(1 / 1)

揭開黃喉噪鶥之謎

發現黃喉噪鶥的經過

1923年,黃喉噪鶥在我國的江西省婺源被發現,但僅有的那一隻標本被發現者帶到了美國。在此以後70年裏,婺源沒有了黃喉噪鶥的消息。

1956年,一支我國與前蘇聯的聯合科考隊在雲南省思茅也發現了黃喉噪鶥,3隻標本有兩隻遠走前蘇聯,一隻留在我國。人們再去思茅尋找黃喉噪鶥時,卻一無所獲。

以人們對鳥類的認識,像黃喉噪鶥這樣不做長距離遷徙的鳥,數量稀少又分布在相距遙遠、互不連接的幾個區域,應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氣候變遷,被逐漸分割並演化為不同的亞種,可以判斷它是孑遺物種並瀕臨滅絕。

其實,黃喉噪鶥可能從來沒有離開過婺源,隻是鳥類學家難得老去那麼偏遠的地方,也難免不與它擦肩而過。而婺源老鄉看到黃喉噪鶥,頂多發聲“多漂亮”的感歎,不會關心它是否正折磨著鳥學界。

1992年,有個綽號“小板鴨”的婺源青年,無意中打下一隻黃喉噪鶥,送給了一位老師做成標本。標本被輾轉送人送得不知去向,隻留下了照片。

1992年底,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收到一份發自德國的信件,稱在從中國進口的畫眉鳥中,發現混有黃喉噪鶥,同時傳來的還有一幅黃喉噪鶥俏立枝頭的彩色照片。這一發現,說明1992年婺源境內還有野生黃喉噪鶥存在。

黃喉噪鶥重現人間

1996年12月,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局有關人員組成一個調查組,深入婺源山區進行野外考察,幾年過去了,始終沒有發現黃喉噪鶥蹤跡。但調查組的考察工作一直沒有停止。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5月24日,奇跡出現了,調查組成員在自然保護小區進行野外考察時,意外發現一群體態輕盈俏麗、鳴聲奇特悅耳的黃喉噪鶥,調查組一行欣喜若狂,拿起相機一連拍了好幾卷膠卷。

獲取黃喉噪鶥的信息

為掌握黃喉噪鶥的生活繁殖習性,調查組一行起早摸黑,隱蔽在灌叢中,輪流蹲點觀察,餓了吃幹糧,渴了飲山泉。

經過3年仔細觀察,他們發現:黃喉噪鶥選擇的棲息地多為常綠闊葉林地帶,鳥巢一般築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上,而且搭得較高,最低離地麵5米以上,一對一個巢,每對一年隻孵一次。10多天孵出,一般2隻至4隻,兩周後小黃喉噪鶥就能自行覓食了。

黃喉噪鶥喜食昆蟲,也吃蚯蚓、野生草莓和野杉樹樹籽等。調查組的專家還發現,黃喉噪鶥特喜歡洗澡,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16時左右,除了暴風雨天氣外,這種鳥總要堅持到河邊流動淺水裏戲水,沾一下清水,扇動幾下羽毛。

黃喉噪鶥的保護價值

黃喉噪鶥重現,引起了國內外自然保護組織的關注。

2001年4月,德國動物物種與種群保護協會主席專程赴婺源實地考察黃喉噪鶥,並無償提供專項保護資金。

2001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會把婺源黃喉噪鶥自然保護小區的建設列入“中國珍稀物種保護小型基金”項目,資助5000美元用於黃喉噪鶥自然保護小區建設。2003年4月,香港觀鳥團專程到婺源考察黃喉噪鶥。

隨著該縣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黃喉噪鶥的生活繁殖棲息地也在不斷擴大。截至目前,該縣先後共發現了6處近200隻黃喉噪鶥,最多一群有50多隻。

拓展閱讀

婺源,山清水秀,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覆蓋率達82%。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眾多野生動植物,境內現有木本物種1500多種,草本物種3500多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物有白頸長尾雉、黑麂、雲豹、白琵鷺、鴛鴦、蛇雕、白腿小隼等5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