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河1(1 / 3)

黃 河1

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全長約5400多千米,流域麵積約75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二大長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等地,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流域西到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流域內地勢西高東低,高差懸殊,形成自西而東、由高及低三級階梯。

黃河從青藏高原開始,泛黃之水一路蜿蜒,東流入海,譜寫了一曲曲黃河兒女的壯麗詩篇。

太白金星指點黃龍造黃河

傳說很久以前,千裏岷山以北是一片大草原。這裏地勢平坦,生活著許多動植物,豐茂的水草把這裏裝點得如同天堂一般美麗。

但是,在岷山以外,卻沒有一條能夠彙聚百川的大河,滄海橫流,大水泛濫。人們失去了家園,流離失所,生活苦不堪言。

在岷山以北的大草原上,生活著一條很大的黃色巨龍,他經常在天上飛騰。當他看見岷山以外的人們生活得如此痛苦時,就想為人間開鑿一條大河,讓洪水彙聚在一起,不再為禍百姓。

黃龍把他的想法告訴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十分讚同。

黃龍說:“我雖有此想法,卻不知向哪個方向開鑿河道,更不知該讓河水流向哪裏啊!”

太白金星說:“切勿憂慮,我來幫你解決吧!你盡管安心開鑿河道。我在天上提一盞燈來給你指引方向,燈光在哪裏,你就向哪個方向開鑿河道,水就會流向哪裏了!我最終會將水引到東海的。海特別大,再多的水都裝得下!”

太白金星最先把燈升在了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上空。巴顏喀拉山舊稱巴顏喀喇山,蒙古語意為“富饒的青色的山”。巴顏喀拉山藏語叫“職權瑪尼木占木鬆”,是“祖山”之意。

巴顏喀拉山地勢高聳,群山起伏,雄嶺連綿,景象恢宏。它是龐大的昆侖山脈南支的一部分,走向由西北向東南,向西為可可西裏山脈,向東與岷山、邛崍山相望。

約古宗列是一個很大的橢圓形盆地,周圍山嶺環繞。盆地內有許多水泊,水泊四周,是綠草如茵的天然牧場。

當時在約古宗列盆地的西南麵,有一些從地底冒出的水流。水不停地噴湧而出,洶湧翻滾著,彙合成了盆地內浸滲出來的無數水流。這些水流交錯縱橫,到處流淌,造成人間洪水泛濫。

黃龍在天上仔細察看地形後,降落在一個叫卡日曲的地方。這裏位於青海腹地,在腹地上有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和布爾漢布等大山。這些大山,高峻的山頂,終年積雪,秀美如畫。

黃龍就決定把這裏當作源頭,從這裏開始幹起。他最先用身子在地上打滾,希望把那些大山蕩平,以開鑿出一條河流。但是,大山山石太堅硬了,把他身上劃出了許多血痕,但仍不見動一下。黃龍非常惱怒,便以頭拱山,想把大山拱開。

黃龍鼓足勁兒地拱,終於把一座山拱開了,瞬間就形成了一個大盆地。一時間,高山雪水奔湧而下,形成了花海子,當地人稱它為星宿海。

接著,黃龍順勢一滾,形成了一條很寬的河道,無數水流開始大量彙聚,在卡日曲彙口以下形成了一條幹流。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黃龍的功績,就把它當叫作黃河沿。藏族人稱它為瑪曲,在藏語中,瑪曲就是黃河之意。

從瑪曲流出的水流進入紮陵湖後,從湖的南部流出,沿河道一直東行流入鄂陵湖,出鄂陵湖後再轉東向南流到黃河沿,人們便把黃河沿以下的幹流稱為黃河。

後來,瑪曲這個地方,經常發生洪水或旱情,這給當地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苦。每當洪澇災害出現之時,當地的藏族人民就會聚攏在瑪曲,祭拜河神,以祈求平安。

黃龍按照太白金星神燈的指引,日夜兼程。黃龍每拱一下,就形成一處山川或河流,他不知疲倦、如迅雷閃電般地在草原上奔跑著、忙碌著。

有一天,黃龍從貴德來到民和境內,又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黃龍望著清澈見底的水流,不覺放慢了腳步。也正因為如此,這裏沒有形成大的山巒起伏,氣候也格外溫和濕潤,這就是後來人們所稱的“高原小江南”。

黃龍在這裏停歇了,他沒有劇烈地運動和翻滾。因此,這裏水多沙少,成為了黃河的清水來源。由於河水始終是清澈的、寧靜的,這裏便有了後來“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

黃龍在貴德這裏休息了一會,不知不覺打了一個盹,也許是他太累了,居然在這裏睡著了。

他夢見自己開鑿的河道水流奔湧如潮,一路洶湧向東,他不覺興奮起來。在睡夢中,他翻了翻身,便蕩平了一些小丘陵,於是就在這裏形成了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處在黃河上遊的河穀地帶,水源豐沛,草木茂盛,後來有“塞上江南”的美稱。

黃龍一覺醒來,疲倦頓消,他又開始奔跑起來。就在黃龍奔跑之時,一個天神忽然擋住了黃龍的道路。黃龍為了避免和天神發生正麵衝突,他急忙轉彎,向東鑽入了深山中。

這裏高聳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和青海南山等大山,黃龍用盡全身力氣,還是沒能把巨山拱開,他隻有沿著山勢前行。他東拱一下,西拱一下,於是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便應運而生了。瞬間,20多個峽穀在懸崖峭壁間便形成了。這就是為什麼黃河河道在這一段呈“S”形的傳說!

黃龍走出青銅峽後,終於擺脫了幾座大山的束縛,他一路奔騰,勢不可擋。他沿著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滾動,然後向東前行,直抵河口。因為沒有大山阻攔,黃河兩岸便形成了大片的衝積平原,這就是後來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

黃龍從河口來到汾渭平原,在他翻滾身子的同時,突然間打了個噴嚏,唾沫飛濺,瞬間便形成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和沁河等眾多河流。這些河流同時卷起黃龍身上的泥沙奔湧而下,彙聚一起,形成了寬闊的河穀,這就是後來為什麼黃河中遊開始出現大量泥沙的緣故。

黃龍看見大量的泥沙,他不覺有些心急,便加速前行。他從禹門口出來,一路奔騰,東拱拱西拱拱,形成的河道也是左右擺動,很不順直。

又因為他受到山嶺的阻擋,黃龍勢頭大減,拱成的河穀也驟然縮窄了,形成一道寬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卡口也因山勢而變得越來越窄,最後形成了僅容一車一馬而過的羊腸小道,這便是後來的潼關。

潼關位於渭南的港口鎮,地處關中平原東部,雄踞要衝之地,是我國古代著名關隘之一。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渭、洛二川在此相會,抱關而下。潼關周圍山連山,峰連峰,穀深崖絕,山高路狹。

黃龍正在前行之際,皋蘭山卻又橫在他的麵前。黃龍把皋蘭山打量了一番,便憑著自己的氣力和本領,呼嘯著向皋蘭山撞去,“咚——咚——咚”連撞三次,皋蘭山卻紋絲沒動。

突然,皋蘭山中傳來一陣奸笑,天庭的金剛力士和一群天神出現在它麵前。黃龍這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天神布下的疑陣。他便和金剛力士鬥了幾個回合,但他不敢戀戰,轉身向北,蜿蜒而去,拱進了賀蘭山。

黃龍沿著賀蘭山,翻崖穿穀,匆匆而行,他每拱一處便形成一處峽穀或山巒。為了躲避天神的阻攔,他拐了一個彎又一個彎,忘記疲勞,日夜兼程,越跑越勇,越跑越快。就這樣,形成了後來著名的“九曲十八彎”。實際上,黃河的九曲十八彎是說黃河的流向曲折,“十八”僅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並非確數。

此時,黃龍又來到了小浪底上空,中條山和崤山又橫在他的麵前。黃龍加大力氣,從兩座大山間蜿蜒穿過,在崇山峻嶺間,他衝開了一個狹長的晉陝大峽穀。

晉陝大峽穀是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穀。峽穀在托克托縣河口形成了黃河“幾”字形彎的右半邊。滔滔河水在這裏奔流而下,景色異常壯觀。

在河套地區呈東西走向的黃河,在此段急轉為南北走向,由鄂爾多斯高原挾勢南下,左帶呂梁,右襟陝北,深切於黃土高原之中。這裏穀深皆在百米以上,河床最窄處如壺口,僅30米至50米,可以說真正的“黃”河是在這裏成就的。

深澗騰蛟,濁浪排空,黃河峽穀的典型風貌盡集於此,其中又以禹門口以上的龍門峽最為壯觀。過了龍門峽峽穀,沒有了山巒的阻礙,黃龍拱起來也順風順水起來。因此,這一地帶的河道逐漸寬闊,也成為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且說黃龍向北跑了數百千米,陰山又擋住了去路。他想,不能再向北了,這樣會離東海越來越遠。再說,他雖鼓著勁兒不分晝夜地奔跑,可是感覺自己的體力漸漸不支了。他為了能盡快趕到東海,在陰山腳下,他又轉了個彎,向東奔去。

黃龍剛走不遠,太白金星就降落在他的麵前。太白金星問黃龍:“你氣力如何?”

“頭重尾輕,筋疲力盡啊!”黃龍答道。

“向東是一座大山,即使沒有天神阻擋,你也會很費時力,不如就從這裏拐彎向南。那裏皆是黃土,行走和拱河都十分省力。再者,你造河時可把黃土衝卷進水裏,帶到東海,填平龍宮,悶死龍王,為民除害。”

黃龍一聽能夠為民除害,他於是就來勁了。他就按照太白金星的指點,在陰山東頭拐彎向南。他披星戴月,餐風飲露,用盡平生力氣,卷走黃土,要一舉填平東海。黃龍闖過龍門天險便調頭向東了。

東邊是中原大地,一馬平川,沒有山巒峰穀。金剛力士暗自驚慌,因為黃龍一到平原,就臨近東海了,就再也沒有攔阻捉拿黃龍的時機了。於是,金剛力士便布下三門大陣,請來數百名天兵天將,要和黃龍決一死戰。

黃龍被裏三層外三層的天兵天將團團包圍著。他知道,這是決定勝負的最後拚殺。盡管一路勞累,他還是振作精神,力戰群敵。怎奈黃龍寡不敵眾,身上多處受傷。眾天兵天將搖旗呐喊,裏外呼應,慢慢地縮小了包圍圈,就要把黃龍擒住了。黃龍在重圍中岌岌可危。

人們聽說黃龍要去找東海龍王為民除害,並曆盡千難萬險想造一條大河,消除泛濫洪水,為民造福,都十分支持黃龍。人們成群結隊地去請力大無比的治水英雄大禹設法救助黃龍。

大禹聽後,就帶著開山斧和避水劍,給黃龍打開了一條向東的出路。黃龍悲喜交集,鼓足幹勁,他不顧渾身傷痛,跳出重圍。當黃龍曆盡艱辛來到海邊時,已經奄奄一息了。

黃龍無力再去和東海龍王拚鬥了,他知道自己活不長久了,他想把自己開鑿的大小河道連起來,形成一條大河。於是,他在地上打了一個滾,形成了一條巨大的主河道。瞬間,那些大小河流都被這條主河道連接起來了,紛紛流進了主河道。黃龍用盡了最後一點氣力,施展法術,將自己的身體無限地伸長、伸長……

黃龍的頭伏在東海邊,身子沿著他來東海走過的路向後延伸著,彎彎曲曲,綿綿延延,高高低低,從頭看不到尾,頃刻就達到數千米。

此時,隻聽黃龍驚天動的一聲大吼,身軀瞬間化為大河,滔滔河水,奔騰不息,直瀉東海。從此後,人們就把這條河叫作“黃河”。

玉皇大帝把金剛力士和沒攔住黃龍的天神全都貶下凡間,讓他們常年累月地住在原來布陣設防的地方。天神們眼睜睜地看著黃河之水向東流淌著。這樣,就流傳下了“黃河九曲十八彎,彎彎有神仙”的說法。

拓展閱讀

黃河源一般認為位於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紮曲,二為約古宗列曲,三為卡日曲。紮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幹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麵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幹涸,卡日曲最長支流那紮朧查河是黃河的正源。從這裏算起,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總長度為5778千米。

地質大運動造就萬裏黃河

“黃龍造黃河”是個美麗的傳說,而黃河真正形成是源於6000萬年前的一次地質大運動。那是在大約距今6000萬年至240萬年的漫長歲月中,黃河流域地區曾經發生過一次劇烈的地質大運動。

在這次劇烈的地質大運動中,地殼遭到嚴重地破壞,被切割成若幹大小不等的塊體。這些塊體有的抬升,有的下沉,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

地殼抬升的地塊形成了山脈,這些山脈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地塊被風化剝蝕,逐漸夷平成為了高原。地殼下沉的地塊則貯水成湖,如華北、汾渭、河套、銀川等沉降盆地,並進而逐漸形成了河流、湖泊或峽穀。

距今150萬年至120萬年的時期,原始的古黃河還是一條內陸河。它就像一個巨大的串珠,由峽穀河道串聯起眾多的湖泊,在最東端為浩瀚的三門湖。

在隨後的數十萬年裏,這一地區發生了兩次規模較大的冰川活動,氣候寒冷、幹旱,大湖逐漸萎縮、分割,全區出現若幹個大型湖盆,以及不計其數的小型湖泊與濕地。這些古湖盆成為當地的地表水彙集區,並發育成各自獨立的內陸湖水係。古黃河就是在這些獨立的內陸湖盆水係的基礎上,逐步演變而成的。

又經過若幹年,大小河流與湖泊經過不斷地變化,逐漸形成了一條貫穿東西的大河流。這條大河流在我國古代有多種叫法,如“河”、“河水”、“九河”、“大河”等。

傳說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河邊住著一個員外,員外家有一個青年長工叫黃河。黃河是賣身葬父來到員外家幹活的,他勤勤懇懇,忠厚老實,在員外家幹了好多年,都長成了一個英俊的小夥子了。

轉眼間又快過年了,黃河說要回家看望他的老母親,就去向員外辭別,員外答應了他。黃河帶著行囊匆匆地趕回家,看到了他多年未見的白發蒼蒼的老母親,母子倆悲喜交加,抱頭痛哭。

黃河回家過年,還見到了他兒時的小夥伴鄰居姑娘黃荷。黃荷姑娘也已長大成人了,出落得如花似玉。昔日的小夥伴可謂青梅竹馬,再次相見便產生了深深的眷念之情,兩個人是難舍難分。

兩家父母看見孩子雙雙有意,於是就成全了兩個孩子,讓他們結為了夫妻,在元宵節時為兩個孩子簡簡單單地籌辦了婚事。兩家都皆大歡喜,小夫妻倆更是喜不自禁,恩愛有加。

辦完婚事後,黃河戀戀不舍地辭別了母親和新婚妻子,又到員外家幫工了。當員外得知黃河娶了一個貌美如花的妻子時,就心生歹意,假意說為了讓夫妻倆團圓,讓黃河回家把新婚妻子帶來做員外老婆的丫頭。

黃河自是很高興,就回家把妻子帶來了。員外一看到黃荷,就更想把她占為己有了,於是就想法謀害黃河。員外讓黃河跟另外一個長工一起到大河裏去打魚,並指使這個長工把黃河推入大河淹死,並說要給這個長工100兩銀子,事成後讓他遠走高飛。

這個長工果然把黃河推入河中淹死了,他回去向員外索要了銀子。這個長工想何不帶著黃荷一起遠走呢?這樣他就既有了銀子又有了妻子了,於是就去糾纏黃荷。

黃荷非常悲傷,她知道員外不懷好意,就表麵答應了這個長工的要求,但要這個長工說出實情。這個長工把一切情況告訴了黃荷,黃荷聽後更加悲傷。黃荷沒有屈服員外的壓力,也沒有跟那個長工一起走,她來到了大河邊,對著黃河落水的地方放聲痛哭。

黃荷的淚水很多很多,就把河邊的沙子衝起來了,河裏麵的水也從此發黃了;黃荷的淚水很長很長,淚水衝到大河裏,大河也開始泛濫了;黃荷的哭聲很悲很悲,哭聲傳到大河上,從此大河上麵就充滿了嗚嗚的聲音。

黃荷從大河這邊哭到大河那邊,又從這座山哭到那座山,她的哭聲驚動了一個個山神,山神們都出來勸慰她。這也是“黃河十八彎,彎彎有神仙”的另一個傳說。

後來,黃荷的淚水哭幹了,她就變成了一座神女峰,一直凝視著大河。黃河夫妻的故事令人們非常感動,大家為了紀念他們,就把這條大河叫“黃河”。

這條大河由於黃荷淚水的衝刷,越衝越大,天長日久,把黃河一直衝到了東海邊上了。由於河裏麵有黃荷的淚水,所以海水也從此變鹹了,黃河也變成了一條很長很長的大河了。

黃河的含沙量很大,其實這是因為其流經黃土高原帶。黃河中上遊地區黃土高原的黃土分布,無論是麵積還是厚度,都是所有河流中獨一無二的,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最厚處達300米以上。黃土高原地表破碎、土質疏鬆、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少,區域地理環境因素對河流產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