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之美——南方河流1(3 / 3)

東方多瑙河瀾滄江

很古的時候,瀾滄江和怒江水勢流速相當,與後來的情況不一樣。現在怒江上遊水流湍急,下遊水流緩慢;瀾滄江則相反,上遊水流緩慢,下遊水流湍急。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這得從怒江和瀾滄江的來曆說起。

那時候,西藏高原住著倆姐妹,姐姐叫怒江,妹妹叫瀾滄江。美麗的怒江姑娘,愛上了一個名叫大海的英俊小夥子。他倆感情深厚,經常一起遊玩嬉戲。但大海誌向遠大,決心到南方遠遊,增長見識。臨別時他同怒江姑娘約定,三年後就回來成親。

大海走後,怒江姑娘每天站在白皚皚的雪山上,盼望著情人早日歸來。花開花落,冰消雪融,三年過去了,還是不見大海歸來。怒江姑娘心急如火,再也等不下去了,便邀約瀾滄江妹妹,一同到南方去找大海。

姐妹倆同一天出發,怒江姐姐從西向南走,瀾滄江妹妹從東向南走。怒江姐姐想早日找到心愛的大海,一出發就拚命跑起來。瀾滄江妹妹還是個十分貪玩的小姑娘,她一路上觀山玩景,走得很緩慢。

所以怒江上遊水流湍急,瀾滄江上遊水流緩慢。走了三天,姐妹二人都進入了崇山峻嶺。怒江姐姐走進了雄偉的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中間,峰巒疊嶂,高聳入雲,古樹參天,蔽天遮日,擋住了她的視線。

終於,怒江姐姐和瀾滄江妹妹相逢了,她們欣喜若狂,互相擁抱。姐妹二人又打又鬧,姐姐抱怨妹妹貪玩走得太慢了,妹妹故意取笑姐姐想大海哥哥想瘋了,跑得像丟了魂似的。

姐妹二人鬧夠了,又分開向南走去。怒江姑娘走了一程後,心裏在想,妹妹貪玩慣了,一定還是慢騰騰地走,我也不能走得太快了。於是,她放慢了腳步。

這時,瀾滄江妹妹也在想,姐姐思念著大海哥哥,一定是心急腳步快,我也走快點才像樣子。於是,她就加快腳步跑了起來。所以怒江下遊水流緩慢,瀾滄江下遊水流湍急。

瀾滄江姑娘一口氣先跑到南方,比她姐姐提前找到了大海哥哥。怒江姑娘反而遲了兩天才與大海相會。大海哥哥對怒江和瀾滄江姐妹說:“南方天地廣闊,氣候溫和,我們以後就在這兒過日子吧!”

從此以後,怒江和瀾滄江姐妹,就和大海哥哥手拉著手,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瀾滄江的名稱在漢代就出現了,專門記述我國西南地區地方曆史、地理、人物等的古代地方誌《華陽國誌》及我國第一部記述水係的專著《水經》中的蘭蒼水,又名倉津,即是瀾滄江的別名。史書《漢書》中的勞水,即為雲南永平縣以上瀾滄江水係的統稱,明清時期,流經西雙版納的瀾滄江河段又被稱作九龍江。

瀾滄江之名的真正來源為古時傣族稱“南咪蘭章”,“南咪”指江河,“蘭”意為百萬,“章”是大象,意為“百萬大象繁衍的河流”。

因為從前瀾滄江兩岸森林茂密,地廣人稀,茫茫林海之中棲息著不計其數的亞洲象,沿江兩岸的傣族農民,都有養象耕田的傳統。由於蘭章與瀾滄語音相近,傳下了瀾滄江這個名稱。

瀾滄江流域的曆史文化發展進程,基本與怒江的腳步相吻合。同樣作為哀牢國、蜀國、南詔國、大理國延續的一部分,瀾滄江兩岸的居民比怒江更為封閉,與中央政府的聯係也較怒江流域稍弱一點,但這並不影響瀾滄江走入曆史的視線。

雲南曆史上最早見於文獻的詩歌是漢代的《蘭倉歌》,而這首詩歌便提到了瀾滄江:

漢德廣,開不賓。

渡博南,越蘭津。

渡蘭倉,為他人。

在詩中,“博南”是山名,“蘭津”是渡口名,“蘭倉”即瀾滄江。詩歌的背景是漢朝皇帝將秦國宰相呂不韋的後人遷移到今永平保山之間的瀾滄江邊,讓他們修驛路,建渡口,使這一帶歸順漢王朝。

《水經注》對此做了記載,並補充:

蘭倉水出金沙,越人收以為黃金。又有光珠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黃、白、青珠也。

蘭倉水又東北逕不韋縣與類水合,水出巂唐縣,漢武帝置。類水西南流,曲折又北流,東至不韋縣,注蘭倉水。又東與禁水合。

在瀾滄江畔,有一條比絲綢之路更早的絲路,這是一條從四川出發,經過雲南、緬甸直至印度的商路,在公元前4世紀時便已開通,在漢代時被稱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稱。

盡管道路難行,古代的商旅卻在千難萬險中打通了這條民間的貿易商道,利用馬匹、駱駝以至人力,運載著絲綢、布匹、瓷器、鐵器、漆器、茶葉等到印、緬各地,又攜回寶石、珍珠、海貝、琉璃等輾轉販賣。

印度佛教、緬甸人的樂隊和雜技在東漢時傳入洛陽宮廷,也是通過西南絲路上的永昌道與南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結果。

“蜀身毒道”從四川起步,分別走東南麵的五赤道和西南麵的靈關道,最後彙合於大理,從大理往西,經過漾濞縣城,進入博南山區。博南是1世紀開始沿用的縣名,治所就在永平縣。這條山道是漢武帝於公元前105年前後下令開鑿的,當時被稱為博南山道。

古道向西跨過瀾滄江,便進入保山地區。保山是古時的永昌郡、永昌府的治所,也是這一代絲路通過的主要地區,“永昌道”便被作為這段古道的名稱。

站在瀾滄江邊,可見博南山與羅岷山絕壁對峙,旁有蘭津古渡,這是走永昌道的必經之路,渡口附近有兩座橋墩,建有一座我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

相傳那時候每天清早橋亭大門未開時等候過橋的商旅、人馬可以排成兩三千米長的隊伍,以致驛路上留有深深的馬蹄窩。

據考證,瀾滄江流域是世界茶樹的起源地。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鄉就在西雙版納的景洪。地方誌《滇海虞衡誌》記載:

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慢撒,周八百裏。

這“六大茶山”都在瀾滄江岸邊,其中攸樂就是後來景洪基諾山鄉,其餘五大茶山均在猛臘縣。清廷規定,六大茶山每年上繳的貢茶達66000斤。

相傳在普洱、瀾滄江一帶有7座山,傳說這裏是茶王的7個兒子變化而成的。

那時候,人們生活在深山老林裏,自然條件很艱苦。為了幫助那些住在山裏的人們,茶王就給了他的7個兒子每人一包茶籽,好讓兒子們把它撒到山上,長出茶樹和茶葉,供人們飲用,從而幫助人們避邪、健身、治病。

為了更好地照顧茶樹,茶王的7個兒子決定舍生取義,於是他們全都變成了一座座偉岸的高山。從此,這7座山上都長出了鬱鬱蔥蔥的茶樹,人們有了提神醒腦、治病避邪的良藥。

為了紀念茶王和他的7個兒子,後人從7座山上分別采來了茶葉,合在一起後,製成了圓餅形狀的緊壓餅茶。

瀾滄江南有座茶山,叫南糯山,這裏世代居住著哈尼族支係的愛尼人,茶樹是他們非常重要的生產資料。南糯山以其800年栽培型古茶王樹有力證明了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最早利用茶樹的國家。 因此,南糯山被當地人稱作雲南古茶第一寨。

當地愛尼人始終堅信,南糯山的茶樹,本為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所栽,當地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孔明教導哈尼族建築居室,種茶采茶的傳說,因此,南糯山又稱“孔明山”。

瀾滄江邊的西藏芒康縣,有個鹽井鄉。鹽井除了大片的綠洲田園外,還有近似活化石般的古老岩鹽生產方式。

當地鄉民在江邊用一片片木架搭起似一層層小梯田的平台,這就是鹽田。鹽鹵則是取自江邊的岩洞,先將鹽鹵取出,然後背上五六層樓高的木架上的鹽田旁,倒入自家的鹽池中澄清,再將鹽鹵抽到鹽田中,待水分風幹後將鹽粒掃攏即可。

始建於清乾隆時期的鐵索青龍橋,橫跨於金馬和正義兩村相交的瀾滄江上,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青龍橋離水麵15.6千米,設計精巧,工藝高超,結構牢固。

瀾滄江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九長河,亞洲第四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瀾滄江河源紮曲,發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雜多縣吉富山,源頭海拔5200米,主幹流總長度約2100千米,瀾滄江流經青海、西藏和雲南三省,出境成為老撾和緬甸的界河,即湄公河。

湄公河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於越南胡誌明市流入我國南海,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河流,是我國連接東南亞國家的水運大動脈,因此被譽為“東方的多瑙河”。

瀾滄江流域麵積16.多萬平方千米,昌都以上為上遊,昌都至四家村為中遊,四家村以下為下遊。

主要支流有:子曲、昂曲、蓋曲、麥曲、金河、漾濞江、西洱河、羅閘河、小黑江、威遠江、南班河、南拉河等。瀾滄江支流特點是落差大、水資源豐富,上中遊降水量少,有雪水補給,水量穩定,下遊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區,降水量大,水量充沛。

上源北與長江上遊通天河相鄰;西部與怒江的分水嶺為他念他翁山及怒山。中遊屬高山峽穀區,河穀深切於橫斷山脈之間,山高穀深,兩岸高山對峙,山峰高出水麵3000多米,河穀比較狹窄,河床坡度大,形成陡峻的坡狀地形。

下遊分水嶺顯著降低,一般在2500米以下,地勢趨平緩,河道呈束放狀,出我國境後河道比較開闊平緩。

瀾滄江源區河網縱橫,水流雜亂,湖沼密布。雜曲河流經的地區有險灘、深穀、原始林區、平川,地形複雜,冰峰高聳,沼澤遍布,景致萬千。瀾滄江大峽穀不僅以穀深且長聞名,更以江流湍急而著稱。冬日清澈而流急,夏季混濁而澎湃。狹窄江麵狂濤擊岸,水聲如雷,十分壯觀。

瀾滄江由西藏入梅裏峽穀後,江麵束窄,水流湍急,無以為渡,曆史上全靠竹篾溜索過江,因此江邊有村莊得名“溜筒江”。

馬尼丁一帶山崖陡峭,為滇藏交通咽喉,於是架設於此的溜索便成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渡口,故有“溜筒鎖鑰”之說。

瀾滄江上中遊河道穿行在橫斷山脈間,河流深切,形成兩岸高山對峙,坡陡險峻的V形峽穀。下遊沿河多河穀平壩,著名的景洪壩、橄欖壩各長8000米。景洪至橄欖壩一段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是西雙版納最完美的縮影。

景洪附近的瀾滄江上,江麵已漸漸收縮,最窄處僅20米左右,這就是著名的虎跳石。虎跳石兩岸是參差不齊的大岩石,江水洶湧澎湃。兩岸景物變化多端、奇峰嶙峋,綠水青山,相互輝映,獸鳴鳥啼,醉蕩芳心,植物豐富多彩,動物珍貴稀有。

橄欖壩素有“孔雀羽翎”的雅稱,這裏地勢低,氣候濕熱,具有濃鬱的熱帶南國風光。

瀾滄江高峽百裏長湖雄偉壯麗,湖麵平靜秀麗,湖灣半島星羅棋布,兩岸山峰秀麗,蒼鬱巍峨,珍稀動物繁多,風景如詩如畫。湖麵也由此而迂回曲折,形狀奇特多變。放眼湖上,湖水碧藍浩渺,青山簇簇綿延,山水相映,水天一色。

瀾滄江中下遊的玉龍池草豐林茂,池水清瑩,池中有小島數個,池邊有野生的大樹杜鵑數百畝,林中生長著大量的實竹和白鷳、野雞等珍貴動物。空氣清清,景色迷人。

玉龍池原屬自然水池,傳說這裏居住著一條小白龍,逢到天旱便行雨吐水,流往阿早山、石頭寨、蕨草壩、阿古村等地灌溉農田。

進入原始森林的黑龍潭林區,就會有一種“暗無天日”的感受,傳說如果心好的人過此潭邊,能順利走出林中,如心不好的人則會掉進潭中不能出來。

西雙版納野象穀地處東西兩片林區結合部的河穀,上百萬畝的熱帶雨林裏生長著多種植物,層綠疊翠、鬱鬱蒼蒼,熱帶竹林連成一片,為亞洲象等野生動物提供了最適宜生長和繁衍的棲息之地。瀾滄江流域內,普洱茶、滇紅茶名揚天下,因而瀾滄江最獨特的資源,便是兩岸的古茶樹、野茶樹,很多被列為國家二級珍貴樹種。

在景洪、西雙版納的深山密林中,生長著許多野生茶樹。雙江縣猛庫鎮五家村邦罵雪山的原始森林中,集中分布約1.2萬畝野生古茶樹,每隔5至10米,就有棵高15米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生長。瀾滄縣境內有樹齡1000年左右的“過渡型茶樹王”邦崴大茶樹。景邁有明、清以來種植的栽培型萬畝古茶園,還發現了樹齡達八百多年的栽培型“茶樹王”,主幹徑達1米多。當地哈尼族茶農稱其為“沙歸八瑪”,意為“名叫沙歸的人栽種的大茶樹”。

瀾滄江以窄、急、險而著稱,水力資源豐富,是橫斷山脈區重要河流,河床落差較大。瀾滄江下遊為我國動、植物資源最豐富地區,被稱為我國寶貴的遺傳基因庫,有經濟價值的植物達千種。特有動物如長臂猿、亞洲象、孔雀等多種。瀾滄江整個流域已知魚類多達近兩千種,魚類多樣性在世界大江大河排名中名列第二,僅次於亞馬孫河流域。這裏淡水魚類年捕獲量很大,為世界上最大的內河淡水漁業。瀾滄江至湄公河豐富的魚類資源中,包括目前已經高度瀕危的鯰魚、伊洛瓦底江豚,以及其他極具商業價值的常見魚類,如倒刺魚、淡水鯊、黃貂魚、麵瓜魚、紅尾巴魚等。

除此之外,該流域還有其他豐富的水生物種,例如暹邏鱷、淡水龜、蚌類等,以及大量以魚類為生的水鳥。

望天樹是瀾滄江邊西雙版納特有的樹種之一,僅分布在猛臘縣的補蛙、景飄等地。望天樹屬龍腦香科,常綠高大喬木。因它長得挺拔筆直,高達七八十米,如利劍般直刺藍天,有“林中巨人”、“林中王子”的美譽。

拓展閱讀

傳說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失去皇位後,騎著一匹白馬,來到雲南寶台山附近,他卸下馬鞍休息,突然發現前方山上升起火光,來不及配馬鞍就上馬而去。那座山後來就叫馬鞍山。沒跑多遠,他被波濤洶湧的瀾滄江擋住去路。此地後來就叫作關山。建文帝情急之下,猛抽馬一鞭,白馬受驚躍起,躍過了瀾滄江。由於用力過大,四隻馬蹄陷進碾子泥潭中。白馬死後,變成一道山梁,就是後來的白馬梁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