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民眾相融的生活圖景
齊雲山道教是以正一道為主的,尊老子為始祖,以《道德真經》為依據,主要供奉的是真武大帝。正一道的組織比較鬆散,戒律也不是很嚴格,他們不像全真教禁止嫁娶、禁戒酒肉等。正一道的道士可以有家室妻小,非齋也不忌酒肉,俗稱“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因此齊雲山的道士大多都有家室妻小。
多少年來,齊雲山的道士一直不僅有妻室兒女,甚至連妻室兒女也隨同住在道院宮房中。他們平時也會從事生產勞動,和普通人沒有區別。隻有事主來邀請或有道教節日的時候,他們才會脫下俗衣換上道士打扮,做起傳統道教科儀。
齊雲山中的道院也和一般民宅沒有太大的區別,除了一般道教宮觀都有的雕梁畫棟、錯落有致、與自然峰岩渾然一體的特點外,齊雲山的道院在外形和功能上就是一個典型的民居,而且大多數的道院和山中的民居是不相分隔的。
齊雲山的道院主要集中於山上的月華街。把這條街取名為“月華”,是因為它的建築布局宛如一輪新月。在月華街上,道教宮觀和雜貨店鋪櫛比,祭祀的香煙和做飯的炊煙互繞,形成了一幅道教與民眾天然相融的生活圖景。後來,有人用“中國道教第一村”來形容齊雲山,這個稱號不僅說明了齊雲山具有豐富的道教文化內涵,更說明了齊雲山道教的民間性和鄉土氣息。
道教能夠在齊雲山立足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迎合了當時封建時期的社會狀況,尤其是迎合了徽州民俗的結果,也正是因為如此,齊雲山的道教才具有了濃厚的徽州地域文化特色。
除了道教宮觀是齊雲山道教的顯著特色以外,宗教信仰活動也是齊雲山道教的一個重要內容。
徽州地區百姓所供奉的神有很多,有祖先神、行業神、自然神和鄉土神等,是一個擁有多神崇拜的地域,但基礎廣泛的仍是傳統的佛、道二教。佛、道二教在徽州下層民眾的思想中已經根深蒂固。每逢道教節日,到齊雲山進香的人總會絡繹不絕。
齊雲山上的道士大多出自於婺源縣,住在山上的道士雖然不是很多,但每一個道房均有一批後備力量,都是本房在原籍婺源培養的道徒,平時散居在自家務農做工,每年秋後香汛期間就會應邀進山佐助法事,入冬回籍,這都已經成為了慣例。
每逢一屆秋令,來進香的香客便會絡繹不絕,從農曆的七月初一開始,直至十月初一才結束。七月初一,會由道長為首,率領各院道房道眾大齋三天,並在玄天太素宮做大型禳火道場,祈求真武大帝保佑香火平安,道業興旺。農曆七月十五,各院房道士就會彙聚太素宮,做水陸道場。此後,浙江省淳安、開化縣,徽州及相鄰各縣香客和香會團體組織也會陸續起程來到齊雲山進香。“三多會”的進香日為農曆七月十九,“屯溪永敬會”進香日為九月初一,而九月初九日,則是“真武大帝登極日”,也是齊雲山香火的最高潮,在山香客往往達5000餘人,其中也有包括來自江西、浙江等地的朝山香會。
朝山者,三天前就要虔誠地沐浴齋戒,將家院洗刷一新,不容半點葷腥血穢。啟程之日,要穿著得整潔樸素,肩背黃布香袋,上寫“齊雲進香”,下寫某香會字樣,由香會的會首領頭,肩荷進香大旗,鳴鑼開道。各式旗幡、各色涼傘相隨,絲竹之聲和鳴,爆竹震耳。行進中逢觀遇廟,均需焚香叩拜。
到了齊雲山,道房派有專人為各香客的香袋加蓋 “齊雲進香印鑒”,香袋上印鑒越多,就表示進香的次數越多。香客也會根據自身經濟狀況捐輸香火錢。有的香客還會挑選、采購本山土特產品帶回贈送親鄰,這個俗稱“結緣”。第三天便偃旗息鼓離山返回,至登封橋回香亭,將剩餘的香燭紙箔全部燒化。 在後麵還有“百子會”等,等到所有道教節日都結束了,道士們也就會再各自回到原來的地方等待下次的秋季香令。
拓展閱讀
每到香會的時候,人們都會上齊雲山進香和遊山,會自發組織“百子會”,百子會由一兩百人組成,設若幹個“香頭”,即進香的頭領,每個香頭管轄十一二個人。香頭的任務是收繳會費、經管賬目和聯係遊客的吃住事宜。
農曆九月十六為進香日,香客手持燈籠和紙紮的香亭,繞縣城一圈,然後步行上齊雲山。在山上先觀看各道院道士打醮、進香,然後逛月華街,領略齊雲山風光,晚上住宿在長生樓,次日下山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