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物種野駱駝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有一個叫阿爾金山的山脈,東端綿延至青海、甘肅兩省界上,總麵積近4000平方千米,是我國野駱駝的主要棲息地之一。1985年3月,國務院批準成立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野駱駝等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
保護區地貌以戈壁、荒漠、沙漠等為主。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幹旱氣候,幹燥是這裏氣候的主要特征,年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60多倍,年均蒸發量接近或超過1630毫米,水資源比較缺乏。
保護區內主要植被以旱生、超旱生為主,共有高等植物24科68屬116種,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屬3種,被子植物23科67屬113種。有些區域灌木覆蓋率甚至超過30%,為野駱駝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
保護區棲息的動物有雙峰野駝、蒙古野驢、雪豹、盤羊、岩羊、鵝喉羚等多種珍稀動物。
雙峰野駝群落作為第四紀遺留下來的化石動物,在地球上最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艱難生存的珍奇動物,是世界上趨於瀕危滅絕的動物之一,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野駱駝的總數已遠遠低於大熊貓的數量,成為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珍稀物種。
在人口稀少的古代,野駱駝的分布範圍應相當廣泛,整個中亞到西亞東部的低海拔丘陵及平原區,都可能有野駱駝分布。
從發現的野駱駝骨架和曆史記載的分布地點來看,東部可達陝西黃河,西部達裏海,北部至貝加爾湖,南至青藏高原北部,這說明曆史上野駱駝分布範圍較大。
世界上野雙峰駝僅分布在4個區域,加上非洲撒哈拉留存的野駱駝,全世界也不足1000峰。其中3個在新疆境內,即羅布泊無人區、阿爾金山北麓和塔克拉瑪幹沙漠;另外一個在中蒙邊境阿爾泰戈壁。
4個分布區都處於幹旱和極端幹旱區,環境十分惡劣。
雙峰野駝屬大型偶蹄類動物,體形高大,和家養雙峰駝十分相似。成年野駝體長約2.3米至3.4米,肩高約1.8米至2.3米,體重約600千克至700千克。
但雙峰野駝體形俊俏,毛短,背部有圓錐形小而直立的雙峰,峰尖毛短,呈淡灰色,峰間距約0.7米左右,前峰高0.25米,後峰0.2米。
雙峰野駝頭小,耳短,眼大有雙重眼瞼和濃密的長睫毛,還能自動關閉。上唇中央有裂,吻部毛色稍灰,鼻孔自動閉合,鼻孔內有瓣膜可防沙塵和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頂鬃毛短,頸部鬃毛短呈棕褐色,頸部毛短呈棕黃色,毛尖呈棕灰色,四肢、臀部毛短呈棕黑色。
雙峰野駱駝全身有濃密而柔軟的絨毛,毛色多為淡棕黃色,尾較短,長約0.4米至0.5米,尾毛,棕黃色,尾尖,呈灰色。
雙峰野駱駝的四肢細長,與其他有蹄類動物不同,第三、四趾特別發達,趾端有蹄甲,中間一節趾骨較大,兩趾之間有很大的開叉,是由兩根中掌骨所連成的一根管骨在下端分叉成為“丫”字形,並與趾骨連在一起。
外麵有海綿狀胼胝墊,增大接觸地麵部分的麵積,因而能在鬆軟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還可以防止足趾在夏季灼熱、冬季冰冷的沙地上受傷。
雙峰野駱駝的胸部、前膝肘端和後膝的皮膚增厚,形成7塊耐磨、隔熱、保暖的角質墊,以便在沙地上跪臥休息。駝掌生有寬厚而又柔韌的肉墊,胸部和膝部有角質堅韌的肉墊,起、臥時起到支撐身體的作用。
扁平的四蹄可在山地、沙地和雪地中起穩定作用,行走自如,故有“沙漠之舟”的美稱。
雙峰野駱駝棲息於海拔1000米至3000米的幹旱、寒冷、荒漠、半荒漠山區和沙漠中,以紅柳、芨芨草、蘆葦、駱駝刺、白刺、梭梭、野蔥等的枝葉為食,能耐饑渴及冷熱,能喝又苦又澀的鹹水,吃飽後靜臥反芻。
雙峰野駝性情溫馴,膽小謹慎,適應性強,視覺很好,能辨別各種色彩。而且其機靈敏捷、聽覺靈敏,很細微的聲音也能聽得到,奔跑速度較快而且有持久性,時速可達每小時40千米至60千米,是很難捕捉和難以接近的動物。
雙峰野駱駝從生態地理特征講,它屬於亞洲中部極端幹旱區域的特有動物,對極端幹旱環境的適應性表現在耐旱和逐代傳遞信息尋找水源的能力方麵。
其棲息地不僅遠離人群活動區的環境嚴酷地域,同時是天敵難以存活的地帶,自衛能力僅靠躲避,遠離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