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奇觀——金華雙龍洞
金華雙龍洞距浙江省金華市區不遠處,坐落在北山南坡的底層,它與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層的朝真洞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洞穴水石奇觀。
雙龍洞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鍾乳石酷似龍頭,故名“雙龍洞”。外洞寬敞,可容千人駐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令人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
外洞洞壁有眾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後人臨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
“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近代書法家於佑任先生之手筆,最裏邊石壁上還有“水石奇觀”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遊記碑刻,近代合肥遊人的“雙龍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將“龍”字反刻,寓意雙龍洞的兩龍頭,要站在洞廳內往外反過來看,才能看到它們的真麵貌。
外洞有一掛黃色“石瀑”,儼然是古人衣袍,這就是傳說的“呂先生藏身”景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於此,又有傳說是,有個村姑誓不嫁搶她的財主,被鎖困在洞中,呂洞賓就是從這裏去營救洞中的村姑的。
靠廳北盡頭就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 等景觀,特別是洞中的岩溶景觀“仙人田”層層疊疊,使人不由產生來到世外的感覺,美不勝收。
內外洞有巨大的雙龍洞屏石相隔,僅通水道,長10餘米,寬3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
內洞略大於外洞,洞內鍾乳石、石筍眾多,有龍爪、龍尾與洞外龍頭相呼應,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和“壽星與仙桃”等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其他主要景觀有“晴雨石”“仙人掛衣”“雪山羅漢堂”“將軍腿”“金華火腿”“北京烤鴨”“仙人床”“倒掛蝙蝠”“彩雲追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爭仙丹”“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拇指泉”和鬱達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多個岩溶景觀,琳琅滿目,惟妙惟肖。
明代徐霞客根據雙龍洞“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的獨特景觀特點和價值,把它列為“金華山八洞”的第一位。
從底層拾級進入中層的冰壺洞又是一番天地。冰壺洞洞口朝天,俯首下視,寒氣襲來,洞不見底,故稱“冰壺”。人們可踏著石階,盤曲通達洞底。冰壺洞內的瀑布從高的洞頂傾瀉,瀑聲轟隆,震耳欲聾。
走出冰壺洞,蜿蜒向西攀登,就來到了朝真洞。朝真洞的洞口前臨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聖求真,洞名即由此來。洞中鍾乳高懸,石筍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筍形似“觀音”,稱“觀音大士像”。
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進一束陽光,宛如半月,也叫做“一線天”,因為隻有一縷陽光。
洞內有許多石鍾乳、石筍,是由石灰質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質溶解在水裏,水中的石灰質一點一點地聚集起來,在洞頂逐漸形成冰錐狀物體,這就叫石鍾乳,也叫鍾乳石。
洞頂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質也逐漸聚集起來,越積越高,形成直立的筍狀柱體,叫石筍。石筍常與石鍾乳上下相對,日久天長,有些石鍾乳與石筍連接起來,就成為石柱。
石鍾乳和石筍都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那些頂天立地的“靈芝柱”,就是石筍和石鍾乳對接起來之後形成的。
雙龍洞有著燦爛悠久的曆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鍾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軾、李清照等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近5000多字的遊記。
雙龍風景名勝區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尖峰、雙龍洞山、赤鬆山、大盤天和家園裏六大景點,其中雙龍洞和黃大仙為核心景區,主要景點為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和黃大仙祖宮等。
雙龍風景名勝區的文字記載已有 2000多年的曆史,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稱“第三十六洞天金華山”。宋朝名相王安石讚為“橫貫東南一道泉”。
拓展閱讀
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知道後,就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青龍和黃龍因觸犯了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了雙龍洞內,但雙龍仍然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