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的右下方大平台,是重建後的彌陀岩寺,寺中有大殿五觀堂等,大殿為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內供奉阿彌陀佛和觀音、大勢至菩薩,為脫胎飾金佛像。三世佛並排結痂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高些,左右兩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吐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麵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曆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
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隻是左掌托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做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
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
南台岩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淩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
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岩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石塔建築材料取材於馳名的泉州白花崗岩,經過精雕細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閩南地方仿木石構的建築特色,塔內頂部為蜘蛛結網的藻井仿木鬥拱結構,層層疊起,以增大塔內的空間效果。
弘一大師舍利塔左側摩崖上有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千古江山留勝跡,一林風月伴高僧”的石刻。右側為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廣淨法師的舍利塔。
由於弘一大師在美術、金石、書法、音樂、佛學等方麵的高深造詣,因此與太虛、印光並稱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傳在泉州的墨寶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係其生前最後遺墨。
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麵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雲,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瑞像岩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穀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創建於宋元祜二年,初為木構,1483年間改為仿木石構建築。石室內的宋代石雕飾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琢而成,做立狀。佛像莊嚴大方,端莊慈祥,雕工精湛,是我國古代建築和佛教石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與天柱峰對峙的羅漢峰,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猶如一尊尊威武的羅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構成“五百羅漢”朝釋迦的神奇景觀。穿過石室左側的崖洞,豁然開闊,隻見三塊巨石恰似三條大蟒蛇,伸頭出洞,故謂“三蟒出洞”。
古時在山崖的平台處,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勝景。崖璧上顯眼的“忘歸”石刻兩字,道出了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使人流連忘返。
靈山聖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靈山景區內。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仕謁,四賢傳教泉州,卒葬靈山。
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段。墓前放有一塊天然巨石,風吹欲動,手推能晃,故稱“風動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毬”三個大字。
碧霄岩分為上、下碧霄。從入口處仰視,碧空如線,又稱“小有天”,洞旁的岩壁上刻有“透碧霄”三字。由洞口順梯而下,便進入下碧霄。
這裏有元代藏傳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有“廣欽老和尚塔院”,塔內安放著老和尚的舍利子。在塔院上方的摩崖上,雕刻有“廣欽老和尚坐禪伏虎”浮雕,更具神奇的色彩。
拓展閱讀
傳說,天宮中的老君一天下凡到泉州清源山觀景時,忽然看見一個大火球朝人們撲去。老君使出了法術,將火精打回原形逃之夭夭了。他為了使火精不再來騷擾人民,便舍身化成一尊神像,守鎮清源山腳下。清源山的人們十分感謝、敬佩老君,便將這座神像稱作老君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