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森林——東寨港
東寨港又名東爭港,古稱東齋港。東寨港保護區位於海南省東北部,即瓊山縣的三江、演豐、演海和文昌縣的鋪前、羅豆的交界處,在瓊山縣境內。
東寨港主要保護對象有沿海紅樹林生態係統,以水禽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及區內生物多樣性。
東寨港是由於在1605年的一次大地震中,地層下陷形成的,海岸線曲折多彎,海灣開闊,形狀似漏鬥,灘麵緩平,微呈階梯狀,有許多曲折迂回的潮水溝分布其間。漲潮時溝內充滿水流,灘麵被淹沒;退潮時,灘麵裸露,形成分割破碎的沼澤灘麵。
東寨港雨季多台風,帶來狂風暴雨,地麵由於嚴重衝刷,大量細粒、有機質碎屑被帶入灣內,堆積盛行,淺灘廣布,日益淤泥沼澤化,水淺、風穩、浪靜,為紅樹林的生長、繁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區內以被譽為“海上森林公園”的紅樹林、世界地質奇觀“海底村莊”、世界稀有鳥類及豐富海鮮水產而著稱。區內野菠蘿島環境幽美,島上形態奇特的野菠蘿林遮天蔽日,蔚為壯觀。
東寨港有“一港四河、四河滿綠”之說。其東有演州河,南有三江河,西有演豐東河、西河,4條河流彙入東寨港後流入大海。這些河流注入東寨港。暴雨季節,河水挾帶大量泥沙,在港內沉積,形成廣闊的灘塗沼澤。
紅樹種子憑借“胎生”的獨特繁殖方式,隨波逐流地在水上漂泊,一遇到海灘就紮根生長發育,蔚然成林。
海南的紅樹林以瓊山、文昌為最,其中瓊山區的東寨港紅樹林是熱帶濱海泥灘上特有的常綠植物群落,由於其大部分樹種都屬於紅樹科,所以生態學上將其稱為紅樹林。
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綿延50多千米,總麵積60000多畝,成千上萬棵紅樹,根交錯著根,枝攀援著枝,葉覆蓋著葉,擺出了撲朔迷離的陣式來。
東寨港紅樹林千姿百態,風光旖旎。從海岸上舉目遠望,隻見廣袤無垠的綠海中,顯露出一頂頂青翠的樹冠。
這些紅樹林長得枝繁葉貌,高低有致,色彩層次分明。每棵樹頭的四周都長著數十條扭曲的氣根,達一米方圓,交叉地插入淤泥之中,形似雞籠,當地人叫它“雞籠罩”。
紅樹的氣根,其狀令人驚歎!有的如龍頭猴首,活靈活現;有的像神話中的仙翁,老態龍鍾,頗具詩情畫意。
尤其是大海漲潮時分,茂密的紅樹林被潮水淹沒,四周全是一叢叢形態奇特而秀麗的綠樹冠,中間是一長條迂回曲折的林間水道。隻露出翠綠的樹冠隨波蕩漾,成為壯觀的“海上森林”。
湧動的海潮推著船兒沿水道悠然蕩漾,忽左忽右,遊人隻見藍海水和綠樹冠,感覺到神奇的魅力像紅樹叢中的霧一樣團團湧過來,彌漫海麵。
保護區主要的紅樹植物有16科,即紅樹科的紅海欖、海蓮、木欖、尖瓣海蓮、秋茄、角果木,馬鞭草科的白骨壤,紫金牛科的桐花樹,大戟科的海漆,使君子科的欖李,棕櫚科的水椰,梧桐科的銀葉樹,鹵蕨科的鹵蕨、尖葉鹵蕨,玉蕊科的玉蕊,夾竹桃科的海芒果,錦葵科的黃桂等。
這些樹木由於生長在海灣、河口,長期受到海水的浸泡和台風的襲擊,這些林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及繁殖能力,生長良好的紅樹林四季常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