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道桑樹林(2 / 3)

桑樹的花是單性不完全花,有雌花和雄花之分。桑花無花瓣,隻有萼片。雄花有花萼4片,有一萼片內有雄蕊1枚。雌花也有4片花萼,外麵2片,內側2片,兩兩相對,在萼片內有雌蕊1枚。

雌花受粉後,柱頭逐漸枯萎,花萼和子房壁發育成多汁多肉的漿果,數十個小果結集在同一花軸周圍,即形成桑葚。桑葚最初為綠色,逐漸變為紅色,成熟時為紫黑色。桑葚淘洗後,可見淡黃色、扁卵圓形的桑種子。花期4月,果熟5至7月。

桑樹,原產我國中部,後來南北各地廣泛栽培。東北自哈爾濱以南,西北從內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肅、陝西,西至四川、雲南,南至廣東、廣西,東至台灣,尤以長江中下遊各地為多。

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200米以下,西部可達1500米。朝鮮、蒙古、日本、蘇聯、歐洲及北美亦有栽培,並已歸化。

桑樹喜光,幼時稍耐陰,對氣候、土壤適應性都很強。其耐寒性強,可耐零下40度的低溫。桑樹耐旱,也可在溫暖濕潤的環境生長,但桑樹畏積水,積水時生長不良甚至死亡。

桑樹耐瘠薄,但喜深厚、疏鬆、肥沃的土壤,能耐輕度鹽堿。其根係發達,抗風力強。桑樹生長快,萌芽力強,耐修剪,有較強的抗煙塵能力。桑樹壽命長,一般可達數百年,個別可達千年。

桑樹可用播種、扡插、壓條、分根、嫁接等方法繁殖。其樹形可根據功能要求和品種等培養成高幹、中幹和低幹等形式。

例如:以飼蠶為目的栽培,多采用低幹杯狀整枝,以便於采摘桑葉;在園林綠地及宅旁綠化栽植則采用高幹及自然之廣卵形樹冠為好。

桑葉是喂桑蠶的主要匍食料;桑樹木材可以製家俱、農具,並且可以作小建築材;桑皮可以造紙;桑條可以編筐;桑葚可以釀酒。同時,其葉、根、皮、嫩枝、果穗、木材、寄生物等還是防治疾病的良藥。

以經霜後采收的桑葉,稱霜桑葉或冬桑葉。其性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經,有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潤肺止咳之功。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肝陽頭痛眩暈、目赤昏花、血熱出血及盜汗等症。

桑樹的嫩枝,於春末夏初采收。其性味苦平,可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行水氣。它多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四肢拘攣、水腫以及身癢等症,尤擅療上肢痹痛。

此外,把桑樹的枝條燒灼後,可瀝出汁液,名桑瀝,《本草綱目》等書載其能治療“大風瘡疥”、破傷風、小兒身麵爛瘡等症。

冬季采挖桑根,除去其栓皮可作藥用。性味甘寒,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之功。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喘、痰多、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症。桑根帶皮用亦可入藥,書載其味微苦性平,能治療驚癇、筋骨痛、高血壓等。

桑葚為桑樹結的果穗,夏季采收。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有補肝益腎、滋陰補血、生津潤腸、熄風之功。常用於治療陰虧血虛之眩暈、目暗、耳鳴、失眠、須發早白及津傷口渴、腸燥便秘等。

桑樹的枝葉和桑皮都是極好的天然植物染料。桑葉染色,在絲布與棉布的呈色很接近,可染出卡其黃,其中鋁、錫媒染呈色稍鮮明些,黃褐色,呈帶黃味的灰色。利用桑樹枝葉染色為桑樹產業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通道,也為天然植物染色提供了新的原材料。

桑樹樹冠寬闊,樹葉茂密,秋季葉色變黃,頗為美觀,且能抗煙塵及有毒氣體,適於城市、工礦區及農村四旁綠化。它適應性強,為良好的綠化樹種及經濟樹種。

我國是世界上種桑養蠶和繅絲織綢最早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桑樹的栽培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桑、蠶、絲、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養蠶已是常見的農活。春秋戰國時期,桑樹已成片栽植。

在我國民俗文化中,桑樹具有非常顯赫的地位。可能是因為桑葉作為養蠶業的原料,而獲得神樹的地位。《淮南子·主術》中有“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於桑林之際。”民間還有桑木可避邪的說法,其由來是這樣的:

很久以前,在我國新疆鄯善境內住著一戶人家,牧羊人和他的妻子、女兒。妻子溫柔、賢淑,女兒聰明、乖巧。牧羊人還有一匹馬、一條狗和一隻公雞,他的房屋周圍種滿了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