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個很普通的日子,他照樣去找小夥伴一起上學,卻發現小夥伴家家門緊閉,空無一人。聽鄰居說,小夥伴得了一種病,已被家人送到了醫院。
他二話沒說,背起書包就往醫院跑,一直跑到筋疲力盡,才終於看到了躺在床上的小夥伴。小夥伴全身虛腫,痛苦不堪。他問小夥伴還上不上學,回答他的是不知所措的哭聲。
他一個人去了學校。失去了小夥伴的他開始變得悶悶不樂。
小夥伴患的是一種無法直立行走的病。他幼小的心靈並不太懂得憂傷,隻是替小夥伴感到惋惜和難過:小夥伴不能走路而且失去上學的機會,該有多麼傷心。
他終於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每天背著小夥伴上學。這樣做,隻為了和小夥伴在一起的歡樂,隻為了小夥伴能夠上學。
可是他的父母反對,因為怕他承擔不起。更何況他們還擔心這件事影響他的學習和生活。但他沒有放棄,因為小夥伴高興!兩顆童心的碰撞簡單而且純粹。
他設法說服了父母,開始背著小夥伴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為了小夥伴上學,他必須繞遠路去小夥伴家中接他上學。他拒絕了所有同學的幫助,用他瘦弱的身軀去背因為患病而變得肥胖了許多的小夥伴。小夥伴也拒絕讓別的同學背,因為小夥伴認為隻有他背才更安全,更值得信賴。
從小學到初中,無論風霜雪雨,他從未間斷地執行著接送小夥伴的任務。他從來都認為他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事。
幾年裏的路程,灑落過多少汗水。他從未想過要求小夥伴家中為他做些什麼。而小夥伴也從未向他表示過感謝,隻是一如既往地做他最要好的朋友。
然而有一天,他得了白血病,急需許多錢和大量血液。
小夥伴的父母起初也送了一些錢到他家中,但是後來不見病情好轉,就不敢再花錢了。
小夥伴得知他需要輸血時,毫不猶豫地把胳膊伸向前去,說:“把我的血輸給他。他病好後還要再背我上學呢!”
聽到小夥伴這樣說,他的父母大為慚愧,拿出了所有積蓄為他治病。
夢想小啟迪
高尚行為其實都很平常,平常到如同兩顆少年的心的碰撞。這樣的愛,就是我們一生追尋的無私的愛。而這樣的愛,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隻要率性所為,就能自由流淌。
孫思邈救死扶傷
孫思邈是唐朝著名的醫生。有一天,孫思邈到遠處去出診,當他經過一個村口時,正巧看見幾個人抬著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後邊還跟著幾個送葬的人,情景極為淒涼。
孫思邈見棺材抬過來,便站立在路旁觀看。當棺材從他身前過去時,他看到棺縫裏還在向外滴血,血的顏色是鮮紅鮮紅的。
孫思邈清楚地看到這種血色後,不由得思考起來。他想:人死了,血為什麼還這樣鮮紅呢?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這個人可能還沒有死。救人之心驅使他上前大聲問道:“棺材裏裝的是什麼人,死了多長時間啦?”
棺材後邊一位送葬的青年農民,看見有人來問,便說:“這是我的妻子,半夜裏生孩子,遇到難產,快天明時就死了。孩子也沒生下來。你問這幹啥?”
孫思邈說:“我從棺材縫裏流出的血色來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讓大家把棺材停一下,我來看看情況,或許我還能夠把人搶救過來呢!”
人已經死了,怎麼還能夠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仍然抬著棺材匆匆地向前走。後來,在孫思邈的再三說服下,青年農民才讓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邊。
孫思邈打開棺蓋一看,隻見那位青年婦女的臉色像黃裱一般,沒有一點血色,樣子顯得十分可怕。孫思邈伸出手來,摸摸她的脈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婦女的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著。
孫思邈很快選好了穴位,給她紮了幾針,又從藥包裏取出一點兒藥,給她灌進了口裏。這時,大家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等待著……就在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鍋煙的時候,青年婦女就生下了一個胖娃娃。在嬰兒的哭聲中,產婦也慢慢睜開了眼睛了。
大家見孫思邈一下子救活了兩條性命,都感到十分驚奇,紛紛稱他是神醫下凡。產婦的丈夫看見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由悲變喜,緊緊拉著孫思邈的手,半天才說道:“我一家三口人,怎麼報答你的恩情呀!”
孫思邈說:“不必謝我了,趕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調養。”說罷,便大步向前,給遠村病人看病去了。
夢想小啟迪
孫思邈用高超的醫術救活了母子兩人,使一個陷入悲傷的破碎的家庭重新獲得了幸福。他這種救死扶傷、助人為樂的崇高醫德,光照後世,永垂青史。
達爾文不重名利
達爾文是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創始人。他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
1831年,他隨英國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出發,進行為時五年的環球航行。這次航行,是達爾文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他開始了對生物進化理論的研究和創建。
達爾文每到一地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研究,采訪當地的居民,跋山涉水,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挖掘生物化石,記載新的物種。他白天收集各類岩石標本、動物化石,晚上又忙著記錄收集經過。在曆時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後,他一麵整理這些資料,一麵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
1842年,他寫出了《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8年,他經過二十多年研究寫成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被一家出版社看中,決定出版。
一天早晨,工作到很晚的達爾文剛剛起床,突然收到一位叫華萊士的朋友從馬來亞寄來的一份有關生物進化問題的論文手稿,他請達爾文幫助審閱一下。
達爾文看完華萊士的手稿後,不禁為年輕學者精湛的研究成果叫好,也為他們兩人研究命題上的一致感到驚奇。這使他感到為難,華萊士的文稿內容和水平與自己的非常相近,該如何處理華萊士和自己的文稿呢?在這之前,曾有朋友告誡達爾文應該趕快發表自己的成果,不要被別人搶了先。那時,他總認為自己的論文還需要推敲論點,補充材料。現在,自己論文即將出版,怎麼處理這件事呢?達爾文想:自己雖然多年來堅持研究生物進化理論,但科學家首先要的是求實的精神,現在又有了與自己研究同一理論的人,自己應該支持他而不是獨自壟斷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