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說:
“媽媽,你剛喝過水,怎麼又渴了?”
“快!聽話!”
小男孩便站在車座上,把手伸進了車窗旁邊掛著的塑料袋。
婦女把健力寶拿在手裏,眼睛盯在拉環上,餘光卻悄悄地注視著男青年。
隻聽“嘭”的一聲,健力寶打開了。
隨之,車廂裏又傳出“嘭”的一聲響,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開了。
婦女微微地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自己的健力寶放在了茶幾上。
顯然,她並不渴。
許多年後,男青年參加了工作,卻仍對這件事記憶猶新。
他感激那位善良的中年婦女。
她為了不使他難堪,沒有直接教他易拉罐的開啟方法,而是間接地完成了這一過程。
婦女的舉動是一種小小的善舉。
男青年把這種感激化做了更多“小小的”善舉,帶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
那位男青年就是我,那年我十八歲。
夢想小啟迪
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默默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才是具有真愛的一種體現。而這位年輕的媽媽正是通過自己的一個小小舉動,使男青年避免了尷尬,也感受到了溫暖。
賺錢的體驗
學校組織了由十五名學生組成的生存體驗團,把他們送到上海鍛煉半個月。
學校發給每人一百元的生存基金,最終要看誰在上海賺的錢最多,看誰的生存能力最強。
十五位都是臨近畢業的大學生,是經過嚴格挑選出來的。
他們的體力、智力和社交能力都非常優秀,學校相信他們在上海會很快找到工作的。
半個月後,大部分同學陸續回來了,而且都賺到了錢。
最多的一位,賺了三千元。
他們從事的工作有家教、兼職文秘、網絡公司職員、業務員甚至搬運工。
大家收獲都不小,連兩位情急之下當搬運工的同學,也賺了六百元。
但有一位同學卻沒有在約定的時間回來,而是和學校通了電話。
他說自己一分錢也沒有賺到,現在在上海火車站,沒有錢買車票,希望得到幫助。
學校馬上派人到上海去幫助他。
那位同學已經在上海火車站待了兩天,餓得麵黃肌瘦。
這個結局令人瞠目結舌。
那位同學身體強壯,社交能力更不弱,為什麼在半個月的時間裏賺不到一分錢呢?
他的遭遇讓全體師生嘩然。
學校的老師和相關負責人向他詢問在上海的生活情況,這個學生隻是說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其他也沒有說什麼。
學校老師對他非常失望,原以為這個學生不會這麼狼狽地回來的。
事隔一個月後,一個上海人給學校寄來了一封信。
信裏請求學校幫他找一位在上海收留他智障父親半個月,並曆盡千辛萬苦幫他父親找到家的好心同學。
學校馬上開始尋找。
沒想到,這位助人為樂的同學竟然是打電話需要學校幫助的那位同學,全校師生又是一片嘩然。
原來,這位同學在到達上海的第二天,就遇到了一位老人。
老人好像迷路了,又說不出家到底在哪裏。
於是,他一直幫著老人尋找家人,給老人買水、買食物。
整整半個月他都和老人在一起。
白天,他在一家商店當派送員,用掙來的錢維持老人和自己的生活。
晚上,就幫老人尋找家人。
工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幫老人找到了家人。
這個結果讓大家感動不已。
這個沒有賺到一分錢,最終需要幫助的同學,被學校評為最後的贏家。
夢想小啟迪
這個社會需要有愛心的人,需要默默奉獻的人。隻要擁有一顆愛心,加之不斷的進取和努力,成功一定會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