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從小精通天文
張衡,東漢時期發明家、科學家、文學家。
他創製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
公元78年,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田野荒蕪,糧食奇缺,百姓們靠挖野菜、剝樹皮過日子。沿街乞討、賣女賣兒的慘景隨處可見。
在荊州南陽郡西鄂縣一個破落地主的家庭裏,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誕生了。父親為他取名張衡,字子平。一家人看著這個剛剛出世的孩子,悲喜交加。
張衡從小聰慧過人,對日月星辰特別感興趣,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奧秘,更使小張衡著迷。他腦子裏裝滿了提不完的問題,小小年紀提的問題,有時連父母和奶奶都無法解答。
有一次,張衡跟著媽媽去挖野菜。太陽剛從東方升起,小張衡發現自己的影子比自己長。可是,到了中午,自己的影子卻縮成了一團。從此以後,當他看見自己的影子縮成一團時,就催促媽媽趕快做午飯。
張衡少年時家境十分貧窮,但父母還是想方設法送他去書館讀書。張衡不僅天資聰明,而且讀書也非常用功。
10歲時,他就能夠熟讀《詩經》,並對其中的天文、曆法倒背如流。通過閱讀大量書籍,他理解了文中所寫的天文、曆法的含義。
有一次,先生給學生講《詩經.豳.七月》中的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先生解釋:“‘流火’是指,落下的一晃而過的大火星。”
學生好奇地問:“‘大火星’是天上哪一顆星星?”
先生含糊不清地回答道:就是我們常看到的流星。”
此時,張衡站起來,說出了與先生截然不同的解釋。他不慌不忙地說:“先生,那‘流星’是28宿中的螢惑星。‘流’不是落下的意思,而是螢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
接著,他又根據自己所讀過的《史記.天宮書》、《淮南子.天文訓》等書籍的記載,滔滔不絕地說起了星宿與北鬥星的區別。他一邊用手在空中比劃,一邊說:“‘北鬥星’是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隨著季節的變化,‘鬥身’和‘鬥柄’的朝向不同。”
張衡的精彩解說,使同學們聽得入了迷,也令先生對他刮目相看。
張衡成了一位具有多方麵才能的科學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
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
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365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曆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夢想小啟迪
張衡之所以成為最早發明渾天儀和地動儀科學家,是與他從小勤奮好學和善於思考分不開的。科學發明離不開創新思考和堅持不懈的學習。我們從小就應該樹立遠大的誌向和崇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