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9日15時40分,神農架天燕原始生態旅遊區天門埡景區所在的209國道,有4人在小汽車內看見一身高約0.16米左右、無尾巴的人形動物佝僂著腰,在直立行走,動物渾身呈白灰色,前後持續時間約5秒鍾至7秒鍾,聽到車響後,人形動物迅速向路邊密林中逃去。於是,乘客下車追尋,在進入森林不到15米的地方發現了6個清晰的野人腳印,腳印長約0.3米,寬約0.1米,他們在腳印處做了記號。此後,在公路上野人待過的地方,發現一大塊未幹並散發著臊味的尿跡。事後,有人把該動物留下的毛發送國家林業總局野生動植物鑒定中心進行遺傳物質“線粒體”鑒定分析,據主持鑒定研究的張偉院士稱,檢驗結果非常接近人的線粒體。
2008年11月18日,又有4名遊客聲稱在神農架林區近距離看到了野人。一個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持的調查工作隨即展開,經過一周的調查和訪問,調查小組認為,此事件應定性為一起直立人形動物群體目擊事件。
但因國內此時已出華南虎“周老虎”事件,因此媒體對於目擊野人的事件並未加以宣揚。目擊者所聲稱的野人形象身披紅色或黑色的長毛,身高2米上下或1.45米左右,直立行走。腳很大,有0.4米那麼長,行動敏捷。但聲稱見過野人的人均未能提供出任何實證照片,更別說是出具野人屍骨。
在線小知識
關於野人事件,科考人員於20世紀70年代曾進行了持續20多年的考察活動,除獲得了一些毛發和糞便外,實質上一無所獲。因此,關於野人的有無問題,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激烈爭論。
西天山的吉克阿達姆
發現野人
1989年7月22日當地時間夜裏1時左右,新疆天山保護區科學工作者與青少年在返回營地的途中,突然發現前麵30米處閃現出一個身材高大、兩腳直立行走的人形動物。在月光下,這個渾身毛發灰白的不速之客同人們對視了一會,便消失在夜幕密林之中。
這次事件證明了傳說中的“吉克阿達姆”野人確有其事。由於沒有捉到這種高級野生動物,它一直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麵紗。
相關考察
後來一支由研究稀有生物的專家、病理解剖學家、化學家及探險家共同組成的“野考”隊來到這裏。
第一天他們把靈長類動物經常分泌出來的一種信息素塗抹在做記號的布條上,然後掛在可能屬於野人活動地域的樹枝上。按照動物標示自己領地的法則,在這些特別明顯的地方安置了特殊的信息素標記,圈出一片範圍,在其周圍留出一定空地,好讓野人再現時在上麵留下腳印。
第二天夜裏,一名隊員被帳篷外沉重的腳步聲驚醒,並聞到一股類似一個人多年沒有洗澡所散發出來的汗臭味。片刻,腳步開始走開,很快就安靜下來了。清晨,隊員們發現帳篷附近留下幾個巨大的與人相似的腳印,於是查遍了附近樹叢岩洞,但野人去向不明,他們隻好悻悻而返。過了兩天,保護區的5位飼養員騎馬來到考察營地向隊員報告,在山上發現了一些粗大的赤足腳印,隊員們隨即前往察看,在做記號的地方果然留有一些雜亂的大腳印,腳印長0.33米,步距0.011米,印跡十分清晰。
按其深度,這隻龐然大物的重量可能不少於250千克。隊員們把腳印做成了石膏模型,經過分析比較,它們與常人腳印不同,腳掌很寬,穹窿處很窄,腳弓下降,野人腳趾頭長短齊平,不像常人呈傾斜狀。後來野人又一次光臨了營地,隊員們聽到了它的吼叫聲和樹枝折斷“哢嚓”聲,並看到樹上的信息布條已被撕成碎片拋在四周,地上留下了同樣的腳印。
在線小知識
天山是中亞東部地區的一條山脈,橫貫中國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斯坦。古名白山,因冬夏有雪,又名雪山。天山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海拔達7435.3米。這些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
野人溝和毛野人
野人溝來曆
多年前的一個清晨,天剛蒙蒙亮,有位農民到新疆巴裏坤縣城以西的一個山溝裏用牛拉柴,走著走著,他突然遠遠看見前邊有個身披“黑衣”的人在爬山,由於天色非常的暗,看不清他的真實麵目。
可農民心裏十分納悶,此人如果是上山砍柴,為何不帶牛也不套車,甚至手裏連個斧頭也不拿。路越走天越亮,農民再看那“黑衣人”,心中頓生恐懼,他看見那人根本沒穿衣服,而是渾身長滿了黑毛。
農民由於非常害怕,便大叫一聲,那野人受到了驚嚇,撒腿往山下跑,速度極快,連山崖和深澗也不怕,直往前撲。從此這條山溝就被稱作野人溝。
巴裏坤有關毛野人的故事流傳很廣,幾乎鄉鄉村村都有老人會講,奇巧的是每處所講故事的數量和情節都比較一致,似乎出自同一源起,難道它們都是真實的嗎?
有關故事
故事《皮袖筒子》講述了一座大山中不僅有狼和熊,還有一種渾身長毛的毛野人,村裏的人要上山打柴、割草、采菇,都得手持棍棒成群而行,才敢進山。
可是村裏卻有一個人仗著自己力氣大,偏偏獨自前往深山。他誇下海口要抓一個女毛野人來給誰當媳婦,並與人打了一頭牛的賭注,鄉親們怕他一去難返,便聯絡了幾個膽大的照看。
後來大力士果真與毛野人狹路相逢,稍一照麵,就將大力士來了個背麻袋甩大包,將其壓在下麵動彈不得。三四個毛野人撲上來一陣亂撓,幸虧鄉親們及時趕到,才救了他一條命。
從此大力士留下了一種怪病“呱笑症”,有事沒事便打滾發笑,受害匪淺。
有一天,村子裏來了一個外地人,瘦得像麻稈兒,他聽說這裏有個大力士被毛野人整傻了,冷笑說:“白長了5尺漢子,一巴掌的膘!”
大家聽得惹耳,紛紛與瘦子叫板:“你說別人,那你敢去見一見毛野人嗎?”
那人卻說:“我要不敢去見個毛野人,我這個‘鄭大膽’的名白擔了!”
於是,好事之人立即煽風點火,慫恿鄭大膽進山,而他也絲毫不含糊,說去就去,他不帶分寸棍棒,隻是在光胳膊上套了4個冬天取暖的羊皮袖筒子。人們直覺奇怪,遠遠跟著想看個究竟。
鄭大膽進了山,很快有一個毛野人迎麵而來,一下扭住鄭大膽的胳膊,誰知熟悉“背麻袋”的毛野人卻一個踉蹌跌了個腳朝天,後被鄭大膽撓得癢笑連天,無法起身。
另一個毛野人也被同樣放倒,其他野人見狀紛紛逃回樹林。後來人們問鄭大膽是怎樣製服野人的,他一伸胳膊,隻見原來的4隻皮袖筒子少了兩隻。
鄭大膽說:“毛野人扭人,有直勁無橫勁,褪了袖筒以為扭斷了胳膊,順勢就會笑跌過去的,這時你趁機撓打它,也就無法反抗了。”
說法不一
50多年來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中,巴裏坤的毛野人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而這其中的毛野人究竟為何物呢?
故事大多說他們臉龐黑瘦,渾身長毛,沒有膝蓋等,由此可以斷定它們是不屬於人類的異物。在巴裏坤民間,人們對毛野人總持肯定的態度。
一種說法認為,它們是人類的一種,隻是比開化的人落後一步,後來必然為先進的人所消滅;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毛野人是被迫潛入山野的正常人發生變態而來的:說是當年秦始皇修長城,亂抓亂殺,許多人逃到山裏,年深日久,吃不到熟食和鹽醋,漸漸身上長出毛來,為躲避野獸的進犯,它們四處隱藏。
在線小知識
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屬溫帶亞幹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0度,該縣以牧業為主,素有“古牧國”之稱。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條件,非常適合野人生存。因此,說此地有野人活動,並非沒有可能。
元寶山一對野人被擊斃
野人事件
元寶山位於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境中部,也稱雲抱山,距縣城70餘千米,有白虎峰、蘭坪峰、元寶峰和無名峰四大主峰,最高峰海拔2086米,為廣西第三高峰。構成元寶山山體的岩石為古老花崗岩,山體陡峭,南北隆起,中部稍凹,形似元寶而得名。
元寶山雨量充沛,適宜動植物生存,並保留有一些古老的動植物群落。該山動植物種類繁多,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動物園和中藥圃。
元寶山至今仍保存有莽莽的原始森林,麵積達9萬畝,木材總蓄積量約20萬立方米,有植物種類1000多種。
特殊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元寶山的特殊環境,立體氣候較明顯,山上山下,植被迥然不同,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000米以下是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1000米至1500米是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混交林;1500米以上是高山針闊葉混交林。
由於山高、嚴寒、氣候變化無常,使整個元寶山蒼苔斑駁,古木蓊鬱,濃蔭蔽日,長藤如蟒,盤根交錯。
野生動物有熊、猴、大鯢、山瑞、小靈貓、毛冠鹿、蘇門羚、林麝、馬熊等,還有“野人”出沒的蹤跡。
元寶山很早就有人發現過野人。進入20世紀,仍然不斷有村民發現這種神秘動物。
1980年農曆正月初七,一個名叫卜小球的村民捕獲到一頭小“人熊”,由於太像人了,被他放走。
1991年和1992年守林人兩度見到高達兩米渾身披毛的野人。
1994年4月,《柳州日報》和《新民晚報》的6名記者組織了一個小型考察隊,進山考察大腳印和一些奇異現象。
科學考察
1995年5月,在中國林學會的支持下,一支由中外學者組成的“元寶山野人國際考察隊”進行了為期10天的考察。
這支考察隊由我國野人研究專家周國興擔任隊長,美國華盛頓州大學著名的美洲野人“沙斯誇支大腳”研究權威克蘭茨教授任副隊長。參加聯合考察隊的還有日本的學者,以及當地考察人員,共計15人。
在擊斃野人的獵人後代的帶領下,他們考察了當年打死野人的白虎峰“野人瀑”。
據稱,曾有一對野人在瀑布源頭的小池邊洗頭,雄野人被擊中後墜落到瀑布裏,雌野人失偶後在此號泣數日,由此,苗民中流傳開“野人歌”來訴說這一不幸事件。
那位後代向我們顯示了擊斃野人的火槍。那是一支很不起眼的土槍,難以想象它能擊中百米之外的野人。
考察隊還在元寶山腳下培秀村考察了“野人泉”,在泉頭豎立有一塊建於清嘉慶十九年的“雙龍泉碑”,該泉池是由當年培秀村的財主蒙老賞指揮修建。
碑的珍貴之處在於其右下角有一“野人戲馬”的浮雕,野人騎馬,彎腰屈膝,據稱是根據蒙老賞捕獲並馴養的一個野人而雕刻的。不過,根據浮雕的形象,有人認為,與其說是野人,不如說是猴子,即短尾猴更合適。
之後,考察隊在蘭坪峰上現場調查了20世紀90年代初守林人目擊野人的情況。
根據他們描述的野人形象與動作,特別是雙腳直立行走時的搖擺狀態,見到人後會笑著搖頭晃腦的姿態,使人懷疑為猩猩。
鴨變婆之說
附近三江地區侗族中有鴨變婆的說法,說有一種野人麵色蒼老,行走時搖搖擺擺像鴨子,這與守林人目擊的野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