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魷魚的樣子

有關於這種動物的早期描述來自18世紀,埃裏克·旁托皮丹主教曾在他的一部主要的動物學書籍《挪威自然曆史》中提到過北海巨妖。雖然旁托皮丹有些誇張,但是他對那隻巨大的魷魚描述得還是相當準確的。

早期的有關巨型魷魚的描述大都被當作科學幻想或民間傳說。所以當有關1673年在愛爾蘭的丁格爾灣發生的擱淺和屠殺巨型魷魚的記載資料公開後,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注意。那份報告描述說那個怪物“有兩個腦袋,10隻犄角,犄角上有大約800多個紐扣狀物,每一個紐扣狀物裏都有一排牙齒,它有5.7米長,身體比一匹馬還大,有兩隻很大的眼睛。”

揭開神秘麵紗

丹麥動物學家約翰·傑皮特斯·斯丁斯特拉普是第一位對北海巨妖進行全麵研究的科學家。早在1639年就有關於巨型魷魚擱淺的記錄。斯丁斯特拉普作了考證,並且搜集了有關標本。

可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直至19世紀70年代,在加拿大紐芬蘭和拉布拉多海岸連續發生一係列動物擱淺事件後,才引起一些思想開放的科學家包括《美國自然科學家》編輯帕卡德的重視,並著手調查。

1873年10月,一名叫西奧菲利·皮科特的漁民和他的兒子在紐芬蘭省聖約翰附近的大鍾島水域碰到一條巨型魷魚,並砍下它的一隻觸角。皮科特告訴加拿大地質學委員會的調查員亞曆山大·默裏說,還有約3米長的觸角殘留在魷魚身上,他們所捕獲到的觸角長約7.5米。皮科特聲稱那隻魷魚十分巨大,大約18米長,1.5米至3米寬。之後,巨型魷魚的神秘麵紗被逐漸揭開。

巨型魷魚的捕食

巨型魷魚的兩隻捕食性長觸手上末端膨大,上有強大吸盤,而吸盤環上長有利齒,其他8條觸手上也有長利齒的吸盤,這使得獵物一旦被抓住就難以逃脫,而尖而有力的喙狀嘴以可怕的效率解決無助的獵物。但它們巨大的身軀無法讓它們變成無敵的動物。

相反,它們卻是抹香鯨最喜愛的食品,在死亡的抹香鯨胃裏常能見到難以消化的巨魷的喙,而且許多抹香鯨的身體上都有巨魷吸盤上利齒留下的圓圈狀傷痕。

巨型魷魚的交配

就像許多其它種類的魷魚一樣,雄性巨魷也不具備真正的陰莖。這些動物的10隻腕中,有一至兩隻兼性交器官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莖化腕,或者也被稱為是交接腕。一般雄性魷魚交配時,會把莖化腕伸到雌性魷魚的外套腔裏,將小小的精莢,直接送到雌性體內卵細胞的周圍。相反,巨型魷魚交配時使用的顯然是另一種不太溫柔的方法。

一隻大約15米長的雌性巨魷落入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漁民的網中,它身上有兩處小皮傷。科研人員在皮下發現了小小的精莢。看來,是一隻雄性巨魷硬是把這兩個盛滿精子的精莢,注射到了這隻雌性巨魷的皮下。其它種類的魷魚,往往在特殊的儲藏地,比如說在外套腔裏,或者是生殖器官周圍,儲藏幾個月的精子,而巨型魷魚看來卻喜歡有目的地直接儲藏在皮下。有了這一發現之後,學者們猜測,這些深海巨物的雄性,或許是使用它們的頜骨,或者是帶有鋸齒的吸盤,先在雌性的皮膚上,劃出小小的傷口,然而再把精莢存放進去。

在塔斯馬尼亞落網的這隻雌性巨魷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專家們猜測,巨型魷魚的這種皮下交配法,是用來保障後代繁殖的。在那沒有一絲光線的海底深處,或許交配對象之間打照麵的機會都不會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雌性巨魷還沒有發育成熟,一旦偶遇佳機,還是先交配再說。在身上收留一些精子,直到哪一天,有成熟的卵時,再讓它們受精。

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很有用處的。隻不過,那些精子後來究竟是怎樣從皮下儲藏室進入雌性的生殖係統與卵子會合的,科學家們還是不得而知。也就是說,巨型魷魚對於人類依然還有一團沒有解開的謎。

大王酸漿魷的發現

20世紀初,一種可以與巨型魷魚同日而語的新生物大王酸漿魷被曝光。科學家推斷它為群居捕食性動物,是典型的深海、寒海巨魷,它不僅比大王烏賊要大,同時也是更活躍的掠食者。

大王酸漿魷擁有漂亮的巨大圓鰭和世界上最大的眼睛,足有足球大,但它們的大腦卻很小,隻有30克,為人類的1/70,其呈圓環形,中間有食道穿過,有趣的是當它們吞噬較大的東西時,會對大腦造成損傷。它擁有烏賊中最大的“鳥喙”,輕易咬碎骨頭完全沒有問題。

大王酸漿魷的耳朵裏有很小的耳石,用於分辨方向,上麵有圓圈類似年輪,一圈代表一天。大王酸漿魷生長得快,死得也快,它們的壽命隻有450天左右。大王酸漿魷的血液呈藍色,肛門從腮部下麵穿過,有8條腕足,兩條觸手,長的為觸手,短的就是腕足,腕足上長有可360度旋轉的倒鉤,類似於老虎的利爪,最長可達0.08米,可以輕易在鯨脂中劃出0.05米深的傷口。雄性比雌性更罕見,雄性進化出精腕,向雌性體內注射精液。雌性的卵子直徑約為0.001米。發現的大多為雌性,主要分布於南太平洋圍繞南極大陸海域,偶爾向北方分布到南非外海。

捕獲的大王酸漿魷

2007年,新西蘭船員在南極羅斯海捕獲到了雌性未成年大王酸漿魷。這次大王酸漿魷活體的捕獲確是罕見。通常隻在抹香鯨或大型鯊魚腸胃中發現殘體。完整的個體樣本隻有幾次,但都是未成年的巨魷。科學家隻能憑這些樣本估計成年大王酸漿魷大約長達14米,但真正長得大的至今還沒有發現。

與大王烏賊的區別

大王酸漿魷與大王烏賊的主要差異在觸手的勾爪上。大王烏賊的觸手沒有勾爪,而是周邊附有硬質鋸齒的吸盤。大王酸漿魷具有巨大的遊泳鰭,但在身體與觸手的長度比例上則不如大王烏賊。同樣長度的大王酸漿魷與大王烏賊相比,大王烏賊的觸手長度會超過大王酸漿魷。兩者的共同點:體色都是紅褐色。

在線小知識

加那利群島,位於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上,非洲大陸西北岸外火山群島。東距非洲西海岸約130千米,東北距西班牙約1100千米。由特內裏費、大加那利、拉帕爾瑪、戈梅拉等島嶼組成。

長白山天池怪獸

天池的地理環境

長白山坐落在我國吉林省東南部中朝兩國交界的地方。它是由火山噴發的熾熱岩漿冷卻後堆積而成的,屬於一座多次噴發的中心火山或複合火山,外觀呈圓錐狀。錐體中央的噴火口形如深盆,積水成湖,此湖即是聞名遐邇的火山湖,也叫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天池水麵海拔2155米,麵積9.2平方千米,湖內最深處達312.7米,平均水深204米。它的水溫終年很低,夏季隻有8度至10度。從科學角度來看,這裏自然環境惡劣,水溫較低,地處高寒,浮遊生物很少,水中存在大型生物的可能性不大。

天池湖麵現怪獸

然而,1962年8月卻有人用望遠鏡發現天池水麵有兩個怪物在互相追逐遊動。18年後即1980年8月21至23日,又有人再次目睹了水怪的出現。

8月21日早晨,作家雷加等6人在火山錐體和天文峰中間的寬闊地帶發現天池中間有喇叭形的闊大劃水線,其尖端有時露出盆大的黑點,形似動物的頭部,有時又露出拖長的梭狀形體,好似動物的背部。

22日晨,五六隻水怪又突然出現在湖麵上,約40分鍾後才相繼潛入水中。

23日,5隻怪獸又出現在距目擊者40多米的水麵,水怪有黑褐色的毛,頸底有一白底環帶,寬約0.05米至0.07米,圓形眼睛,大小似乒乓球。驚慌的目擊者邊喊邊開槍,可惜都未擊中,怪獸潛水而逃。

科學家們的猜測

1981年7月21日,朝鮮科學考察團在池中發現一隻怪獸。他們依據觀察和攝影資料,判斷怪獸是一隻黑熊。我國一位科學工作者提出質疑,認為人們所見的水怪與黑熊的形態有很大區別,並且黑熊雖然能遊泳卻不善潛水,因此黑熊並不能解釋“天池怪獸”之謎。於是有人又提出怪獸很可能是水獺。水獺身體細長,又善潛水,能在水下潛遊很長距離。它為了覓食而進入天池,被人們遠遠看見,加上光線的折射,動物被放大,於是成了人們傳說中的天池怪獸。

曆史上發現怪獸的記錄

《長白山誌》記述:1903年4月,行路人徐永順雲,其弟複順隨至讓、俞福等人,到長白山狩鹿,追至天池,“適來一物,大如水牛,吼聲震耳,狀欲撲人,眾皆懼,相對失色,束手無策。俞急取槍擊放,機停火滅。物目眈眈,勢將噬俞,複順腰攜六輪小槍,暗取放之,中物腹,咆哮長鳴,伏於池中。半鍾餘……池內重霧如前,毫無所見。”

1908年,奉吉勘界委員劉建封在《長白山江崗誌略》中記述:“天池中有一怪物浮出水麵,金黃色,頭大如盆,方頂有角,長項多須,獵人以為是龍。”

1962年8月中旬,吉林省氣象器材供應站的周風瀛用雙筒望遠鏡發現天池東北角距岸兩三百米的水麵上,浮出兩個動物的頭,前後相距兩三百米,互相追逐遊動,時而沉入水中,時而浮出水麵。有狗頭大小,黑褐色,身後留下人字形波紋。一個多小時後,潛入水中。

1976年9月26日,延吉縣老頭溝桃胡鄉苗圃主任老樸和苗圃工人,以及外來的解放軍同誌共二三十人,在天文峰上看見一個高約兩米、像牛一樣大的怪獸伏在天池的岸邊休息。此時,大家驚訝地大喊大叫起來,怪獸被驚動,走進天池,遊到接近天池中心處消失。

1980年8月23日,吉林省氣象局兩位同誌從山上下至天池底端,在距池邊隻有30米處,有5隻怪獸頭部和前胸昂起,頭大如牛,體形如狗,嘴狀如鴨,背部黑色油亮,似有棕色長毛,腹腔雪白的動物。他們邊喊邊開槍,均未擊中,怪獸迅速潛入水中,不見蹤影。

1999年的一則報道說,當時有目擊者拍下了怪獸現身的照片,相距兩三千米遠,雖然拿著50倍的望遠鏡,但是看到的怪獸也隻是小白點或小黑點,不過,相對山峰的倒影有明顯移動的波紋,可以看出是活動的生物。

不同的科學觀點

對天池水怪持否定態度的人認為,天池形成的時間並不長,最後一次噴發距今隻有近300年,是不可能有中生代動物存活的,況且池中缺少大型動物賴以生存的必要的食物鏈,無法保證此類大動物的食物來源。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天池中常有時隱時現的礁石從水中浮現,也如動物一樣有時把頭伸出水麵,有時沉入水中。還有火山噴出的大塊浮石,它在水中飄浮,在風吹下一動一動地在水麵浮動,遠遠看去如動物一樣在水中遊泳。

許多目擊者產生的是不是錯覺?長白山天池怪獸是否存在?近百年來,“天池怪獸”一直是天池的奇怪現象,被傳得沸沸揚揚、神乎其神,留下了許多懸念,令人費解。

在線小知識

2011年7月22日,遼寧省大連某高校的一名教師在天池遊玩時,意外地拍到了傳說中的天池怪獸。這天,一名學生也拍到了類似畫麵。怪獸在天池中頭部露出水麵,頭上隱約有兩個角。

新疆喀納斯湖怪

喀納斯湖的奇觀

喀納斯湖是一個坐落在新疆北部阿爾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自然景觀保護區總麵積為5588平方千米。喀納斯湖是我國有名的“變色湖”,湖麵會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變換顏色,晴天深藍綠色;陰雨天暗灰綠色;夏季炎熱的天氣裏湖水會變成微帶藍綠的乳白色。

喀納斯湖有幾大奇觀,一是千米枯木長堤,這是喀納斯湖中的浮木被強勁穀風吹著逆水上漂,在湖上遊堆聚而成的;二是據說湖中有巨型水怪,常常將在湖邊飲水的馬匹拖入水中,這給喀納斯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也有人認為是當地特產的一種大紅魚在作怪。

據當地圖瓦人民間傳說,喀納斯湖中有巨大的怪獸,能噴霧行雲,常常吞食岸邊的牛羊馬。這類傳說,從古到今,綿延不斷。

近年來,有眾多的遊客和科學考察人員從山頂親眼觀察到巨型大魚,成群結隊,掀波作浪,長達數十米,在湖中漫遊,一時間把“湖怪”傳得神乎其神,為美麗的喀納斯湖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遊客的神奇偶遇

一天,一名遊客說,她和朋友在喀納斯的半山腰,看到水裏有兩個很亮的光點,一閃一閃的。她想起喀納斯有水怪的事,就叫來她的朋友去看個究竟。她們一起向湖心看,真的有東西在遊,共有4條,從喀納斯一道灣方向往二道灣方向遊去,遊過的水麵劃出兩道長長的水紋,頭一會露出水麵,一會又沉至水裏。最大的至少有7米,小一點的也有5米多。她還拿出相機拍下了照片。

神秘湖怪的魅力

新疆大學生物係的一位教授是最早關注喀納斯水怪的專家。他認為目擊者看到的水怪,有可能是一種體型巨大的魚。資料顯示,很早就有人傳說在喀納斯湖目擊到水怪。

1980年,專家們曾在湖麵上布置了一個上百米長的大網。可第二天早晨,大網消失得無影無蹤。起初,他們首先想到了是水流作用,順著下遊方向找了兩天一無所獲。當他們向上遊前進時,在放網處上遊2000米的地方發現了那個巨網,好不容易把網拉上來後,發現網上的網漂已經像棗子一樣表麵褶皺,體積有所縮小,明顯是深水極大的水壓造成的,說明網被拖拽到了數十米的湖底。同時他們發現,網上捕獲了很多小魚,而且有一個巨大的破洞。這些情況證明水中肯定有大體積且力量較大的生物。

專家的說法

新疆大學生物係的專家考察後推斷,所謂湖怪其實是那些喜歡成群結隊活動的大紅魚。這是一種生長在深冷湖水中的“長壽魚”,其壽命最長可達200歲以上,而且行蹤詭秘,沒有經驗的人是很難捕捉到它的。但當地的圖瓦人並不相信這種說法,在他們的傳說中,湖怪能吃掉整頭牛。但湖怪到底長什麼樣,誰也說不清。

他們的前輩還有過兩次捕捉湖怪的嚐試,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所以至今圖瓦人不到湖裏打魚,也不在湖邊放牧。神秘莫測的喀納斯湖怪自20世紀80年代揚名海內外之後,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深深地吸引著喜愛探秘的遊客。

越來越多的遊客不遠萬裏慕名來到風景如畫的喀納斯湖,希望一睹水怪的模樣。至今,水怪之謎一直沒有揭開。

湖怪的科學考察

新疆喀納斯湖怪考察活動於2005年7月進行。在7日至8日,在相距不到17個小時的時間裏,喀納斯湖怪兩次出現在湖麵上,當時有部分遊客拍下了湖怪在水麵遊動的畫麵。據目擊者說,喀納斯湖怪長度目測約10米左右。

為了弄清湖怪的真實麵目,參加此次考察的潛水隊員采用先進的美國設備,潛入喀納斯湖的水深極限。早在2004年7月,潛水隊員曾在喀納斯湖進行過潛水試驗,但下潛20米後就發現存在危險。因為湖水大都為冰雪融水,水溫極低,人體難以承受。

新疆大學生命科學院的一位退休教授認為,喀納斯是否有湖怪不值得炒作。所謂的湖怪就是大紅魚。而喀納斯湖屬北冰洋水係的高山湖,大紅魚有可能生長得比較大,但到底有多大誰也不能亂說。他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

在線小知識

關於喀納斯湖怪狗頭魚的傳說:2001年,一些攝影家到喀納斯采風。一天,專心於藝術創作的攝影家們聽到有人喊,扭頭一看,湖怪正從水中探出巨大的頭顱。由於來得突然,來不及拍下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