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中期,在法國的格勒諾布爾,一位叫杜·普瑞茲的瑞士士兵偶然發現了一個古墓的入口。當這個年輕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進入古墓後,他並沒有發現任何他想要的金銀珠寶。不過,讓他更驚訝的是在這與世隔絕的墳墓中,竟然還有一盞正在燃燒的裝在玻璃罩中的燈。

驚異之餘,他把這盞神秘的燈送給了修道院。修道院裏的僧侶們同樣目瞪口呆。這盞燈至少已經燃燒了千年。他們像寶貝一樣保存著它,可惜的是,幾個月後被一位老僧侶不小心摔碎了。另一件趣事發生在英格蘭,一個神秘的不同尋常的墳墓被打開了。打開這個墳墓的人發現,在墳墓拱頂上懸掛著一盞燈,照亮了整個墓室。

當這個人往前走時,地板的一部分隨著他的走動在顫動。突然,一個身著盔甲原本固定的雕像開始移動,舉著手中的某種武器,移動到燈附近,伸出手中的武器擊毀了這盞燈。這個寶貴的燈就這樣被毀壞了。

長明燈的存在之謎

古人的目的一次又一次地達到了:燈的奧秘被嚴密地保守著,再也沒有後人知道。這種不尋常的燈代表著遠古的高科技嗎?我們的祖先如何發明出這些永不熄滅的燈?

不熄之火最早出現在各種神話故事中。據說這種不熄的火光是天宮之火,是普羅米修斯把它偷偷帶給了人類。總之,人類由於機緣湊巧,知道了這個秘密。也許是某位先哲把它傳給了人類的,就如神農氏教會了人類種植農作物、有巢氏教會了人類建造住所。

根據古埃及、希臘和羅馬等地的風俗,死亡的人也需要燈光驅逐黑暗,照亮道路。因此,在墳墓被密封前,習慣於放一盞燈在裏麵。而富貴榮華之家就要奢侈一些,放上一盞不熄的燈,永遠為死者照亮。

製造不熄的燈,古人是否輕車熟路?其實並非如此。一般平民的墓穴裏都沒有這種燈。不過,並不富貴奢華的古代煉金術士的墓穴裏也會出現這種燈。

1610年,一位叫洛斯克魯茲的煉金術士的墳墓在他死後120年被挖掘開,人們發現裏麵也亮著這樣一盞不熄的燈。於是人們懷疑古時的煉金術士和鑄工懂得製造這種長明燈的技術。難道不熄的燈光與金屬有關?

一部分人認為,世界各國有關長明燈的記錄足以讓人肯定,確實存在這樣一種不熄的燈,或者長久燃燒的燈,隻是技術失傳,我們現在的人無能為力。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雖然有那麼多有關長明燈的記錄,但現實中並沒有一盞長明燈擺在眾目睽睽之下,而且這種燈的能源問題嚴重違背能量守恒定律,因此這種不熄的燈應該不存在。還有許多人認為,這也許是古人在書中開的一種聰明的玩笑。

如果長明燈真的存在,那麼它們的能量來源是什麼?要知道,千百年長久地燃燒,若是普通的煤油燈,就要耗費多少萬升的煤油。難道它們的燃料能夠不斷補充?

中世紀以後,許多思想家曾經試圖用補充燃料的方式製造一盞長明燈,即在燃料將耗盡時,快速補充燃料。但是沒有一個實驗成功過。即使利用現代的燃料連續補充技術,製造一個千百年長明的燈,也不太現實。還有一些人大膽推測,這種燈就是使用電的燈,燈碗裏那看似燃料的液體可能就是用來導電的汞,所以“燃料”看起來永不見少,這種用電的燈也不會怕風吹雨打。

如果神燈真的是用電能點亮,那麼電能是如何產生的?難道廟宇或古墓中安裝有能夠發電的機器嗎?要做到一勞永逸地不斷供應電能,隻有太陽能發電可以做到。

在線小知識

13世紀,法國人傑徹利擁有一盞燈,沒有任何油或燈芯。通常,他把燈放置在房間的前廊。他發明的一種放電按鈕裝置,能夠放出一股電流到門上的鐵把手,當他按下按鈕時,閃亮的藍色火花就會突然冒出來。

韓國古墓中的女幹屍

發現古墓中的女幹屍

2003年11月,韓國大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公布了對他們去年發現的一具400年前的女幹屍的初步研究結果。

這具幹屍是在為埋葬新的死者挖掘墓坑時被偶然發現的。這對當地的考古學界來說是一個不小的發現。

研究人員被幹屍的特殊情況震驚了!這具幹屍的肉體、內髒、骨骼甚至子宮內尚未出生的胎兒都保存得相當完好。

女幹屍的身世之謎

這具棺木自從埋葬後就一直沒有打開過,裏麵有70餘件衣服和裝飾品,包括死者日常生活用品,如梳子、鞋、縫紉用具、假發等。棺材裏還發現了幾封信,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韓國文字手寫稿。

棺材上還貼有“家之棺”的標簽。一封信上寫著當時李姓國王的一個情婦的名字,最特別的是這封信的一頁上記下了死者去世的年月:“1566年12月,陰曆十月”。

對16世紀服飾和喪葬習俗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包括特殊的埋葬方法和棺木的製造組裝方法。盡管如此,另外一些問題還遠遠沒有答案。

棺材裏的女人到底是誰?根據對屍體的醫學檢查,她大概25歲,在偶然的一次回娘家時,死於難產。根據她寫的信,她可能是王後哥哥的一個孫女。但是,她死後並未遷回到丈夫那裏安葬,可能證明了它的另外一種身份,她有可能是她父親的情婦生的女兒。

女幹屍保存完好的秘密

這具幹屍最吸引人的秘密是,她在430多年的時間裏沒有自然腐爛並且保存相當完好。

盡管現在就要求研究給出合理的答案是太早了,負責幹屍解剖的韓國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病理學者博士還是謹慎地提出了自己的解釋。

這具女幹屍之所以能夠保存得如此完好,是死者死時的氣候條件和早期的埋葬習俗共同作用的結果。

正是12月寒冷的氣候和死者厚厚的棉裝的包裹,在死後的3個月裏有效地阻止了細菌的入侵。

雙層結構的棺木,並且塗有一層石灰泥,完全阻止了氧氣的進入。

死者的衣物產生的一種酸性物質使棺材內厭氧細菌的含量增加,使屍體不會腐爛並且保存完好。

韓國人在死者心髒部位發現了厭氧細菌的孢子。這為解釋屍體自然木乃伊化提供了重要線索。而酸性的土壤、變化無常的氣候,尤其是沒有用人工方法保存幹屍的傳統,使韓國成為不是一個木乃伊幹屍的多發現區。

女幹屍的研究價值

這一發現將改變對早期李朝文化和埋葬習俗的傳統看法,並且能夠提供了解人類屍體自然木乃伊化過程的關鍵性信息。這是在木乃伊幹屍被列為韓國學術研究的一個專門課題後的第二次重大發現。2001年,發現了一具350年前的幹屍,韓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對其進行了研究。

韓國大學博物館最近出版了一年來對這具女幹屍研究的兩卷論文集,包括考古學研究、醫學研究、地理學研究和傳統喪葬習俗研究等幾方麵的研究論文。

韓國大學博物館館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作為第一次由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共同研究的課題,對這具幹屍的研究將大大提高我們對早期李朝人們日常生活和文化的認識。”

在線小知識

最近,考古學家在韓國挖掘發現了一具500多年前木乃伊,在墓室中發現了最寶貴的物品——手提包。韓國首爾民族文化研究協會人員認為,這位女性死者是高級政府官員的妻子,她生活在16世紀的朝鮮。

尼雅古墓裏的千年幹屍

發現墓地裏的千年幹屍

幹屍,過去稱作“木乃伊”。其實,幹屍與木乃伊有所不同。木乃伊是人工製作,幹屍是自然形成。

在尼雅遺址的古墓中,經常發現幹屍,成為尼雅的一絕。

而且尼雅遺址發現的幹屍,屍體沒有經過任何防腐的處理,完全是靠自然條件形成的。

1993年,在尼雅考察中,在佛塔營地以北的墓地,發現了3口“獨木棺”,棺中的屍體都程度不同地變成了幹屍。

在弓形的獨木棺中,躺著一個妙齡少女。她屈肢側臥,穿的衣服清楚可見,內穿絲絹襯衣,外罩紅色羊毛短裙,屍體大部分完好,被考察隊稱之為“紅衣少女”。

在佛塔營地以東的另一個墓地,也發現了幹屍。其中,有一具女屍保存較好,她黑發披肩,眉目清秀,細長的柳葉眉,仿佛剛剛描過,是一個20多歲的女青年。麵部的肌肉變化不大,似有彈性;另一具男屍,胸腔以下已經爛掉,但是頭顱保存尚好,長得濃眉大眼,胡須尚在,一頭黑發依然如故,是一個中年人。

尼雅幹屍形成的原因

尼雅為什麼有這麼多幹屍?屍體的腐爛,是細菌微生物作用的結果。細菌微生物的存在和活動,必須具備一定的溫度、濕度和空氣。但是,特別幹燥的地方和沒有空氣的地方,細菌微生物就難以生存。

尼雅地區古代幹屍的存在,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幹燥的氣候所造成的。

由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異常幹燥,屍體在烈風、強光、高溫的作用下迅速脫水。於是屍體都呈現幹癟的狀態,體瘦如柴,皮層收縮,緊貼骨架,這是屍體脫水的結果。

在細菌微生物沒有產生以前,屍體立即完全脫水,便使細菌微生物失去了生存的條件,於是,屍體變成幹屍保存了下來。除屍體以外,尼雅地區其他的文物能夠完整地保存到今天,都與極端幹燥的氣候有關。

屍體保存程度不一的原因

尼雅墓葬中的幹屍是眾多屍體中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屍體完全腐爛掉,隻剩下白骨和黑發。同在尼雅地區,為什麼屍體會如此不同呢?這其中還有許多的原因。

塔克拉瑪幹沙漠,總的來說氣候非常幹燥,降雨量很少,但是,每年的降雨量並不完全相同。

據現代氣象學家的考察研究,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年平均降雨量隻有25至50毫米,然而有的年份一天的降雨量卻達252毫米,最多時竟達到735毫米。

在降雨量少的年份,埋葬的屍體就容易變成幹屍;降雨量多的年份,埋葬的屍體就容易爛掉。在一年之中,是幹季埋葬還是濕季埋葬,對於屍體的保存也有不同的影響。

就每具屍體的具體情況而言也不完全相同。在相同的氣候條件下,肥胖的人體內含水量比較高,就容易腐爛;幹瘦的人體內的含水量比較低,就不容易腐爛。

在墓地現場觀察的結果表明,同一具屍體的不同部位,保存的結果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屍體胸腔、腹腔完全爛掉,而頭顱和四肢卻保存較好。這是因為胸腔和腹腔中的含水量比頭顱、四肢要多的緣故。

上述種種原因,使古代尼雅墓葬中的屍體出現了千差萬別。有的屍體變成了幹屍,有的屍體完全爛掉,有的屍體是半具幹屍,千姿百態。

在線小知識

2011年11月,秘魯一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雷納托·達維拉·裏克爾姆發現兩具疑似外星人的幹屍。其中一具幹屍的頭骨巨大,直徑為0.5米,其深陷的眼窩比正常人大很多,嘴部長有兩顆巨大臼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