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空
人類的祖先是誰?生命是從哪兒來的?又是如何發展的?人類有過毀滅與重生嗎?人類文明曾被毀滅過嗎?這發生在遠古時空的事亦真亦幻,迷霧重重,真相到底是什麼?
人類祖先之謎
骨頭的重要意義
1856年8月的一天,在德國西北部的尼安德特河流域,一個工人在石灰岩礦裏發現了一些骨頭,他以為是穴居熊的骨頭,就把它收好並拿給約翰尼·佛羅特看。佛羅特是當地的小學教師,一個熱心的自然曆史學家。佛羅特立刻意識到,這個發現遠非熊的骨頭。它的頭骨和人的頭骨差不多大,但形狀不同,其前額低平,眉骨隆起,鼻子大而突出,門牙很大,後腦勺突起。從所發現的骨骼來判斷,它的身體也和人相似,可能比一般的人要矮小和粗壯。
佛羅特認識到,這些骨頭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們是在遠古時代的地質沉積物中被發現的。這位小學教師與附近波恩大學的解剖學教授赫爾曼·沙夫豪森取得了聯係。他同樣認為這些骨頭很特別,正像他後來所描述的,“這是一個還不被人們所知的自然存在物”。
沙夫豪森相信,這個工人所發現的確實是一個新的,或者說相當於人種類型,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尼安德特人。沙夫豪森甚至推測,尼安德特人是現代人的古老祖先。
尼安德特人體形特征
根據現有資料判斷,尼安德特人骨骼粗大,肌肉發達,但個子不高,男子隻有1.55米至1.56米。由於身體較矮,脊椎的彎曲也不明顯,因此他們很可能是彎著腰走路,跑步時身體略微朝向地麵。
尼安德特人頭骨的特征是:前額低而傾斜,好像向後溜的樣子,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尼安德特人的腦部已經非常發達,腦容量約達1000毫升。尼安德特人使用較為進步的打製石器,過著狩獵和采集的生活。這表明,當時的人類在同大自然界的鬥爭中,自身已有了較大的發展。
自從1856年人們第一次發現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以來,尼安德特人一直是一個吸引公眾興趣的謎,對尼安德特人的各種猜測一直不斷。從許多方麵來看,尼安德特人都可稱得上是原始人類研究中的恐龍。
與恐龍一樣,尼安德特人也是突然之間銷聲匿跡的,他們消亡的原因也一直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但是,一些人對尼安德特人有許多的誤解,他們往往被看作陳舊過時的化身,被誹謗為因智力不足以應付環境的變遷而導致滅亡的低等人種。而實際情況是尼安德特人非常成功地麵對氣候挑戰的時間至少有20萬年,比延續至今的現代智人還要長12.5萬年~15萬年。
科學家的分歧
當時最著名的病理學家魯道夫弗吉爾在仔細檢查了這些骨頭後宣布,它們屬於一種普通人類,也就是一種遭受了某種異常疾病的人類。其他專家都讚同此種說法。
19世紀末,大部分科學領域開始盛行達爾文主義。一些科學家,如法國的加布裏埃爾·德·莫提裏特再次查看了這些骨頭,並堅持認為現代人類是從尼安德特人進化而來的。在法國、比利時以及德國發現的更多的尼安德特人遺骸也為此提供了依據。這些化石可以追溯到3.5萬年前,這樣,認為他們是病人或現代人的說法就站不住腳了。
但是,以另一位法國人馬塞林·鮑爾為首的大多數科學家仍堅決拒絕承認尼安德特人是人類的祖先。鮑爾雖然承認這些骨骼可能很古老,但他並不認為與人類有關。
鮑爾辯駁道,與其說這個屈膝、粗頸、彎背的尼安德特人像人類,倒不如說它更像猿猴。他認為,如果現代人類與尼安德特人有任何關係的話,唯一可能的是,不管我們真正祖先是誰,都不可能是這個退化物種。
皮爾頓人是人類祖先嗎
直至20世紀,鮑爾的追隨者還把尼安德特人排除在人類祖先之外。原因在於他們能夠提出自己的一種祖先的候選人,這就是發現於1912年的著名的皮爾頓人。
一位名叫查爾斯·道森的業餘化石搜尋者在英格蘭一個名為蘇塞克斯的工地裏發現了皮爾頓人骸骨,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轟動。但與尼安德特人不同,皮爾頓人的腦殼在很多方麵都與現代人相似。雖然像猿猴一樣的下巴看起來有些原始,但是他們頂部平平的牙齒更增加了人類的特征,這就是鮑爾因此寧願承認皮爾頓人為自己祖先的人類。
問題在於皮爾頓人是一場騙局。有人把一個現代人的頭骨與一個猩猩的下巴骨合在了一起,然後把它們弄汙,牙齒被銼平,使它們看起來好像很古老,使研究者們陷入圈套。直至1953年,科學家們才想到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牙齒,牙齒的頂端被銼過的痕跡清晰可見。
在線小知識
尼安德特人是出現在歐洲的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後,約60萬年前在歐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於約30萬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名稱是因其化石發現於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尼安德特河穀。
海猿是人類的近祖嗎
人類起源時間
達爾文的進化論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話,19世紀以後,一直被人們奉為聖典。雖然說進化論是人類偉大的發現之一,但它也有不完備的地方,試看根據進化論列出的人類起源時間表:
古猿:生活於800萬年至1400萬年前。
南猿:生活於90萬年至400萬年前。
猿人:生活於20萬年至120萬年前。
這裏有兩個空白期:古猿與南猿之間空缺400萬年,南猿與猿人之間空缺20萬年。所謂空白期,就是沒有發現這一時期的化石。相比而言,400萬年的空白期更引人注目。
海猿學說提出
有的學者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說來解釋這一段時間的化石空白,這個學說就是海猿說。
1960年,英國的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化石空白期人類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陸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人類進化史中,存在著幾百萬年的水生海猿階段。哈代提出:地質史表明,400萬年前至800萬年前,在非洲的東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區被海水淹沒,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進化為海猿。
幾百萬年後,海水退卻,已適應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陸地。它們在水中生活進化出兩足直立,控製呼吸等本領,為以後的直立行走,解放雙手和發展語言交流等重大進化步驟創造了條件。
海猿說的提出是根據人的許多生理學方麵的特征,這些特征在別的陸生靈長類動物身上都沒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性哺乳動物身上卻同樣存在。
作為這一論斷的根據,哈代列舉了人與猿猴之間的許多不同點,這些不同點大部分和水有關。
例如,猿猴厭惡水,而人類嬰兒幾乎一出生就能遊泳;猿猴不會流淚,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如儒良,即“美人魚”有眼淚。
人類是唯一能以含鹽分的淚液來表達某種感情的靈長類動物,這可能和人類早期在海洋中的經曆有關。從身體的結構看,人的軀體絕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動物相同;人和海豚有皮下脂肪,猿猴卻沒有;人的脊柱可以彎曲,適合於水中運動,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後彎的。
人類喜歡吃魚、貝類等水生生物,而猿猴則不。魚類中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對大腦發育有益。國外一位著名營養生物化學權威曾指出,人之所以進化到現在的程度,食用魚是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人在潛水時,體內會產生一種稱為“潛水反應”的現象,即肌肉收縮,全身動脈血管血流量減少、呼吸暫停、心跳也變得緩慢。
此時,飽含氧氣的血液不再輸入到皮膚組織、骨骼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維持生命最重要的機體中心大腦和心髒,使它們的細胞得以在幾十分鍾的時間不致死亡。
這種現象與海豹等水生動物的潛水反應十分相似。綜合這種特性,哈代斷言:人由海洋哺乳動物進化而來,上岸的成為人類,沒上岸的被叫作海怪。
人類對食鹽的需求量
在研究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控製體內鹽分平衡的生理機製後發現,在這一方麵人類與所有陸生哺乳動物不同,而與水獸相似。動物缺鹽時,食欲銳減,對食鹽的渴求抑製了其他生理欲望。然而,一旦滿足了它們對食鹽的需要,多餘的食鹽就再也不能引起它們的興趣。動物對自身食鹽的需要量有精確的感覺,它們攝入食鹽也極有分寸。
然而,人類對食鹽的需求量是沒有感覺的,攝入食鹽也毫無分寸。
例如,一些生活在美洲印第安部落的人生來就厭惡食鹽。而日本和西方的一些國家,人們攝入的食鹽量超過健康需要量的15倍至20倍,達到了危害心血管係統的地步。
人類不具備別的陸生哺乳類動物那種對食鹽攝入精細的調節本領,體內缺鹽不產生渴求,攝入食鹽過多也不能自我控製,而這一特性與生活在海洋中鹽分充足的水獸相似。
在線小知識
雄性猿猴與雌性猿猴的交配是倚伏於背部進行的,而大部分海洋哺乳動物,是麵對麵進行的。有趣的是,海豚生產時也像人那樣,是由充當接生婆的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兒,這和猿猴也不一樣。
非洲東部的原始部落人
封閉的馬賽族
非洲東部受到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很多地方一直處在非常封閉的狀態,在那裏生活著許許多多的原始部落。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服飾特點,甚至還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形成了各部落不同的曆史和文化。在埃塞俄比亞南部地區,奧莫低穀地區,還有肯尼亞地區等很多地方至今仍有部落保持著最原始的生活狀態和最傳統的文化習俗。
生活在肯尼亞的馬賽族是當地的一支土著部落,他們主要分布在肯尼亞南部地區,在坦桑尼亞北部的草原地區也有一些分支,他們說的是馬賽語,部落相信萬物有靈。
現在的馬賽人有50多萬,他們是尼羅河遊牧民族的傳承者。雖然他們的生活還是很貧苦,仍然住在又黑又矮的茅草屋裏,但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正在逐漸地改變。
馬賽人是什麼樣的
馬賽族的男子身材高大,長相也很英俊,被稱為西方殖民者眼中“高貴的野蠻人”。他們的主要食物是牛羊肉以及奶,玉米粥也是他們的主食之一。
他們生活的地區經常會有獅子、大象和豹子等野獸出沒,常年和野獸共生共存,這使他們和野獸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平時並不相互幹擾。
馬賽人從不透露他們的牛羊數目,他們生活的村子就像軍營,居住很集中。他們的屋子很低,因為沒有窗戶,屋子裏的光線很不好。
馬賽人喜歡穿鮮紅的長袍,據說可以驅獸防身。
對於牧人來說,紅色就像火焰一樣,是力量的象征。
馬賽人是世界上最能行走的人,他們經常步行去離部落10多千米之外的市場,也會為了給自己的牛羊尋找美味的牧草,走上幾天幾夜。這也許是由於長期的遊牧生活鍛煉了他們。他們是東非地區現存的最有特色的少數民族之一。
現在的馬賽族
馬賽人曾流傳著一個古老說法:“我們右手持長矛,左手持圓棍,就不能再拿書本了。”但隨著時代變遷,很多馬賽人的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