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臀目恐龍1
蜥臀目是恐龍兩大目之一,從三疊紀晚期開始,蜥臀目恐龍開始出現,它們與鳥臀目的演化支分開個別演化,其所生存的時代一直延續至白堊紀時期結束為止。
腕 龍
腕龍的頭部
腕龍與其他恐龍有區別,它有著非常小的腦袋,顯得不是那麼聰明,頭顱骨有著非常密的小孔,主要是幫助減輕頭部重量。它有長長的脖子,能夠吃到樹梢處的嫩葉。口部較長,但顯得低矮,頜部結實並且厚重,牙齒呈竹片狀,有利於咬碎植物。它的鼻子長在頭頂上。恐龍化石上頭頂上的丘狀突起部位,就是它的鼻子。
腕龍的身軀
身軀龐大,體長24米,重達8萬千克,相當於5頭非洲大象的體重,可以看出它的身體過於笨重。腕龍主要依靠粗壯的四肢來支撐身體,肩膀離地大約5.9米,而頭抬高時,離地麵大約有12米,相當於4層樓的高度。由於它的前腿比後腿長,使得肩部高聳,而臀部很低,看上去身體向後傾斜,這與長頸鹿很相像。
腕龍的四肢
主要以四肢行走。前肢比較長,一個成年人的高度也隻能夠到它的膝蓋。後肢短粗,每隻腳有5個腳趾,前腳的第一趾及後腳的前三趾,都長有銳利的爪子。
腕龍的生活方式
腕龍是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北美的美國和歐洲的葡萄牙地區。它們喜歡集體生活,並且經常成群結隊而行。別看它們個子大,膽子卻非常小,食肉恐龍一來,它們就紛紛跑進水裏躲藏起來了。這些恐龍都是吃植物的,由於身體太重都是四足支撐。盡管這樣,行動依舊不便,隻好在有水的地方活動,靠水的浮力來減輕一些體重,同時也躲避食肉恐龍的襲擊。平時,隻有產蛋、轉移湖泊時才到岸上來。
據估計,腕龍一天要吃掉1500千克植物,相當於現在大象10天的食量,由此可見它的食量非常大。而且,它在吃東西時,也從來不咀嚼,直接將食物整塊吞下既可。待某一地區的食物不足時,它們就會集體遷徙尋找新的生存地。
產蛋與育子
腕龍在產恐龍蛋時從來不做窩,它喜歡一邊走路一邊產蛋,這樣它產的恐龍蛋就形成了一條線。另外,腕龍不是一個好的母親,恐龍蛋孵出幼龍後,它從來也不去照看哺育。
兩個腦袋之謎
腕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也是最重的恐龍之一。它前肢巨大,脖子酷似長頸鹿的脖子。它是當前有完整骨架的恐龍裏個子最高的一個。現代人的頭頂隻能夠到這種龐然大物的膝蓋。
令人奇怪的是擁有巨大的身軀、很長的脖子的腕龍,卻長著一個很小的腦袋。我們知道,頭腦是指揮身體行動的“司令部”,腦量很少的話是不能協調身體運動的。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腕龍的中樞神經係統在腰部變大、膨脹,形成一個神經節,替大腦分管內髒和四肢的運動。也就是說,有一個巨大、強健的心髒不斷將血液從腕龍的頸部輸入它的小腦。
也有人認為,它也許有好幾個心髒來將血液輸遍它龐大的身體。這就是專家們所稱的腕龍有“第二大腦”和“恐龍有兩個腦袋”的來曆。
偏食樹葉之謎
研究表明,腕龍是草食性恐龍,它的主要食物是樹葉。也許人們有個疑問,既是食草,為何又專吃樹葉呢?這要從它的身體結構說起。腕龍的肩膀離地就有5米多,當它的頭抬起舉高時,離地麵則有10多米,這樣就隻能覓食高樹梢的枝葉對它才有利。
但也有科學家認為它不會讓腦袋抬舉太久,因為那將會使血液很難輸送上去,所以,也不排除會低頭吃其他植物的可能。
在線小知識
腕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也是最重的恐龍之一,也是所有恐龍中最聞名的恐龍之一。它的前肢巨大,脖子酷似長頸鹿的脖子。腕龍是已發掘出有完整骨架化石裏的個子最高的一種恐龍。
梁 龍
梁龍的頭部
腦袋纖細小巧,脖子細長,約7.5米,臉部比較狹長。鼻孔顯得很特別,長在頭頂上。牙齒都非常小,嘴前部的牙齒有些扁平,可以更好地切斷枝葉。但嘴部兩側及後部無牙齒,因而它隻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進食時從來不咀嚼,而是直接將食物囫圇吞下去。
梁龍的身軀
全長27米,是恐龍世界中的體長冠軍。由於背部骨骼較輕,使得它的身軀瘦小,隻有1萬千克重。四肢粗壯,其前肢比較短粗,後肢比較粗長,所以它的臀部比較高;每隻腳上有5個腳趾,其中的一個腳趾長著巨大而彎曲的爪子。
尾巴長約13.4米,像一條長長的鞭子,並且能夠彎曲。不僅可以作為武器抵禦敵害,也可以趕走小動物。當梁龍用後腿站立時,它的尾巴可以支持身體的重量,這樣就方便用巨大的前肢來自衛。
梁龍的骨架
從其纖細、小巧的腦袋到其巨大無比的尾巴頂稍,梁龍的身體由中軸骨骼連接著,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脊椎骨。脖子比較長,大約由16塊脊椎骨組成。胸部和背部相對較少,隻有11塊。在尾部卻有大約70塊尾椎骨,其尾部中段的尾椎骨能夠著地,並能輕鬆地支撐起身體。
梁龍的生活方式
梁龍是侏羅紀晚期中的一種恐龍,統治北美洲達1000多萬年。有些古生物學家曾經指出,它生活在湖泊中,依靠水的浮力來支撐身體,長長的頸部是為了將鼻孔伸出水麵呼吸。
古生物學家研究化石後證明梁龍在陸地上生活,以高大樹木頂端的嫩葉為食,因為它的頸能夠抬到離地10多米高。由於梁龍要進食大量的食物,又沒有用來咀嚼食物的牙齒,所以它會吞食卵石以幫助消化。當它把某一區域的食物吃完後,就會遷徙到植物生長茂盛的地區。
梁龍的近親
地震龍是恐龍中超大恐龍的代表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在1991年發現了第一隻地震龍化石。頭部非常的小,嘴部比較短,嘴的前部長有牙齒,牙齒扁平,後部無牙齒。頭頂上方有著開口向上的鼻孔。脖子比較長,能夠伸到較遠的地方,並且能抬得很高。
體長40米,體重達10萬千克。前肢比較短,後肢比較長。平時以四肢行走,並且走得非常慢。地震龍是植食性恐龍,在進食時,從來不咀嚼,而是將樹葉整個吞下去。
安琪龍也是梁龍的近親,它是三疊紀晚期出現的原蜥腳類恐龍,是地球上首批小型植食性恐龍中的一類。
長頸之謎
梁龍跟大部分的蜥腳類恐龍一樣有長長的頸, 那麼,它的長頸有什麼用途呢?
有專家認為,梁龍在湖中生活, 以水的浮力來支撐沉重的身體, 長頸則是用來令鼻子可以伸出水麵呼吸。
但由於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梁龍長時間在水中生活, 所以這個理論也無法被證實。
後來, 化石證據證明梁龍在陸地上生活, 於是又有人認為,梁龍在陸地上生活, 就必須進食長在樹頂的樹葉。於是他們認為梁龍的頸會抬到離地幾十米高, 以方便進食新鮮的樹葉。
但研究結果證明, 梁龍的頸部結構是絕對不容許把頭抬到很高的。因為如果梁龍的頸部抬得太高, 頸椎便會因為承受過大壓力而斷裂。
所以, 梁龍的頸部一般和身體水平, 但稍微上傾。頸長的用途是當梁龍低頭進食低矮植物時可以不需移動身體, 便可以涉食到很大範圍的植物。
尾巴之謎
梁龍的特征是龐大的身軀、長頸和鞭狀的尾巴。梁龍的身體被一串相互連接的中軸骨骼支撐著,專家稱其為脊椎骨。它的脖子是由16塊脊椎骨組成,胸部和背部有11塊,而細長的尾巴內竟有70餘塊,長達13.4米。梁龍的尾部中段每節尾椎都有兩根“人”字形骨延伸構造,學名“雙梁”就由此得來。
盡管梁龍的身體龐大,但它完全可以用後腿站立,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將自己從地麵上支撐起來,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進行自衛。另外,梁龍還能用強有力的尾巴來鞭打敵害,迫使敵害後退或逃跑。
在線小知識
梁龍是有史以來陸地上身型最長的動物之一,比迷惑龍、腕龍都要長,但是由於頭尾很長,身體很短,體重並不重。另外,梁龍脖子雖長,但由於頸骨數量少並且韌,所以並不能自由彎曲。
雷 龍
雷龍的頭部
頭部形狀與馬的頭部相像,並且頭部比較小。脖子比較細長,大約有8米。牙齒比較少,長在頜骨的前部,呈現一個棍棒狀,與鉛筆頭非常相像。鼻孔位於頭部前方,卻隻有一個鼻孔。
雷龍的體形
體形比較龐大,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動物之一,身長約25米。
前肢較短,後肢較長。尾巴長約9米,在正常行走時,尾巴是不會著地的。前肢有一個大指爪,後肢的前3個腳趾都擁有銳利的趾爪。
雷龍的四肢
四肢比較粗壯,腳掌比較大,每個腳掌如同一把張開的小傘。由於身體的後半部略比前肩高,所以後肢更加強壯有力。
通常情況之下,雷龍可能會利用後肢站立,這樣就能吃到高大樹木的枝葉。
不過,它也會低下頭去啃食地麵上的低矮植物。
雷龍的骨骼
頭骨較短,從側麵看像一個三角形,並且嘴部比較低,這些特征與梁龍的頭骨相似。
頸部椎骨與梁龍的相比,則顯得較短,隻有四肢骨骼比較結實、厚重。其指骨上的拇指長有銳利的爪子。尾部脊椎骨結構和梁龍尾部脊椎骨結構基本相似,被認為是比梁龍更粗壯的恐龍。
雷龍的生活方式
雷龍生存於侏羅紀末期亞洲、非洲以及美國的平原和森林中,可能成群結隊而行。也有可能遭到巨龍的攻擊,不過也會把巨龍當成自己的獵物。
由於身軀較大,要吃掉大量的食物,這會花去大部分時間,好在它們進食時可先不咀嚼,就把食物整個吞下去,等到食物滑落到胃裏後,會被它吞下的小石頭碾磨成糊狀,再慢慢地吸收消化。它們一度是蜥腳類恐龍中生活的最為成功的一群。但在6500萬年前的物種大滅絕中同其他恐龍一起消失了。
名字之謎
雷龍是1877年由古生物學家馬什命名的,它的分布極其廣泛,目前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它的化石出土。雷龍的正式名稱為迷惑龍。
最初,人們發現了一個非常大的恐龍脛骨,這令當時的研究者十分迷惑,就被命名為迷惑龍。
之後的1883年,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幾個零碎的恐龍骨骼化石,當時他們看見這個恐龍的體型比較龐大,而且每踏下一步,就會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所以就為其取名為雷龍,意思是“打雷的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