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臀目恐龍1
鳥臀目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外觀類似鳥喙的草食性恐龍。鳥臀目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植食恐龍。鳥臀目中的鳥腳類恐龍是生存時間最長的恐龍類動物之一。
劍 龍
劍龍的頭部
頭部不是很大,但卻顯得非常狹長,並且非常的扁,腦容量也非常小,這種頭部可能是所有恐龍中最小的一種。
嘴上長有角質的尖喙,前部沒有牙齒,兩側的牙都比較小,呈三角形,但是這些牙齒用來進行研磨的作用不大。
劍龍的身軀
體型龐大,身長約9米,體重2000千克至5000千克,是所有劍龍下目中最大的。在它們所生存的年代中,還有許多更為巨大的蜥腳類恐龍。
背部曲線呈弓狀彎曲,沿著弓起的背部脊線,有兩道形狀類似風箏的板狀物平行排列。它的頭部靠近地麵,而尾部則伸向空中。
頸部直至尾巴中部,長有三角形的骨板,尾巴的末端有長長的釘刺,並且這些釘刺非常鋒利,能夠劃破敵害的腹部。
劍龍的四肢
劍龍的前肢比較短,後肢比前肢要長出許多,而且極粗。劍龍長有5指,指端長有蹄狀的爪。後肢長有3指,腳掌非常厚實,能夠支撐起全身的重量。由於後腳比前腳長了許多,使它的身體變得前低後高。
劍龍的生活形態
劍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到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一帶,時間約1.5億年至1.4億年前。
它是一種大型的草食性恐龍。主要生活在樹木生長茂盛的森林裏,以植物的果實和嫩葉為食。在進食時,它的頜部牙齒能夠切斷枝葉,但由於缺乏咀嚼的牙齒,所以它會借助胃石來消化。
通常情況之下,劍龍集體生活在一起,有時也會與其他草食性恐龍共同生活。
劍龍的發現
劍龍最早為19世紀末美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馬什在1877年所命名;在19世紀後期,馬什與另一位考古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之間有俗稱為“骨頭大戰”的競爭,而劍龍是首先被收集與描述的眾多恐龍之一。
化石的發現地點位於美國西部與加拿大的一係列侏羅紀晚期層積岩層,北美洲產有最多恐龍化石的地層莫裏遜組的北部,這些最早出土的化石成為裝甲劍龍的正模式標本。
劍龍的出土
劍龍的原意為“有屋頂的蜥蜴”,這是因為馬什一開始以為劍龍身上的板狀構造,是有如屋瓦一般的覆蓋在整個背上。幾年之後,又有許多較完整的化石出土,馬什才發表了幾篇關於劍龍屬的論文。1994年,在美國的懷俄明州又發現了一具半成熟劍龍的化石,頭尾長4.6米,高度為2米。
尾巴之謎
劍龍的尾巴比較特殊,它的尾巴上的釘刺是還擊敵害的銳利武器,這是確定無疑的。通過揮舞這帶刺的尾巴,劍龍會給主要勁敵異特龍以致命打擊,這條尾巴要是碰上了異特龍與角鼻龍的肚腹,一下子就能讓它們肚破腸開。
古生物學家馬什在描述劍龍不久之後,還認為其臀部區域的脊髓,擁有較大的通道,能夠提供空間給一個比腦部大20倍的構造。也就是認為劍龍在尾部擁有一個“第二大腦”,能夠用來控製身體的後半部。
同時,它也可能在劍龍遭受敵害攻擊時,暫時性地幫助它們抬高身體。但劍龍的尾巴是否有這種功能,還沒有新的證據證明。
在線小知識
劍龍身上最主要的特征是背部的骨質甲板,早上天氣較冷,劍龍就會側向太陽站立,讓這些甲板朝向太陽吸收熱量,使身體暖和起來。如果感覺身體太熱,劍龍就會走到大樹下或到陰涼的地方去。
慈母龍
慈母龍的頭部
頭部比較大,眼睛前方有一個小型、尖狀的冠飾,可能是作為求偶用的,也有可能作為物種內打鬥行為使用。慈母龍的臉像是鴨子的臉。慈母龍的顴骨上還長有三角形的突起,它的喙部則比較寬,像鴨子的喙部一樣。它的嘴具有典型鴨嘴龍科的平坦喙狀嘴,嘴裏沒有牙,但是嘴的兩邊有牙,頜非常有力,咀嚼能力特別強。它的鼻部非常的厚實。
慈母龍的身軀
慈母龍是種鴨嘴龍類恐龍,體長9米,重達4000千克。小慈母龍大約長0.3米。通常情況之下,會以四足行走。前肢比較細長,後肢粗壯有力,略長於前肢,因而它的臀部顯得非常高。尾巴細長,尾椎骨靠肌肉連接,能夠靈活地擺動。也會以兩足行走,不過都是用來奔跑,並且速度非常快。
慈母龍的生活狀況
慈母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約8000萬~6500萬年前,分布在北美的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慈母龍是草食性恐龍,主要以植物的枝葉、地上的草類為食。能夠兩足或四足行走,最好的防禦武器就是粗壯的尾巴,或者是集體行動,但是它們的集體非常龐大,可能由幾萬個個體組成。
慈母龍的繁衍
慈母龍是集體生活,在巢穴孵化幼體也是同步進行。這些巢穴都是依靠土壤堆起來的小土堆,當要產蛋時,就會用前爪挖兩米寬,一米深的小坑,然後把蛋產在坑裏,利用植被腐爛產生的溫度來孵化蛋。它們會在巢穴內產下30枚至40枚蛋,排列成圓形。這個時候,雄慈母龍就會時刻守護在巢穴附近,防止其他恐龍來偷蛋。科學家們認為,慈母龍有母親,可能還有父親,會在窩旁保護著蛋,母親可能臥在蛋上保持其溫暖,當它需要離開去時,則由其他成年恐龍看護著恐龍蛋。小恐龍出世以後,它們的父母會照顧它們,並喂給它們食物。
慈母龍的發現
1978年初夏,古生物學顧問傑克.霍納和羅伯特.馬凱拉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了恐龍巢穴。裏麵有許多蛋殼和孵出的幼體,幼體大約一個月大。它們的牙齒已磨損,經驗證,是母親照料幼體,或者帶它們到巢外覓食回來住的窩巢。許多的巢分布在附近,推測是照料幼體的地方。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幼小恐龍化石的牙齒有明顯的磨損痕跡,這表明它已經開始吃東西了。但是這些幼龍的四肢卻還沒有發育完全,顯然還未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爬行。這似乎可以說幼龍是在巢中由父母來養育的。
哺育幼龍之謎
慈母龍的英文名的含義是“好媽媽蜥蜴”。許多恐龍沒有留下他們是怎樣生活和哺育後代的痕跡,但慈母龍卻給我們留下了充足的證據。慈母龍是群居生活的恐龍,它們的腦袋不算太小,所以比較聰明。
恐龍窩都是它們自己在泥地上挖的坑,這種窩差不多和我們現在的一個圓形飯桌那樣大。在北美洲曾生活著大批的慈母龍,它們在森林中生活,但每年都回到同一個產卵區來產卵。也許它們每次都會使用同一個窩。
在下蛋之前,成年恐龍可能會用柔軟的植物墊在窩底。做好窩後,雌恐龍便會在墊好的窩內產下18枚至40枚恐龍蛋,恐龍蛋的形狀像個柚子,它們會不規則地擺放在恐龍做成的窩裏。慈母龍的幼仔快要破殼而出了,慈母龍們都站在窩邊耐心等候。小恐龍出生以後,父母就會精心照顧它們,並給它們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