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龍像大多數原始爬行動物一樣,擁有一條靈活自如的長尾巴,幻龍通過上下擺動它而向前遊動。

幻龍的生活方式

幻龍是遠古時期鰭龍類的一種,屬三疊紀時期動物,據今達2.43億年,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隻有36厘米,最大的則能長達6米。

幻龍生活在淺海附近,它們可能過著類似現代海豹的生活,借由搖擺尾巴、四肢以及有蹼的腳掌,以在水中推動前進。

幻龍一般在海裏捕食,獵食魚、頭足動物和小的爬行動物,例如菊石、頭足動物、魚和小爬蟲等。盡管它們天生是水棲動物,但有時也會到陸地上生活。

有人曾在海岸邊及洞穴中發現它們幼年個體的化石,說明幻龍還是很喜歡到陸地上來曬太陽的。它們就如同今日的海龜和鱷魚一樣,到了繁殖季節,母幻龍就拖著沉重的身體到海灘上產卵。

幻龍喜歡將卵產在海邊的高地上以防止小生命的夭折。

幻龍化石的已發現地點全部都屬於海相岩層,由此可推測出這些動物生活在海中,到陸地上來休息、繁殖。

幻龍的化石

幻龍的化石分布在世界各地,英國、荷蘭、瑞士、波蘭、突尼斯、約旦、印度以及我國都有發現。

幻龍化石在我國的貴州、湖北、四川、廣西等地區都有發現,其中尤以在貴州省興義縣發現的最為著名,因為那裏的薄層狀灰岩中的幻龍化石,數量之豐富,個體保存之完整,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當地老百姓把幻龍叫作“四腳蛇”,經常將其化石作為禮品饋贈親友。有的媒體曾誇張地把興義稱為“幻龍的王國”。

幻龍與潛龍的區別

幻龍化石與後來發現的鱗龍類恐龍潛龍很類似,常常有人會把這兩種恐龍搞混淆。事實上,二者在年代上相差甚遠,幻龍類是三疊紀時期的生物,而潛龍化石則保存在晚侏羅紀到早白堊紀的義縣組內;另外,幻龍類屬於海相水生爬行動物,而潛龍生活卻是生活在淡水湖泊中。

幻龍和潛龍最大的區別表現在骨骼結構上:

首先從四肢來看,幻龍類恐龍由於比較適應水中的生活,其四肢已經向槳狀發展;而潛龍的四足上的爪子卻比較發達,各趾之間也沒有任何蹼的痕跡,前肢並且變成四指,說明它已經適合在陸地上的生活。

還有,適合水生的四足脊椎動物的上肢骨比較短小,而潛龍上肢骨都長於下肢骨。

因此,我們可以認定潛龍在水中的遊泳能力不是很強,估計潛龍隻能在水底爬行,偶爾能夠在水中滑行一定的距離,但是它那長長的尾巴,會起到不小的阻礙作用。

其次,潛龍的肩帶和腰帶也與幻龍類有著本質的區別:幻龍類的肩帶中,鎖骨十分發達,形成粗大的骨質棒,與肩胛骨結合,而它們的間鎖骨極小,然而潛龍的肩帶中,鎖骨消失,間鎖骨呈一個不出頭的十字形狀。

從以上特點我們可以看出,潛龍與幻龍類的不同之處還是比較明顯的。

打噴嚏之謎

幻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恐龍,頭的前部寬而鈍,鼻孔小,屬於扁鼻龍科,最早發現與歐洲三疊紀晚期的眼層中。幻龍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但有時也會到陸地上生活,它很喜歡到陸地上來曬太陽以補充身體缺少的元素和養分。

研究表明,當幻龍爬到岸上來時,它總會時不時從鼻孔中噴出一股股水霧,就像打噴嚏一樣。

幻龍上岸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這是因為幻龍在海洋中進食時,所吃入的鹽實際上要比在陸地上多,而這種鹽量是它的身體所承受不了的。

所以,它會通過體內的一個腺體吸收血液中過量的鹽分,這樣,鹽就被去除掉了,當然,鹽除掉後,還必須將其清除出身體,這樣就出現了鼻孔噴霧的奇觀。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種情景:三疊紀時期,每當天氣晴朗的時候,溫暖的沙灘上,就會有一些濕漉漉的從海水裏走出來的幻龍,它們一邊搖擺著身上的水珠,一邊從鼻孔中把一些過量的鹽噴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