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恒星運行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恒星的自轉方向相同。距地球最近的行星是太陽係的八大行星,這些行星都有不同的質量,不同的性質,它們與太陽一起組成了一個奇妙的星係,為宇宙增添了無限的光彩。
金星上的文明遺跡
金星上的人麵石
1988年,蘇聯宇宙物理學家阿列克塞·普斯卡夫宣布說:“發現於火星上的人麵石同樣也存在於金星上。”
據人類目前所知,金星的自然環境比起火星來要嚴酷得多。金星表麵極限溫度可達至500℃,大氣層中含有90%以上的二氧化碳,空中還經常落下毀滅性的硫酸雨,特大熱風暴比地球上12級台風還要猛烈數倍。
從1960年至1981年以來,美國和蘇聯雙方共發射近20個探測器,仍未認清濃厚雲層包裹下的金星真麵目。
科學家的發現
對於金星秘密的最重要發現,是由前蘇聯科學家尼古拉·裏賓契訶夫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科學研討會上披露的。1989年1月,蘇聯發射的一枚探測器穿過金星表麵濃密的大氣層用雷達掃描時,發現金星上原來分布有20000座城市的遺跡。
這20000座城市遺跡完全是由“三角錐”形金字塔狀建築組成的。每座城市實際上隻是一座巨型金字塔,全部沒有門窗,估計出入口可能開設在地下。20000座巨型金字塔擺成一個很大的車輪形狀,其間的輻射狀大道連綴著中央的大城市。
起先,科學家們見到這些傳回地球的照片,以為上麵出現的城墟可能是大氣層幹擾造成的幻象,或是飛船儀器有問題。但經過深入分析後,他們發覺那確是一些城市遺跡,是一種絕跡已久的智能生物留下來的。
科學家的再研究
研究者認為,這些金字塔式的城市可晝避高溫,夜避嚴寒,再大的風暴也奈何不得它。
聯係到火星上發現的作為警告標誌垂淚的巨型人麵建築即“人麵石”,科學家們不得不把金星與火星看成是一對經曆過文明毀滅命運的“患難姊妹”。
據推測,800萬年前的金星經曆過地球現今的演化階段,應該有智能生物存在。由於金星大氣成分的變化,使二氧化碳占據了絕對優勢,從而發生了強烈的溫室效應,造成大量的水蒸發成雲氣或散失,最終徹底改變了金星的生態環境,導致生物絕跡。
倒塌的金星城市中,究竟會隱藏著怎樣的更加難以捉摸的秘密呢?這隻有等待人類未來的實地探測了。但願這一天並不遙遠。
金星發現兩萬座城市
金星是否存在生命,至今尚難定論。而地球人遭遇金星人的案例卻一再出現。
1952年11月20日,美國人亞當斯基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沙漠中進行科學探索時,看到飛碟飛來和隨之出現的一個頭披金色長發,腳蹬紅色高幫皮鞋的標致陌生人。他主動與亞當斯基用手勢交談,說明他“來自金星”。
1954年6月,美國人李克蘭德聲稱,在洛杉磯市曾3次遇到2個白臉、黑發、大眼、大腳的陌生人,以英語自我介紹“來自金星”,並在8月31日晚間敲開了他家的門,邀他到金星上參觀了工廠、實驗室和住所後,送他返回了地球。當然,這都是些無法核實的自述,隻能姑妄聽之。
從探測所獲數據分析,金星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為97%,氧氣似乎早已耗盡,但生命存在的條件是多元的,地球上也有不靠氧氣而生存的生物,何況外星。
1989年,蘇聯科學家尼古拉·利雲捷高博士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一個科學研究討論會上公開宣布了一個驚人消息:蘇聯宇宙物理學家通過宇宙飛船拍攝的照片發現,金星上大約有20000個古代城市遺址。
那些城市的布局好像一個向四麵八方輻射的車輪,車輪中心是一個大都會,每根射線都通向一個城市,射線就是高速公路。從照片上看,一些城市已經毀壞,至少從地麵上看,那裏已經沒有生物在活動。但在遠古時代,金星上曾有過生命。
有些學者甚至猜測,古代美洲的瑪雅人,其祖先就是來自金星。在遠古時代,金星有孕育生命和智慧生命的優越條件,生命延續可能達10多億年,後來由於金星人文明的發展,加劇了自然環境的破壞,隨著太陽溫度的升高又加劇了溫室效應,海洋和水都消失了。如今金星人可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建造地下獨立生物圈而潛居地下,美國和前蘇聯金星探測器均曾發現金星存在著閃電和無線電靜電現象,這可能是地下金星人進行生產或開展科技活動所產生的。
文明遺跡探索
迄今為止,人們在月球、火星、金星上都發現了文明活動的遺跡和疑蹤,甚至在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的陰麵發現過一些斷壁殘垣。作為金字塔式的建築則使地球、月球、火星、金星構成一種互為聯係的文明係統。
科學的觀點認為,太陽係的文明發展史並非起源於地球,它的鼎盛時期出現於地球之前,延續到地球這顆星時,已是太陽係文明的終結史。
不過,這絲毫不妨礙世世代代的地球人類去為創造一個全新的黃金般的文明時代而努力,也許這隻是太陽係中獨存的文明碩果了。但是,探索文明遺跡仍是天文學家的使命。
我還想知道
金星是位於地球繞日公轉軌道內的“地內行星”。當金星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在太陽表麵穿過,此天象稱之為“金星淩日”。
行星之王木星
巨大的行星
木星是顆巨大的行星。在太陽係所有行星中,木星是最大的一個。它的直徑是14.3萬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1倍多,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這意味著倘若木星是個中空的圓球,它裏麵能放下1300個地球。木星是太陽係行星中的頭號巨星。
雖然木星質量隻是太陽的1‰,但它的質量卻是地球質量的318倍,木星質量甚至比太陽係內全部其他行星,如衛星、小行星、隕星和彗星的質量總和還要大,後者隻及木星質量的40%。
木星在群星中顯得很亮。雖然它到太陽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5倍,得到的太陽光也弱得多,隻有從地球上看到的太陽亮度的1/7。但木星個兒巨大,大氣也濃密,反射太陽光的能力也強。在天空中除金星以外,木星就是最明亮的行星了。
木星自轉非常迅速。它雖是龐大行星,卻行動靈活。木星比太陽係內任何別的行星自轉都要快,木星上的一天隻有9小時55分,木星公轉速度每秒13000米,比地球每秒30千米的公轉速度慢多了,公轉一周的時間幾乎等於12年。
身披彩帶的木星
通過望遠鏡,人們就能看到木星的扁平的形狀。不過,最吸引你的是木星頂部雲層的雲霧狀的條紋。明暗相間的條帶大體規則又很有變化,而且都與赤道平行。條帶顏色斑斕,除了白色外,還有橙紅、棕黃色的。按照習慣,那些發白的淺色條紋叫“帶”,那些較暗的紅、棕等色條紋叫“條”或“帶紋”。
這些條帶都是木星雲層,而且是木星頂部雲層。木星被濃密的大氣包圍得嚴嚴實實,這層大氣有多厚,現在不得而知,估計大約1000千米,我們想要窺視一下木星大氣的下層都有些困難,更不用說看見木星表麵了。
由於木星自轉,雲就被拉成長條形。淺色的帶是木星大氣的高氣壓帶,溫暖的氣流在帶裏上升,呈現出白色或淺黃色。深暗色的條則是低氣壓帶,氣流在這裏下降,呈現出紅色和橙色。條帶間像波浪一樣激烈翻滾。
換句話說,由於木星做高速自轉,伴同高氣壓帶和低氣壓帶的旋風流和反旋風流完全把巨大的木星纏繞起來了。大氣也不易跑掉,就因為木星有巨大吸引力束縛著漂泊不定的氣體。
表麵是個大海洋
木星沒有固體的表麵,這與我們了解過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月球都不同。大氣之下,很可能是液態的氫的“海洋”。
再往下離木星中心核大約一半的地方,那裏的壓強已十分巨大,可達300萬個大氣壓,溫度驚人的高,達11000℃,在這樣的物理條件下,以致液態分子氫實際上已轉化成液態的金屬原子氫,這種液態的金屬氫在地球的實驗室中從未發現過,然而科學家堅信,在極端條件下會有這種液態金屬氫存在。
在木星最中心部分是木星核,木星核是固體的,主要由鐵和矽之類的物質組成,不大的體積卻相當於一二十個地球質量。這裏必然承受非常大的大氣壓強,估計有上億個大氣壓。溫度高可達30000℃,那裏必然有地球人所無法想象的特殊環境。
由於木星被厚厚的雲層包裹著,致使我們無法看清木星的表麵,這需要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木星的四大衛星
木星的衛星是個大群體,共有16顆,其中有4個最大衛星,分別為木衛一艾奧、木衛二歐羅巴、木衛三蓋尼米得、木衛四卡利斯托。
木衛一距木星的平均距離為42萬千米,以強烈的火山爆發而聞名。迄今記錄到正在爆發的至少有9座,噴發時間很長,火山灰每年覆蓋表麵約0.001米厚。木衛一表麵非常平坦,沒有隕石坑,表麵由火山灰裝飾得五彩繽紛。
木衛一有稀薄的大氣,由二氧化硫與其他氣體組成。與外層太陽係的衛星不同,木衛一與木衛二的組成與其他行星類似,主要由熾熱的矽酸鹽岩石構成。硫和其化合物的多種顏色使得木衛一表麵的顏色賦予多樣化。
木衛二離木星平均距離67萬千米。表麵江河花紋很顯眼,可能存在軟冰或液態水。“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二是一個由厚厚冰層覆蓋的岩石球體,近乎白色,色調柔和。赤道一帶有斑狀的黑區和亮區,被黑色線條穿過有長、短,縱橫交錯,如同亂麻。可能是相連接的環形山、方山,最高不過50米,是最平坦的天體。
科學家收到了宇宙探測器“旅行者2 號”發回的照片,通過研究,推測木衛二有一個帶冰殼的固體核心,而且在冰殼和核心之間,可能有一層液態水。天文學家史蒂文森等人計算了木衛二的熱耗散,證實在核心和冰殼之間確實存在一個液態水層。他們通過幾種不同模式的實驗,得出了木衛二在25000米深的冰層下,存在著一個地下海洋的結論。
木衛三是太陽係最大衛星,距離木星107萬千米。“旅行者1號”測得其朝向木星的一麵有嚴重環形山化了的多邊形區域,橫跨達幾十千米。它們周圍是明亮的網狀係統,這些地形是相距很近的一些平行的山脊和山脊之間的溝組成的一個個區域,有的達20條之多。表麵有斷層和地殼變動痕跡。
木衛三是太陽係中已知的唯一一顆擁有磁圈的衛星,其磁圈可能是由富鐵的流動內核的對流運動所產生的。
木衛三擁有一層稀薄的含氧大氣層,其中含有原子氧,氧氣和臭氧,同時原子氫也是大氣的構成成分之一。而木衛三上是否擁有電離層還尚未確定。
木衛四是距離木星最遠的伽利略衛星,其軌道距離木星約188萬千米,比之距離木星次近的木衛三的軌道半徑遠得多。
由於被隕星撞擊了約40億年之久,它的表麵布滿了環形山。在一個巨大而平坦的圓形盆地,周圍鑲嵌著一圈圈同心的山脈,就像一圈凍結了的海嘯。
科學家們推測,由於一顆特大隕星的撞擊,將木衛四表麵的冰層融化了,使水從撞擊處向四處擴展,但又快速重新凍結,因而形成了這些“山脈”。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總有一天人類會更加深入地了解木星。
我還想知道
木星距太陽平均距離7.783億千米,公轉周期11.86年,但9小時50分30秒自轉一圈。因此木星在一個地球年就有10500多個晝夜交替。
環境惡劣的木星
木星的大氣層
木星的上層大氣主要是由透明的氫氣構成。因為木星引力比地球引力強兩倍半以上,在明亮的、黃色的雲層下麵,是地獄般的高溫和無法忍受的氣壓,在這種異常的條件下人類絕不可能生存。木星天空呈藍灰色,是一個由凍結了的氨結晶所構成的濃密的、黃白色的雲海。那裏的氣溫可達到-93℃。繼續下降到木星雲層的深處,氣溫不斷升高。
太陽微弱的光線透過雲星,比地球上的任何黑暗更黑。但是,木星大氣層的深處,並不是靜悄悄的,一種低沉的、地球上所聽不到的“隆隆”聲,從四麵八方滾滾而來,這是旋轉翻騰的風和雲的吼聲。
木星是個大熱球
如果下降至1100千米,便會進入另一個氫的世界。這時,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的作用下,氫就會變成液態的海洋,越往深處就越黏稠越熱。在如此異常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液態氫就壓縮得如金屬一般,可以傳導熱和電。
木星能夠向宇宙空間釋放巨大的能量,它所放出的能量是它所獲得太陽能量的兩倍,這說明木星釋放能量的一半來自於它的內部。同時也說明,木星內部存在熱源。木星是一個巨大的液態氫星球,本身已具備了天然核燃料,具備了進行熱核反應所需的高溫條件。一旦木星上爆發了大規模的熱核反應,木星大氣層將充當釋放核熱能的“發射器”。
木星表麵的高速颶風
木星和其他氣態行星表麵都有高速颶風,其形成的風暴有時甚至比地球還大。這些颶風被限製在狹小的緯度範圍內,在接近緯度的風吹的方向又與其相反。
這些帶中輕微的化學成分與溫度變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帶,支配著行星的外貌。木星的大氣層也被發現相當紊亂,這表明由於它內部的熱量使得颶風在大部分急速運動,不像地球隻從太陽處獲取熱量。
木星表麵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
木星可能有生命存在
在如此惡劣的地方,人們也許覺得木星上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但是,木星實際上卻是太陽係中最有可能發現新生命形態的地方。
因為,在地球上,隻要有水,生命就會以細菌的方式存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分析了由加利略宇航船發回的數據。他們在研究了木星的磁場後作出結論說,在木星表麵之下7000米半的地方可能有一個海洋。但是,科學家不能夠完全肯定這個海洋真的存在,也不確定海洋裏麵的是鹹水還是淡水。無論如何,木星是科學家尋找地球外的生命的一個可能地方。同時,許多科學家指出,如果木星的雲層中有生命存在,它們絕沒有智能。
1994年木星被撞事件
1993年3月24日,美國天文學家尤金·蘇梅克和卡羅琳·蘇梅克以及天文愛好者戴維·列維,利用美國加州帕洛瑪天文台的天文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彗星,遂以他們的姓氏命名為“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這顆彗星被發現一年多後,於1994年7月16日至22日,斷裂成21個碎塊,其中最大的一塊寬約4000米,以每秒60千米的速度連珠炮一般向木星撞去。
這次彗木相撞的撞擊點在相對於地球的背麵陰暗處,人們在地球上無法直接觀察到撞擊的情況。但是木星周圍有16顆衛星和兩道暗淡的光環,科學家們可以觀察到撞擊對木星的衛星和光環產生的反光效應。
此外,木星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56分鍾,眾多的撞擊點可以隨著木星的快速自轉運行到麵對地球的位置,使人類每隔20分鍾左右就能觀察到撞擊後出現的蘑菇狀煙雲和其他效應。
2009年木星被撞事件
2009年7月21日,澳大利亞一位業餘天文愛好者安東尼·衛斯理,在當地時間20日淩晨1時利用自家後院的反射式望遠鏡發現木星被撞,在木星表麵留下了撞擊痕跡。
安東尼·衛斯理介紹說,他起初曾認為該斑點是木星的一顆衛星,但隨後的進一步觀測表明,其運動軌跡與任何一顆已知的木星衛星均不相同。除此之外,這一斑點所處的位置和形狀也顯示,不可能是某顆木星衛星投下的陰影,因而推斷為是一次撞擊事件。
我還想知道
星球表麵由液態物質構成,像地球表麵由水和矽酸鹽為主的岩石構成,屬固液混合態行星。月球表麵全是岩石,屬固態星球。而木星表麵是90%液態的氫和10%液態氦,沒有固體表麵。
充滿敵意的木星
木星有衛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