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發現照片上山溝、溪穀邊的水印十分平滑,不像過去看到的火星照片上遍布火山口和到處是黑塵的樣子,因而推斷水流跡象是近期形成的,“這說明某些事情現在發生,或者說隻過了一兩年”,埃吉特說:“這些水流跡象十分年輕”。
人類居住火星的夢想
對於馬林與埃吉特的最新發現,美國不少科學家認為是激動人心的,但同時也認為有待進一步證實。
康奈爾天文學家教授斯蒂文·斯奎爾說:“兩位科學家的新發現的確是令人興奮的結果,但我們還得持現實的態度。”
美國航空航天局首席科學家艾德·威勒爾說,在人類登上火星之前,國家航空航天局還需通過機器人對火星進行幾十年的研究。該局計劃每26個月進行一項火星探測任務,這些計劃主要是為了偵察、尋找可供機器人著陸的可能之地,也許最後會送人上去。
許多專家認為,火星若真有水,人類“紅色星球”居住的夢想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現實。水可以分解為化學成分氫和氧,這就能供機器人作為燃料使用。
從水中分離出的氧對人的用處就更大了,可以用來在未來人類“火星基地”內建立一個可供人呼吸的大氣環境。為此,國際火星學會正在積極準備建立空間站,以便訓練宇航員以及相關設施的製作,我們期待人類登上火星居住的夢想早日實現。
隕石上的生命
美國宇航局宣布,有關專家從一塊來自火星且有40多億年曆史的隕石上發現某些特殊有機物,並認為這些有機物與火星細菌活動有關。於是,該局正式提出36億年前火星上曾存在像細菌之類的單細胞生命。
事實果真如此嗎?相當一部分專家表示懷疑。有人首先對這塊隕石來自火星的說法,表示不敢苟同。
這塊隕石於1984年在南極洲阿倫山被發現,編號為阿倫山84001。它與其他11塊在印度肖戈蒂、埃及納卡納和法國查賽尼等地發現的隕石,均因結構與火星岩石類似而被認為來自火星。
細菌真的存在嗎
對於隕石來自火星這一說法,東京學家理學部教授武田弘認為,20%左右的專家會有不同意見。難怪美國全國科學院行星研究專家阿倫斯強調,不能肯定阿倫山84001隕石來自火星,有必要從火星上直接取樣。
即使這塊隕石確實來自火星,目前也沒有可靠的證據來證明隕石上的有機物質是火星細菌的傑作。除地球之外,茫茫宇宙間存在著有機物質。
譬如,星際分子是宇宙間天然形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發現有幾十種,其中絕大多數是有機分子。
20世紀80年代初,加拿大射電天文學家就發現獅子座CW星周圍塵埃氣體中存在相當複雜的有機分子,即氰基癸五炔。因此,美國阿肯色大學的宇宙化學專家貝努瓦表示,火星曾有單細胞生命的觀點不過是推斷而已,遠沒有成為定論。
尋找外星生命
不管是推論還是定論,都再次激起了人們尋找外星人或外星生命的興趣。美國宇航局官員則希望人們明白,沒有證據表明火星上有高等生命。
尋找外星人的好事者被潑了一頭冷水,然而探索生命之源的專家興趣不減。如果36億年前火星曾有單細胞生命,人們離揭開生命之源的目標就近了一步。
36億年前地球上已充滿單細胞生命,但無生命物質如何形成單細胞生命至今仍是個謎。
美國科學家米勒曾於1952年在實驗室導演了一幕生命起源的“曆史劇”,似乎證實了原始大氣可以在電閃雷擊作用下合成有機物,進而產生蛋白質乃至生命。然而,以後的研究發現,米勒的曆史劇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孢子創造生命的假說
有些專家將目光轉向著名瑞典化學家阿瑞尼烏斯的假說,希望從中得到靈感。1908年阿瑞尼烏斯在《塑造中的世界》一書中假設,一個帶有厚厚保護壁的孢子從太空進入大氣層,落到海洋中開始繁衍,最終創造出所有生命。
他的假說一度被認為是天方夜譚,如今通過計算機模擬證實則完全有可能。火星曾有單細胞生命的觀點給這一假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足以使專家再深入進行研究。
生命之源來自地球?來自火星?或其他星球?目前人們不得而知。美國宇航局的發現是一條有價值的線索,等待著專家順藤摸瓜找到真相。
我還想知道
火星表麵和月球最大的不同,在於擁有一層稀薄的大氣,雖然比起地球大氣,火星大氣的成分和密度都不足以維持人類呼吸的需要,但仍激起了科學工作者強烈的探索興趣。
土星上的生命探測
土星探測的意義
土星的質量和體積僅次於木星,它距地球約12.7億千米,體積是地球的120多倍,而質量是地球的95倍,特別是它絢麗多姿的光環令無數人傾倒。
20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土星有5道光環,有10顆衛星,其中土衛六和地球一樣也有大氣。科學家認為,探測土星及土衛六對於了解和認識太陽係的形成和演變曆史,具有重要意義。
土星探測器的成果
迄今隻有美國宇航局於20世紀70年代先後發射的“先驅者11號”探測器、“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3個探測器飛臨土星進行過探測土星的活動。
1979年9月1日,“先驅者11號”經過6年半的太空旅程,成為第一個造訪土星的探測器。它在距土星雲頂20000千米的上空飛越,對土星進行了10天的探測,發回第一批土星照片。“先驅者11號”不僅發現了兩條新的土星光環和土星的第十一顆衛星,而且證實土星的磁場比地球磁場強600倍。9月2日它第二次穿過土星環平麵,並利用土星的引力作用拐向土衛六,從而探測了這顆可能孕育有生命的星球。
1980年11月,“旅行者1號”從距土星12000千米的地方飛過,一共發回10000餘幅彩色照片。這次探測不僅證實了土衛十、十一、十二的存在,而且又發現了3顆新的土星小衛星。
當它距離土衛六不到5000千米的地方飛過時,首次探測分析了這顆土星的最大衛星的大氣,發現土衛六的大氣中既沒有充足的水蒸汽,其表麵也沒有足夠數量的液態水。
1981年8月,“旅行者2號”從距離土星雲頂10000千米的高空飛越,傳回近20000幅土星照片。探測發現,土星表麵寒冷多風,北半球高緯度地帶有強大而穩定的風暴,甚至比木星上的風暴更猛。
土星也有一個大紅斑,長8000千米,寬6000千米,可能是由於土星大氣中上升氣流重新落入雲層時引起擾動和旋轉而形成的。土星光環中不時也有閃電穿過,其威力超過地球上閃電的幾萬倍乃至幾十萬倍。
土星環的構成
土星環是由直徑為幾厘米到幾米的粒子和礫石組成,內環的粒子較小,外環的粒子較大,因粒子密度不同使光環呈現不同顏色。每一條環可細分成上千條大大小小的環,即使被認為空無一物的卡西尼縫也存在幾條小環,在高分辨率的照片中,可以見到土星環有5條小環相互纏繞在一起。土星環的整體形狀類似一個巨大的密紋唱片,從土星的雲頂一直延伸到32萬千米遠的地方。
土星的新衛星
此外,“旅行者2號”還發現了土星的13顆新衛星,這樣就使土星的衛星增至23顆。它考察了其中的9顆衛星,發現土衛三表麵有一座大的環形山,直徑為400千米,底部向上隆起而呈圓頂狀,還有一條巨大的裂縫,環繞這顆衛星幾乎達3/4周;土衛八的一個半球為暗黑,另一個半球則十分明亮;土衛九的自轉周期隻有9至10小時,與它的公轉周期550天相去甚遠;土衛六的實際直徑為4828千米,而不是原來認為的5800千米,是太陽係行星中的第二大衛星,它有黑暗寒冷的表麵、液氮的海洋和暗紅的天空,偶爾灑下幾點夾雜著碳氫化合物的氮雨等,這是人類了解生命起源和各種化學反應的理想之處。
“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為了進一步探測土星和揭開土衛六的生命之謎,美國與歐空局聯合研製了價值連城的“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1997年10月15日,隨著一聲轟天巨響,20世紀最大、最複雜的行星探測器“卡西尼號”飛船,攜帶探測器“惠更斯”由大力神4B運載火箭,從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成功,從此踏上耗時7年長達35億千米的土星之旅。
“卡西尼號”飛船上載有12台科學探測儀器,子探測器“惠更斯”攜帶有6台科學儀器,它的主要任務是,對土星、土星光環及土星的衛星,尤其是其中的土衛六進行空間探測。
經過了將近7年孤獨寂寞的長途奔波後,“卡西尼號”終於在2004年7月1日順利進入土星軌道,成為首個繞土星飛行的人造飛船。此後,“卡西尼號”對土星的大氣、光環及其衛星進行為期4年的科學研究。
“卡西尼號”的功績
在探測期間,“卡西尼號”探測器不但為我們拍攝了許多土星極其美麗光環的照片,通過飛行中與許多顆土星的衛星擦肩,還向我們展示了土星衛星絕不亞於其他小行星的奇特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