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美景

地殼的運動、岩石的風化改變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山川河流等景觀,豐富了地球的自然結構,也為人類帶來了美的享受!

最長的安第斯山脈

美洲最高峰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它緊靠太平洋,北起加勒比海的特立尼達島,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島,由幾列相互平行的山脈組成,長約9000千米。

沿途有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7個國家。安第斯山脈雄偉高峻,平均海拔3900米。山間有很多超過6000米的山峰,最高峰阿空加瓜海拔6964米,是美洲的最高峰。

安第斯山脈簡介

安第斯山脈形成的年代較晚。它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動頻繁,境內有很多活火山。山脈北端的科托帕希火山非常活躍,經常噴發。

海拔6800米的圖彭加托火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最高峰阿空加瓜,還被公認為世界最高的死火山。山的東南兩側,有很多現代冰川和冰川湖,山麓設有溫泉浴場。在火山區,白天雲霧繚繞,晚上火光衝天,景象分外壯觀。安第斯山區分布著大片茂密的森林,是亞馬孫河等重要河流的發源地。石油、銅、錫、金銀等礦產蘊藏量豐富。駱馬是這裏的著名動物。

安第斯山脈的組成

安第斯山脈不是由眾多高大的山峰沿一條單線組成,而是由許多連續不斷的平行山脈和橫斷山脈組成的,其間有許多高原和窪地。分別稱為東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東、西山脈界線分明,勾勒出了該山係的主體特征。

東、西科迪勒拉總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東科迪勒拉有幾處向東凸出,形成形似半島的孤立山脈,或像位於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毗連地區的阿爾蒂普拉諾那樣的山間高原。

我還想知道

安第斯山區的主要礦藏有:有色金屬、石油、硝石、硫黃等。有色金屬礦多與第三紀、第四紀火山活動和岩漿侵入有關,特別是以礦脈和岩脈形式,侵入到上層的岩漿體。

不斷長高的喜馬拉雅山

地理位置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布在我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我國和尼泊爾交接處。

喜馬拉雅山西起帕米爾高原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約2500千米,寬200千米至300千米。主峰珠穆朗瑪海拔高度8844.43米。

這些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藏語喜馬拉雅即冰雪之鄉的意思。珠穆朗瑪是藏語第三女神的意思。她銀裝素裹,亭亭玉立於地球之巔,俯視人間,保護著善良的人們。時而出現在湛藍的天空中,時而隱藏在雪白的祥雲裏,更顯出她那聖潔、端莊、美麗和神秘的形象。作為地球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對於中外登山隊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攀登目標。

世界屋脊

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以及擁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喜馬拉雅山地區,早在距今1.5億年前的三疊紀,還是煙波浩渺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直至距今5000萬年前的第三紀始新世時期,由於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衝撞,使古地中海東部的海底發生強烈的擠壓,導致了喜馬拉雅山從海洋中升起。

喜馬拉雅山在第四紀的300萬年中約上升了3000米,平均10000年上升10米;而最近10000年,它卻上升了500米,即一年上升0.05米;至今,它還在以不易被人察覺的速度緩慢上升。

喜馬拉雅山長高的研究

有科學家認為,喜馬拉雅山的增高是以岩石和泥土的“疊羅法”形成的。當層層加碼時,下麵的岩石承受上麵的壓力逐漸加大,到達極限時,底下的岩石就要粉身碎骨,這一極限究竟是多少?一些研究者通過計算得出,地球上山脈的高度極限為10000米。喜馬拉雅山究竟能長多高?喜馬拉雅山能承受這一最高界限嗎?最終要解開這個謎,還需要研究者深入地探討。

我還想知道

喜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麵,常點綴著血紅色的斑點,這些紅斑點在永久性冰雪中,高原藻類分布廣,耐寒性強,零下36度也不至於死亡。因其含有血色色素,故呈紅色。

神秘的畢卡裏林裂穀

地理位置

畢卡裏林裂穀是位於非洲北部角落有一個叫畢卡裏林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世代都供奉著他們的一塊聖地。

因為就是這片聖地世代守護他們的族人,所以他們稱這塊聖地地帶為“仙界”,這帶仙界就是位於他們村落前麵的一條裂穀“畢卡裏林裂穀”!

神秘的畢卡裏林裂穀

畢卡裏林裂穀充滿著無數神秘的色彩,它是畢卡裏林族人的保護神,也是畢卡裏林族人的衣食父母,據說,凡是外族人,如果得不到畢卡裏林族人的許可擅自經過這條“畢卡裏林裂穀”,最終都隻會回到起點,永遠也不會越過這條寬度隻有兩百多米的裂穀。

而且,部落方圓百裏,基本上都是寸草不生,隻有這條裂穀鳥語花香,並孕育著各種奇珍異獸,所以,族人的所有食物來源都由這條裂穀供給。

畢卡裏林裂穀養育了世世代代的畢卡裏林族人,也保護了世世代代的畢卡裏林族人,讓族人們與世無爭地度過了每一個年代!多年來,也引起了眾多的探險家,科學家的興趣,但是至今還沒有實際的研究成果,令到畢卡裏林裂穀依然是個謎!依然保持著它的神秘色彩!

我還想知道

裂穀在板塊構造學是大陸崩裂、大洋開啟的初始階段,是洋盆的雛形,但並非都會演化發展成為大洋。當裂穀中止伸展開裂,停止發育,則裂穀坳陷就可被各類岩石所充填而失去構造形態特征。

水往高處流的怪象

地球上的強外力場

宇宙中最強大的引力場,據說就是黑洞,它所產生的引力使光都無法逃脫。正是這番緣故,科學家到現在還無從確認,這種極端黑暗的天體殘骸究竟存在於何處。不過,人們已經發現在地球上,也存在著某種強外力場,被猜測得最多的是百慕大三角。但是還有非洲西諾亞洞中的“魔潭”。

洞中的魔潭

西諾亞洞是津巴布韋境內的一處古人類穴居遺址,它是由明暗兩洞及兩洞間的一個深潭組成的。深潭位於一個豎井般直伸地麵的石洞底部,距地麵數十米。一潭深藍色的清水,宛如一塊巨大的寶石晶瑩閃光。石洞直壁上有洞穴同明暗兩洞相望,石洞的下部有一穴口,潭水從這裏流出,綿延形成長達15千米的地下河。洞中的深潭為什麼有魔潭之稱?原來它有一種魔法般的引力。明明潭麵隻有10餘米寬,按理說將一塊石頭從水潭的此岸扔向彼岸的石壁,不該費什麼力氣。可事實上連大力士都絕對無法將石頭扔過去,飛石一過潭麵必定要下墜入水。

確有不服氣的,人力不行,就借助於槍械。但一顆子彈射出去,同樣不能擊中深潭對麵的石壁。就如同被什麼神力吸住了似的,子彈往下一栽墜落潭中。這樣的實驗已進行過無數次。西諾亞洞中魔潭的這種神奇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由何而來?直至今天,沒有人能夠去揭開這個秘密。

逆流河

地球上類似的重力之謎很多。誰都知道,地心引力製約著地球表麵物體的運動,河水因此也隻往低處流。可是,如果你有機會到台灣屏東縣一條公路附近開辟的觀光點去看看,就會懷疑地心引力在此地是否失常了。

在這裏,不得不睜大眼睛,有一股河水分明是傍著山腳往上流去的,是名副其實的逆流河。真是奇怪。看到四周的遊客們在為水往高處流的奇景而咋舌時,你又該作何想呢?

我還想知道

新疆有很多古怪的地方,讓人無法想象也難以琢磨。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托雲鄉,就有這樣一些奇怪的泉水,不停地噴吐著“酸奶”、霧氣和炫目的色彩。

南極冰層下的東方湖

未被汙染的湖

1993年11月23日,英國和俄羅斯科學家,召開南極東方湖地球物理學研討會。通過雷達、人工地震測定的數據分析,加之以往經驗的積累,測出南極冰層下有一個東方湖。

東方湖位於南極俄羅斯東方站附近,在4000多米厚的冰層下麵封藏了50多萬年。其麵積與安大略湖相近,約250千米長,50千米寬。

這個深湖被一座山脊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麵水深400米,南麵水深800米,東方湖的麵積約為15690平方千米。蘊含淡水約5400立方千米。東方湖的麵積是貝加爾湖的1/3,是地球上極大的地下水資源。

2005年5月還發現湖中央有一座島。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地球上最有科研價值的未被汙染的湖泊。

浩渺之湖

按常理說,冰蓋底部的溫度,應該是冰點以下負幾十度,是不應該有水存在的。後來經分析認為,底部含水的冰層可能是受上部冰重壓力,在高壓下使冰消融變成水層。這種現象在現代冰川學裏稱為壓力消融。

然而,僅僅是壓力消融,就能形成這麼浩大的湖泊嗎?顯然難以令人相信。於是,這些學者們又提出了地熱融化之說,即從地球內部湧出的地熱,使冰蓋底部融化形成浩渺之湖。

地球內部的熱不斷從地球表麵釋放,就像人體散熱一樣。由於在冰蓋岩盤打孔很困難,所以這個熱流在南極大陸還沒有準確的測定。而隻有在美國默多站和日本昭和站測量過,表明南極地區的地熱極為微弱。

探究成因

綜合分析認為,南極大陸地殼熱流量,應該比全球的平均值低得多。據此,另一學派就提出了反問,地熱溫度不高的南極大陸,其冰蓋下的冰怎麼能被地熱融化呢?

東方湖的形成究竟是壓力消融,還是地熱融化,是兩者同時作用,還是有先有後有主有次,或者是別的什麼原因?這都是一個謎,有待於做深入研究。

現在,有許多學者多次組織打鑽。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由於湖水受到很高的壓力,擔心從鑽孔裏可能吸不出水來。

當然,已經有許多科學家,對湖水展開了豐富的聯想。有的在考慮湖水的成分,即水中有無生命存在;有的想通過湖底沉積物,搞清湖泊的成因和古代環境;也有的想通過東方湖,找到南極在冰川期前人類活動的遺跡,從而揭示南極古地圖的來曆。總之,目前東方湖之謎還尚未破解。

我還想知道

恩裏基洛湖位於多米尼加共和國,是世界上僅次於東方湖的怪湖之一。通常,隻有少數生物能夠在鹹水湖裏生活。而恩裏基洛湖就是一個鹹水湖,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有鱷魚棲息的鹹水湖之一。

匪夷所思的粉色湖

赫利爾湖的發現

英國航海家及水文學家弗林德斯,1820年在測量海岸線途中曾來到過這裏。後來他對島上的粉紅色湖泊,進行了文字記載。

赫利爾湖位於澳大利亞的米德爾島上,湖麵呈橢圓形,湖水呈粉紅色,有人將其形容為一塊蛋糕上的糖霜,它看上去更像一位巨人留在綠色厚地毯上鑲白邊的腳印,這為米德爾島森林茂密的一角平添了幾分奇異色彩。

赫利爾湖是鹹水湖,寬約600米,湖水較淺,沿岸布滿晶瑩的白鹽,湖的四周是深綠色的桉樹和千層木林,在森林以外則是一條狹窄的白色沙帶,將湖與深藍色的海水隔離開來。從空中俯視小島,深藍,深綠,粉紅以及白色形成對比,使赫利爾湖更為惹眼。

難解之謎

這個聽起來匪夷所思的湖泊,引發了人們極大的興趣。湖水究竟為什麼會呈粉紅色?為了找到答案,1950年,一批科學家開始調查湖水呈粉紅色的原因。

來調查的科學家們本來打算在湖水中尋找一種水藻。通常在含鹽量很高的鹹水中,這種水藻會產生一種紅色色素。例如澳洲大陸上埃斯佩蘭斯附近,就有這麼一個湖,其湖水就是因這種水藻而變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