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雲有時呈白色,有時呈黑色,這次因為發生在黃昏,所以呈紅色。他估計在兩三天內將發生相當大的地震。結果,第三天在日本東京以南伊豆群島的大島近海發生了7級地震。

我國利用地震雲預報地震

利用地震雲預報這次地震的,還有我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學家呂大炯。

呂大炯在1978年3月3日早晨,於北京中關村上空也觀測到了條帶狀雲彩,再根據地應力和地電異常的情況,預報了震中將發生在地震雲垂線所指的方向,即日本海之中。其預報時間和地震發生時間僅差48分鍾,其準確度令人驚歎。

江蘇溧陽地震

1979年7月4日淩晨,住在北京飯店的日本奈良市市長健田忠三朗,忽然發現天上東南方向,橫亙了一條較長的白色條帶狀的雲帶,他立即作出了近期將要發生地震的預測,但北京不會受其影響的預報。

與此同時,在日本的一些地震雲研究者,在不同的地點也觀測到了地震雲。而且地震雲垂線的交點正交會在我國江蘇省溧陽地區。

一連幾天,在我國各地的地震觀測站測到的地電、電磁都發生強烈異常現象,有些中國的地震工作者在7月2日、4日、5日也都觀測到長條狀雲帶……7月9日晚,江蘇省溧陽果然發生了6級地震。

地震雲的成因

日本九州大學真鍋大覺認為:由於地震之前地熱的增高,加熱空氣,使之上升擴散到同溫層,在1000米高空形成細長的稻草繩狀的雲帶。

而我國的呂大炯等人認為:由於斷裂帶產生熱量,可以以超高頻或紅外輻射的形式,來加熱上空的空氣微粒,形成條帶狀地震雲。由於斷裂帶大多垂直於震中的震波傳遞方向,所以,由此產生的條帶狀雲,也是垂直於來自震中的震波傳遞方向的。

地震雲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麵溢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目前在國際上的研究已較為表麵,日本和中國民間都有較多愛好它的研究者對它進行探索。

也正是因為研究的不深入,現在地震學家和氣象學家對所有涉及地震雲的問題一律進行了片麵性否認或牽強的使用氣象學理論解釋。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不斷的地震雲相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後,地震雲將為地震預報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我還想知道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時,就在7月27日傍晚,遠在日本本洲大偶的真鍋大覺教授,發現天空中出現了一條異常的長長的雲彩,經研究,這條異常的長條雲,就是唐山發生地震的前兆雲。

動物對地震的預報

動物震前異常反應

地震是地球內部巨大的能量釋放現象之一。一次7級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20多枚20000噸級原子彈釋放的能量,所以在震前必然有各種物理、化學和氣象等變化。

這些變化,即使是非常輕微的,但一些動物卻具有十分敏銳的感受力,於是引起它們生理上和行為上的反應,這就是動物在震前的異常行為。

人們在長期報震、抗震工作中,已經觀察到許多動物在震前,有種種異常反應。從大量地震資料來看,已知地震前有異常反應的動物,約有近100種:包括昆蟲、魚類、蛙、蛇、鳥類、獸類和家禽家畜。其中以狗、魚、貓、雞、鳥和豬等反應最為明顯。1920年寧夏海原大地震,據調查,在震前動物異常現象有:“牛驚外逃,不進圈;狗吼叫嚎吠,雞亂叫,狼成群;鴨雀亂叫亂飛”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6.8級地震,震前動物異常現象相當普遍,當地流傳的諺語說:“豬在圈裏鬧,雞飛狗也叫,牲口不進棚,老鼠先跑掉,地震快來到”。

冬眠動物的反應

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營口發生了7.3級地震。震前一段時間,盡管天氣寒冷,冬眠的蟒蛇仍爬出洞來,它們一出洞口就凍僵了。

此外,青蛙、泥鰍等冬眠動物的提前蘇醒,可能與震前地溫的局部升高有關。

我還想知道

日本是個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科學家發現深海魚類的異常行為預示著地震即將來臨。1963年11月11日清晨,日本新島的漁民捕到一條長兩米的深海魚,事隔兩天,在新島附近真的地震了。

冰期形成的推測

什麼是冰期

地球表麵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為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

地球曆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 地球在40多億年的曆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形成冰期。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

大冰期的時間尺度達107年~108年。

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這種擴展和退縮時期即為冰期和間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就是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

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

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 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天文學成因說

天文學成因說主要考慮太陽、其他行星與地球間的相互關係。一是太陽光度的周期變化,影響地球的氣候。太陽光度處於弱變化時,輻射量減少,地球變冷,乃至出現冰期氣候。米蘭科維奇認為,下半年太陽輻射量的減少,是導致冰期發生的可能因素。二是地球黃赤交角的周期變化導致氣溫的變化。黃赤交角指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它的變化主要受行星攝動的影響。當黃赤交角大時,冬夏差別增大,年平均日射率最小,使低緯地區處於寒冷時期,有利於冰川生成。

地球物理學成因說

地球物理學成因說影響因素較多,有大氣物理方麵的,也有地理地質方麵的。

一是大氣透明度的影響。頻繁的火山活動等,使大氣層飽含著火山灰,透明度低,減少了太陽輻射量,導致地球變冷。

二是構造運動影響。構造運動造成陸地升降、陸塊位移、視極移動,改變了海陸分布和環流形式,可使地球變冷。雲量、蒸發和冰雪反射的反饋作用,進一步使地球變冷,促使冰期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