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形山的形成
環形山是月球表麵的顯著特征,幾乎布滿了整個月球表麵。環形山又叫做月坑,希臘文的意思是“碗”。月坑近似於圓形,與地球上的火山口地形十分相像。環形山的中間,地勢低平,有的還分布著小的山峰。環形山的內側比較陡峭,外側較平緩。有些環形山的周圍,向外輻射出許多明亮的條紋。
環形山的中間有一個陷落的深坑,四周圍有高聳直立的岩石,環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000米至8000米之間。環形山大小不一,直徑相差懸殊,小的環形山直徑不足10000米,有的僅一個足球場大小;大的環形山直徑超過100千米。
在月球上環形山的數量非常多,總數達50000多個。在月麵上,直徑大於1000米的環形山總數達33000多個,占月球表麵積的10%。至於更小的、名副其實的月坑則數不勝數了。
環形山的形狀也各不相同,有的大環形山內再套一個小環形山,有的大環形山中央有一個很深的坑穴,如牛頓環形山,中心坑穴深達8000多米;還有的大環形山中央陡然矗起一座山峰,叫做“中央峰”。關於環形山的形成,比較流行的解釋有兩種:
一是,月球在一開始形成不久,月球內部的高熱熔岩與氣體衝破表層,噴發而出,就像地球上的火山爆發一樣。它們起初威力較強,熔岩噴出又高又遠,堆積噴口外部,形成環形山。後來噴射威力減小,噴射堆積隻在中央底部,堆成小山峰,就是環形山中的中央峰。有的噴射熄滅較早,或沒有再次噴射,就沒有中央峰。
二是,流星體撞擊月球。科學家認為,在距今約30億年前,空間的隕星體很多,月球正處於半融熔狀態。巨大的隕星撞擊月麵時,在其四周濺出岩石與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環形山。又由於月麵上沒有風雨洗刷與激烈的地質構造活動,所以當初形成的環形山就一直保留至現在。
許多環形山的周圍都呈現放射狀斑紋結構,這種環形山至少在60座以上。輻射紋怎樣形成的?多數科學家認為,火山噴發或者大的隕星體撞擊月球表麵時,岩石以及岩石粉末等被拋向四周。後來,這些物質逐漸回落到月麵而成為輻射紋。由於它們的反照率比較大,所以看上去顯得格外明亮。
知識小鏈接
月麵上最大的環形山為月球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達295千米。小的月坑直徑隻有幾十厘米甚至更小。直徑大於1000米的月坑總數達到了33000個以上。其中大的直徑超過100千米,占月麵的7%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