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為何會黑暗
大氣的模樣
在一晝夜中,有一段時間特別黑暗,這段時間就是黎明之前。這是什麼原因呢?
要想揭開這一奧秘,先得從大氣說起。
我們地球周圍的大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大氣裏有許多大小不同的各種氣體分子、浮塵等,而且越靠近地麵,大氣中的這些物質越多。
在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之間,總有個過度階段,這是由於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後,大氣分子把光線散射到地麵的結果。
氣象學上把日出前到達地麵的光線稱為曙光,日落後到達地麵的光線稱為暮光。
曙光持續的時間叫黎明,暮光持續的時間叫黃昏。如果沒有大氣分子散射引起的曙光、暮光,晝夜的交替就會在日出和日落的那一瞬間突然發生。
地球大氣的作用
黎明前的黑暗正是地球大氣作用的結果。當長夜將要結束,旭日將要升起的時候,地平線以下的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2000千米至3000千米的高層大氣,這樣,太陽的散射光就把星光衝淡了;高層大氣十分稀薄,它所散射的陽光不能充分透過稠密的大氣層傳到地麵上來。這樣,地球上既沒有星光照射,又受不到大氣的散射光,更沒有明耀的陽光,於是就變得黑暗,因此這時候比一天裏其他時間更黑暗。
在夜間為何還有一點微弱的光線呢?那是因為大氣中的空氣分子或微小質點對太陽光起著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結果。而這種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強弱,又與地球和太陽光線兩者之間的交角高度有很大關係,即交角高度愈大,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就愈強,天空就較少黑暗;反之,交角高度愈小,光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就愈弱,天空就愈顯得黑暗。
由於黎明前的這個時段,大氣對太陽光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是最弱的,因而是最為黑暗的時期。
其實,在黃昏時候,也有像黎明前那樣一段黑暗的時刻,隻不過黃昏是由白天轉向黑夜,天本來就應該是越來越暗,不像黎明時天應該大亮卻突然有一陣子黑暗那樣引人注意罷了。
在線小知識
在夜間,因為沒有太陽光的直接照射,所以天空就呈現一片黑暗狀態,如果要說也還有一點點微弱光線的話,那是因為大氣中的空氣分子或微小質點對太陽光起著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