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怪怪的龜山
湖北武漢的龜山
相傳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亂,數載不克,後得靈龜降伏水怪,治水成功。後靈龜化為一山,即龜山。在龜山東端,有禹功磯、禹王廟、摩崖石刻等古跡;晴川閣遺址在禹功磯上,與蛇山磯頭上的黃鶴樓隔江相望,“為三楚勝地,千古巨觀”。
龜山原名大別山,後又稱魯山,因為東吳大將魯肅的衣冠塚在此。這名字一直用至明代。
明朝的皇帝極其崇奉玄武,封玄武為帝。玄武龜形,時任湖北巡撫的王儉不知是靈感迸發,還是聽了別人的主意,將魯山改名龜山,奏請朝廷,自然得到批準。於是魯山就改稱龜山。隔江相對的黃鵠山就改稱為蛇山。
這一改也真改得好。不僅黃鵠山蜿蜒如蛇,魯山蹲伏如龜,而且,頓見武漢三鎮風水氣脈貫通,不同凡響。
在龜山的西麵,建有向警予墓。墓呈圓形,白色,基環方圍。在月湖側畔,建有古琴台,又名伯牙台。
相傳古時伯牙在此鼓琴,鍾子期能識其音律,即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資紀念。據記載,此台北宋時已有,清嘉慶年間重修,後頹敗,新中國成立後修複。
龜山的地形可謂得天獨厚。它一邊臨長江,一邊臨漢江。長江這邊與蛇山隔江相望;漢江那邊與漢口江灘相對。最妙的是漢江從它的一側包抄過來,就在它的腳下,與長江彙合,形成一個三角地,名為南岸嘴,風景極為壯觀。
山東寧陽的龜山
它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外形如一隻爬行中的烏龜。有關神話說其原本是天宮中的龜將軍,因違反天條被貶下界投胎為烏龜,形體巨大,但在人世間依然興風作浪,危害人間。
碧霞元君欲說服教育,哪知其不思悔改,往南逃走。無奈碧霞元君在其前方扔下一個山丘,名曰擋龜嶺,擋其去路,龜泣血而死,化身為龜山。
其山石呈紅色,又名龜血石、龜山石、鶴山石,分布在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龜山、鶴山南麓,儲量極少,分布不均。西部石質較軟,適於製作茶具;東部石質較硬,適於製作硯台。
龜山硯具有堅而不頑、柔中有剛、滑不拒筆、澀不滯墨等特點,並且上布金星,極為珍貴。有“研筆如銼、化墨如油,隔宿不漏”之美譽,曆來為文人墨客所推崇。
由於緊鄰曲阜,古代流傳有“聖人府前賣過硯”之說,證明了當地人對龜山硯的喜愛。
湖北麻城的龜峰山
龜峰山人文曆史悠久,“神龜吞日”的神話將曆史帶進洪荒遠古,“柏舉之戰”的春秋吳越爭霸史實,則將2500年的烽火在彈指之揮間呈現在我們眼前。
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清代廉吏於成龍等曆史人物,都在此留下斑斑蹤影。因此,這裏自古便是名人雅士風雲際會的勝地,如今更是城鄉遊客流連忘返的天堂。
河南信陽的龜山
它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五星辦事處,距市區5000米,為信陽四大名山之一,海拔162.2米,因其外形像龜,故名龜山。龜山處在溮河與界河的交彙處,兩河水從山下流過。每逢冬雪過後天氣轉晴之時,站在高處或河邊眺望,龜山酷似一隻玉堆甲背的巨龜在河邊昂首西望,“龜山晴雪”是古代信陽八景之一。
清代詩人郭際雍讚道:“日觀冰花聚,龜山態不群。紈妝浮霽色,玉甲帶寒雲。煙淡遙嵐樓,晶明近郭分。東郊堪縱眺,曠與令人醺。”
山東棗莊的龜山
此山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區東北16千米的孟莊鎮境內,緊鄰國家級森林公園抱犢崮,西、南兩麵群山環抱,含龜山、蛇山、黃山三山,流域麵積約4百萬平方米。
棗莊的龜山,是因山體形狀酷似伏臥龜而得名,龜山海拔300餘米,山頂周圍懸崖峭壁,密布曆代綠林豪傑設置的旗杆基座,隻有南、北兩麵可自然上下。
龜、蛇二山之間有龜山窩泉,泉水順山澗而下,“叮咚”作響。山上還有清朝嘉慶年間木乃伊古墓一座及龜山寺遺址一處,山西側山崖有多處自然溶洞,洞內有形態各異的鍾乳、石筍等,是山東省著名的地質公園。龜山上還有始建於唐代的龜山寨,據傳為唐代名將羅成建造,經過曆代重修擴建,其規模不斷擴大,戰亂期間,山下百姓為了逃避災禍,紛紛投靠龜山,尋求庇護,逐漸形成村落。據傳,山上當時居住有百餘戶人家,他們吃喝均在山上,基本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如今,數百年過去了,山上的石磨、石碾、蓄水池、燭台等物品,雖曆經滄桑,卻遺跡猶存。
在線小知識
《龜雖壽》是東漢著名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曹操創作的一首樂府詩,作品富於哲理,闡發了詩人的人生態度。筆調興致淋漓,有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寫這一組詩時,曹操剛擊敗袁紹父子,平定北方烏桓,躊躇滿誌,樂觀自信,充滿建功立業的豪情壯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