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山市之謎(1 / 1)

神農架山市之謎

史料記載

“山市”又叫鬼市、山中蜃景。清代的《興山縣誌》對神農架的山市有生動的記載:

神農山為三邑界山,一名神農架。高塞,為三邑最幽深險阻,多猛獸,產白藥。

1884年3月,興山縣遠望神農積雪,詢之,土人雲:山上常八月雨雪,至次年六月始清;又常六月飛霜。久雨初霽,峰巒隱現,有如城郭村落,相傳為山市;每歲元宵、中秋夜、除夕,時聞爆竹鼓角聲;又常見大人跡。

在這段話裏,“神農山”即神農架的最高峰,海拔3105.4米的神農頂峰;“大人跡”即傳說中野人的巨大足跡。《興山縣誌》中描述的詭譎奇異的山市,甚至在神農頂“時聞爆竹鼓角聲”,都給後世人留下了不解之謎。

何謂山市呢

《辭海》《辭源》中都未收錄其名。在《漢語大詞典》中,“山市”被詮釋為“山中蜃景”,未予以詳細說明;不過,在清代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山市》中,卻有這樣的記載:

奐山山市,邑人景之地也。數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上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

可見,古人早已目睹過神農架山市的神采。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神農架以它撲朔迷離的野人、奇幻神秘的怪光蜚聲海內外。成群結隊的遊客帶著美麗的幻想踏上這片奇異的土地,更多的人們有幸目睹神農架山市的奇觀。

山市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神農架地處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區,受大氣環流控製,氣溫偏涼並且多雨,並隨海拔的升高形成低山、中山、亞高山3個氣候帶,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山腳盛夏山頂春,山麓豔秋山頂冰,赤橙黃綠看不夠,春夏秋冬最難分”是林區氣候的真實寫照。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立體小氣候,使神農架成為我國南北植物種類的過渡區域和眾多動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帶。

這裏擁有當今世界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係統。境內森林覆蓋率為88%,保護區內達96%。

神農架有許多神奇的地質奇觀。例如,在紅花鄉境內有一條潮水河,河水一日三湧,早中晚各漲潮一次,每次持續半小時。漲潮時,水色因季節而不同,幹旱之季,水色混濁,梅雨之季,水色碧青。

宋洛鄉裏有一處水洞,隻要洞外自然溫度在28℃以上時,洞內就開始結冰,山縫裏的水沿洞壁滲出形成晶瑩的冰簾,向下延伸可達十餘米,滴在洞底的水則結成冰柱,形態多樣,頂端一般呈蘑菇狀,而且為空心。進入深秋時節,冰就開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內溫度就要高於洞外溫度。

正如紅花鄉、宋洛鄉的奇觀一樣,山市既不是所謂蛟龍、大蛤蜊之類的怪物噴雲吐氣而形成的,更不是什麼妖魔鬼怪故意製造的,而是一種奇特罕見的光學現象,它是大自然的傑作。

當自然界的光線通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折射時,在空中或地麵上便會顯示出周圍的景物。這樣,人站在遠處,便能看到各種奇異的幻景。

此外,科學家們還按照不同影像的形態,將蜃景分為上現蜃景(即正像)、下現蜃景(即倒像)、側蜃景(即斜像)等多種;又根據海拔高低或地域的不同,將蜃景分為山市(即鬼市),海市(即海市蜃樓)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市多發生在海洋、海濱或沙漠之上,而山市則見於高山,尤其是名山之上,它比海市更複雜並且變化多端。在高聳雲天的峭壁或峰巒綿延的山頂,人影憧憧,喧聲鼎沸,來去無蹤的山市讓人疑神疑鬼,所以在民間人們也稱山市為鬼市。

根據對現有資料的分析,科學家指出:神農架是我國從古至今發現山市的海拔最高區,也是山市的多發區。

為什麼大自然獨獨偏愛神農架,將那麼多罕見的自然景觀都賦予了她?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將山市與神農架的野人、“麒麟”、怪光以及奇洞異穴聯係起來時,我們便會越發被她無窮的魅力所吸引。

隻是,按照物理學原理,蜃景應當有形無聲。然而,神農架的山市奇就奇在讓人“時聞爆竹鼓角聲”。

宋代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也曾親耳聽到過蜃景中傳來的“車馬人畜之聲”,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對這種有聲的蜃景,什麼時候才能解釋清楚?我們期待能夠早日解開這一自然之謎。

在線小知識

古代人都傳說是蛟龍、大蛤蜊之類的怪物噴雲吐霧形成了“鬼市蜃景”,可現代科學相信這是一種光學原理,是光線在不同空氣層發生折射,投射到了空中或地麵的景物裏發生的特殊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