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霧的形成(1 / 1)

海霧的形成

事件記載

海霧是在海洋直接影響下形成的。1956年7月25日夜,一艘燈火輝煌的瑞典客輪“斯德哥爾摩號”在霧海上夜航,其間用雷達搜索著前方海麵。它的航速很高,因此離港後不久,就把紐約市遠遠地拋在後麵。

在“斯德哥爾摩號”的前方航線上,另一艘意大利客輪“多利亞號”已越過大西洋,在先進雷達的搜索指引下,正向紐約港靠近。

22時30分,“多利亞號”從納達克特島附近經過,以23海裏/小時(1海裏≈1.852千米)的航速西行。23時30分,“多利亞號”已航行到燈塔以西46300米處。由於快要到紐約了,乘客們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突然,一聲巨響和震動之後,隻見“斯德哥爾摩號”的船頭插進了“多利亞號”的右舷中部。船上頓時引起一陣騷動,人們驚慌失措。

當時,“多利亞號”的航速是23海裏/小時,“斯德哥爾摩號”的航速是18.5海裏/小時,兩艘船的相對速度在40海裏/小時以上,所以碰撞得十分嚴重。

尤其是“多利亞號”航船損壞嚴重,危急時刻,船長命令電報員發出呼救信號。航行在附近海區的兩艘法國船收到呼救信號後急忙趕往現場,把1654名幸存者救上船,另外還有52人在碰撞中死亡和失蹤。碰撞後11小時,意大利客輪“多利亞號”的巨大身軀,終於消失在大西洋的滾滾波濤中。

雖然兩艘船都裝有先進的雷達,但由於船在靠近陸地水域航行時,雷達電波會受到陸地及海霧的幹擾,同時也不能及時發現被自己的桅杆死角遮住的目標物。加上受到陸地上無線電發射天線的幹擾,使雷達的作用大為降低,才釀成了船毀人亡的重大悲劇。

簡要敘述

海上航行常因海霧而受阻,甚至造成海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後,人們曾對海霧進行了專題調查。

分析研究與海霧生消過程有關的天氣形勢、空氣層結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為探索海霧預報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依成因不同,可把海霧分成平流霧、混合霧、輻射霧和地形霧四種。

世界海域的海霧

全球各海區的海霧,類型雖然很多,但其中範圍大、影響嚴重的首推平流冷卻霧。以中高緯度大西洋的紐芬蘭島為中心,和以北太平洋千島群島為中心的兩個帶狀霧區最為顯著,以南印度洋愛德華王子群島為中心的帶狀霧區也很突出。

其次便是大洋東岸低緯度信風帶上遊的霧,如太平洋東岸的加利福尼亞外海和秘魯外海;大西洋東岸的加那利群島以南的海域和納米比亞外海都是這類霧區。這些海域的海霧多在春夏盛行,尤以夏季為最。其特點是霧濃,持續時間長,嚴重的大霧可持續一至兩個月。

平流蒸發霧多見於冷季的副極地,或冰山和流冰的外緣水域,霧層薄,形似炊煙。但當它在春秋季節,與平流冷卻霧在中、高緯度海域交替出現時,也常構成大片濃霧區。至於散布在世界各海域的零星霧區,大多有地區性,難成體係,並且不一定屬於同一霧型。

平流霧

當暖空氣從溫暖的水麵流向冰水麵時,暖空氣就會冷卻降溫,凝結出水汽,繼而以液體水滴的形式懸浮在空中。這種大大小小的水滴越聚越多,便形成了霧,直接影響了空氣的透明度。

由於這種霧主要是靠暖空氣在冷海麵上的平流運動形成的,所以叫平流霧。在海洋上的霧絕大多數都是平流霧,這種霧隨風飄移,分布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濃度大,常常給行船造成災難。

蒸汽霧

當冷空氣到達暖水麵時,由於海水溫度高於空氣溫度,海麵上的水汽壓力大於空氣水汽壓力,造成水麵強烈蒸發,水汽進入冷空氣中。

當冷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狀態時,水汽就凝結出小水滴,越來越多的小水滴聚集飄浮在低空,便形成了蒸汽霧,使能見度降低。

在線小知識

混合霧:海洋上空的雨降至低空時,因低層溫度增高而使雨滴蒸發,提高了低層空氣的溫度。同時,又有冷空氣流入,與低層暖濕空氣混合,使暖濕空氣飽和,從而形成了混合霧。混合霧的水汽主要來源於天空降雨。